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

第39部分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39部分

小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 萧作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第147—148页。
④ 关于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环境适应学”,见罗伊〓霍夫海因茨以此为题的论文,该文载鲍大可编:《中
国共产党的现行政治》。在霍夫海因茨的这篇论文和较早的论文《秋收起义》(《中国季刊》第20期)中,
他忽略了井冈山农民协会的存在。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的报告(《毛泽东集》第2卷第61页)中,
提到在他到井冈山前一年多时间里党在当地群众中的基础工作。关于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见陈志让以《意
识形态与历史》为题报道的1980年7月7日和8日与井冈山博物馆馆员的详细讨论(静电复印供交流用)。
① 黄永胜记录的讲话,《红旗飘飘》第13集,第8页。见毛泽东1928年11月25日的 报告,《毛泽东集》
第2卷,第28、47—48页。
① 张国焘文,《明报月刊》第46期,第99页。
② 《教务杂志》,第13期(1931年6月),第468页。
农民对共产党人的支持。③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考察
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
是国民党。④正是这种支持使红色政权在长征前得以生存,并使游击区在长征
后得以保持。令人不解的是,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学者们普遍忽视了来自湖
南、江西、福建以及受苏维埃运动影响的其他省份的外国传教士的报告。
建立根据地的基础工作一旦就绪,革命者必须在两个长期战略之间作出
选择。第一个是放弃山区的小根据地,代之以在农村打游击,因为小根据地
的经济资源难以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这一战略是通过宣传和经济混乱来
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直到游击队得以在全国范围起义中夺取政权。第二个战
略是在根据地坚持下去,并在组织和武装群众的同时,波浪式地向外扩大根
据地。这一战略的目的在于有秩序地增强红色政权的势力,同时施惠于农民,
并促进革命高潮的来临。⑤
按照类似井冈山的模式,沿中国南部和西部高原与北部和东部平原之间
的丘陵地带,出现了鄂豫皖、湘鄂西以及其他少数几个苏维埃。这些地区有
苏维埃存在,内战频繁,因此是军队的集结地,这意味着苏维埃的建立与农
民的悲惨境遇之间的关联,对此应作细致而系统的研究。1910年至1920年
间,这一地区的内战和军队集结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混乱,可能比中国的平
原等地区更为严重。研究平原地区而不研究这一地区就得出结论说农民的悲
惨境遇与造反的关系不大,无异于品尝白垩而把它当作奶酪。到1930年,13
个左右苏维埃约有300个县在共产党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之下。那些没有建
立苏维埃的游击队,如1929年7月至10月间在四川由邝继勋所领导的游击
队,则销声匿迹,被人遗忘了。①
富农问题
苏维埃着手没收土地并动员贫苦农民,这项任务通常由革命委员会或村
和区苏维埃承担,这些组织最初都为来自城镇的知识分子所支配。②这一事实
意味着缺乏政治经验的农民只起被动的作用,而党的基层组织有超越行政机
构的倾向。③要农民打消他们的被动和怀疑态度,在正常情况下需要6个月的
时间,首先他们涉足缺粮和征税等经济问题,然后才涉足诸如阶级斗争等政
治活动。④一旦被动的障碍消除,土地革命就会帮助穷人把长期深藏的对富人
的仇恨发泄出来,并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加军事和政治活动。调动农民的这
种积极性是土地革命的实质所在。当时中共的理性思考对贫农的政治化和行
③ 例如,见《密勒氏评论报》, 1933年7月22日,1933年11月18日和1934年1月13 日。
④ 亚朋德等:《中国能生存下去吗?》,第238—239页。
⑤ 毛泽东给林彪的信(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集》第2卷,第128—129页。
①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第230页。规模、人口和红军实力 的估计出入很大。确实,
如霍夫海因茨已经指出的那样(见本书第213页④),甚 至“共产党占据”的概念也需要严格界定。虽然
邝继勋失去四川苏区,但据上 海《时报》时常报道,他在川鄂湘边区继续进行游击活动。
② 关于苏区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见勒特菲特:《中国共产主义,1931—1934年: 民政经验》和金一平(音):
《中国共产主义政治》。
③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毛泽东集》第2卷,第51—52页。
④ 博古(秦邦宪)向斯诺谈到这一经历,见斯诺:《红色中国杂记》,第19页。
动化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个嘲弄。党始终把它的注意力和热情贯注于城
市无产阶级,但无产阶级却陷入经济斗争的泥沼,要求更多的工资和更好的
工作条件,而这两种利益的政治意义都很有限。
中共的土地政策成为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根据列宁
对待富农的态度,根据俄国的经验,即富农对群众的剥削甚至比地主更加残
酷和野蛮,共产国际于1929年6月20日指示中共对富农采取更为激烈的政
策。因此,江西苏维埃于1930年2月通过了一部《土地法》,规定没收全部
