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1'摘要表解(原书页341…396)
摘要表解一:〈大乘二部宗〉
大乘二部宗
唯识宗
立宗
性相、释名 ☆略☆
随教行
虚相派
古学
不许所取境为实有,许如根识(五识)所现境为实有
只许藏识实有
奉瑜珈师地论,安慧
具垢派
无垢派
随理行
实相派
今学
不许所取境为实有,但许根识所现为实有
许八识都是实有
奉七部量论'2',陈那、护法、法称
能所同数派
心境各半派
种种无二派
宗见
因上见
☆略☆
道上见
☆见摘要表解二☆
果上见
涅盘建立
古今学对有、无余依涅盘观点之异
古学
见瑜珈论卷9说有、无余依涅盘,依十二因缘还灭解释,若寿量未尽时证有余依,「受离系受,非有系受」,寿量尽,便无余。
页382…3
今学
《成唯识论》说四种涅盘: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无余依涅盘,无住处涅盘。其文中谈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似揉入了如来藏义。又《成唯识论》以「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释有余依涅盘,以「众苦永寂」释无余依涅盘,与瑜珈论异。
页384…5
无住涅盘
古学
无住涅盘是菩萨修断所证的断果。已永尽一切障,然由悲悯众生故不住涅盘。此境界非二乘能知。
页383
今学
无住处涅盘,即指菩萨之涅盘,即不住于生死、涅盘之涅盘,称为无住处涅盘。菩萨以大悲怜愍有情,故不住涅盘;又以般若济度有情,故不住生死。
据成唯识论卷十,此为大乘之最高佛果,无住处涅盘,即为真如,断离所知障,大悲般若常为辅翼,由此不住生死、涅盘,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称涅盘。不依生死、涅盘二所依止的依他起释无住涅盘,异《摄大乘论》。
页384…5
佛身建立
与二乘比较
二乘只名解脱身;
大乘断烦恼、所知障,转依成满,名大牟尼法身。
页385…8
有法身、受用身、变化身。法身分本净、离垢二种体性身与智法身。
乘建立
随教行
许种性决定(有定性二乘不成正觉)故许三乘究竟。
据《解深密经》
页388…9
随理行
许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故许一乘究竟。但,陈那论师派下,至谁少护法一系还是共随教行派之所许的。
法称论师派下所说
中观宗
☆略☆
摘要表解二:〈大乘二部宗〉之唯识宗〈道上见〉
道所缘所断、自性
道所缘
☆略☆
道所断
烦恼障,所知障。
☆见摘要表解三☆
道自性
十地
☆见摘要表解四☆
总论修道次第
总论修证理趣
整个方法、历程是:
起初,依「慧」(抉择慧)观诸法不可得,唯有识起;
其次,观察「所」空,「能」亦空,;于能所本空的圆成实上修学;直至最后转识成智。
此宗的道,建立在「转依」的特法之上。
页346…7
「转依」有二说:
(一)转染净熏习依,此依即依他起性;转,乃转舍依他起性上之遍计所执性,而转得依他起性中的圆成实性。
(二)依指生死涅盘所依之唯识真如;转,乃灭除依于唯识真如之生死,而证得依于唯识真如之涅盘。此种转依,均通过阿赖耶识中种子之消长生灭来实现,转舍烦恼障种子即转得涅盘果,转舍所知障种子即转得菩提果。
页347
转依分为六种:
(一)损力益能转,资粮、加行二位之转依。此二位减损本识中染种子之力而增益净种子之势力,虽未断灭烦恼障与所知障之种子,未证转依,然以渐伏现行,故亦称为转。(二)通达转,通达位之转依。以见道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之粗重,证得一分真实之转依。(三)修习转,修道位之转依。由数度修习十地之无分别智,渐断俱生起二障之粗重,次第证得真实转依。(四)果圆满转,究竟位之转依。金刚喻定现前时,于无间道断一切粗重,永除惑障。(五)下劣转,二乘位之转依。二乘唯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障种子而未断所知障种子。(六)广大转,大乘位之转依。不厌欣生死涅盘,通达二空真如之理,断除一切二障种子。
页346…7
别明修证次第
☆摘要表解五☆
古学对二乘道的不共许
三十七菩提分
二乘方面,只就自己的相续身境,以无常等行相来思维,而修对治。其目的是自身离系;大乘方面,要取自他相续身等为境,以无所得行相思维而修对治,目的是证得无住涅盘。
页366
对二乘的谛现观有独特看法
于「见道」观四谛,而生无漏之忍、智,亦即见道之十六心:八忍八观。
八忍中前四者忍可印证欲界之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后四者忍可印证色、无色界四谛,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故为无间道。
见惑既断,观照分明,则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等,是为解脱道。忍为因,智为果。
唯识古学,对二乘的谛现观八忍八智的独特看法:
苦法智忍,现见苦谛,永舍一切见苦所断三界所系28随眠。
苦法智先由忍永断一切见苦所断烦恼,令所依转,从此无