公共的、地主的和富农的土地;而1930年5月召开的苏区代表大会(毛泽东
未参加)提出没收富农出租给他人耕种的那部分土地。①
下到苏维埃一级,富农问题成为一个棘手的实际问题。当富农的至关重
要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便阻挠分配土地的工作。根据地与邻近城镇之间
的贸易在他们手中,他们可能停业,给共产党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方面
的经验在1928年12月井岗山《土地法》中有所反映。②后来在1929年4月
兴国《土地法》中,对富农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态度。③可能出于同样的考虑,
鄂豫皖苏区的富农直到1931年,仍保有他们的土地。不论湘鄂西或湘赣苏维
埃都没有对富农实行严厉的政策。①
当28个布尔什维克取得党中央的权力时,富农问题变得尖锐起来。毛泽
东所采取的遏制富农权势的方法,是在第一次分配土地时拿走富农的“剩余
土地”(抽多补少),然后在第二次分配土地时再拿走富农的“好地”(抽
肥补瘦),②而不违背平等的原则。但这一做法在1931年1月的四中全会上
受到严厉的批评。③1931年9月1日党中央的信指示他改变政策。诚然,富
农问题在中央的阶级路线中构成了重要的一环。这条路线对动员贫苦大众是
重要的。中央想做的是只给富农分坏地,而不考虑给地主以补偿。从理论上
讲,毛并不认为所有的富农都是剥削者。他们可能是半个地主或半个资本家,
但他们也可能仅仅是潜在的剥削者。④在另一方面,28个布尔什维克把富农
定义为“在革命前出租部分土地,放高利贷和经常雇工”者。因此,很清楚
他们是剥削者。⑤如果宽厚地对待他们,就模糊了阶级路线,或完全放弃了阶
① 关于共产国际指示,见《红色文献》第324—327页和桑顿:《共产国际与中国 共产党,1928—1931年》,
第87—91页。与桑顿的印象相反,共产国际的这个 指示和其他指示措词含糊不清。这个指示说,在反对
帝国主义者和反动派的 战争变得激烈时,可把富农问题放在第二位。大概就是在这种限制下李立三 在1930
年夏改变了他的土地政策。关于这些法律的全文,见王健民:《中国共 产党史稿》第2卷,第357—361
页。但如认为李立三的1930年5月土地法体现了 向反对富农的激进政策的急剧转变则是错误的。因为这
部土地法不坚持消灭 富农,是符合共产国际指示精神的。
② 《毛泽东集》,第2卷,第67—69页和第47、56页。
③ 同上书,第2卷,第73—75页和179—184页。
① 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2卷,第191—192页和第245—248页;《星火 燎原》,第2集,第
99—100页。
② 何幹之:《中国现代革命史》,第1卷,第143页。该书中文版比该书1960年出版 的英文版好得多。
③ 《红色文献》,第236页。
④ 前委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决议第二号(1930年6月),收入萧作梁;《中国土地革 命,1930—1934年:
文献研究》,第153—155页。
⑤ 1932年1月10日中央来信,收入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2卷,第508页。
级斗争。⑥
拿走富农的部分“好地”与只给富农“坏地”之间的差别似乎微不足道。
然而,有些事实却应引起注意。首先,苏区已扩大到包括市镇,苏维埃政府
下的或合作社形式的贸易体制的成长,使富农在贸易中的作用急剧下降,他
们的利益可能因动员群众而受到损害。第二,富农利用宗族关系来掩盖他们
实际拥有的土地量,以阻止土地革命彻底实施。这在1933年查田运动期间很
明显。第三,他们从孤儿、寡妇、老年人或年幼的人那里租到土地,因为他
们家中有较多的强劳力,较多的耕畜、农具和流动资金。第四,通过谎报阶
级成分,他们可能混入并控制贫农团、合作社和其他群众组织,使土地革命
和动员群众在某些地方成为闹剧。①因此从1931年起新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土地法》接受了28个布尔什维克的阶级路线,只给富农分坏地,而没收
他们多余的农具、牲畜和房屋。②这一新的反富农路线贯彻到何种程度无从查
考。在鄂豫皖,张国焘接受了这一路线,并似乎大力推行了苏维埃共和国第
一次代表大会(在1931年11月举行)的政策。在他的苏维埃于1933年转移
到四川北部以后,他和他的同志们加强了反对富农的运动。③在其他地方,这
条新的路线只是半心半意地执行。④正是为了加速反对富农的斗争,发动了查
田运动。
查田运动
确切地讲,很难说谁应对发动这场运动负责。对于这么一件重大的工作,
说党中央未参与决策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整个苏维埃政府机构的卷入,也
难以相信这项决议能够执行。1933年党中央牢牢地掌握在28个布尔什维克
手中,但没有人能肯定中央对基层的影响达到何种程度。另一方面,在1934
年以前,毛泽东在政府中仍居支配地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很可能,
这场运动的开始是党的权力和毛泽东的威信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阶级路线与
群众路线的结合。①在1933年6月至9月间运动的第一阶段,显然毛泽东在
负责。接着,在10月,党中央插手,宣布了新政策,使运动中断并搁置了一
段时间,直到1934年1至2月召开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此后,张
⑥ 萧作梁:《中国土地革命,1930—1934年》,第49页。
① 《毛泽东集》,第2卷,第166—167页;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2卷,第 508页。
② 《毛泽东集》,第2卷,第259—262页;曹伯一:《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 溃》,第192—193、495
页。萧作梁:《中国土地革命,1930—1934年》,第53页。 然而,在王明的《两条路线》(《王明选集》
第3卷第61页)中,土地交易是 准许的。按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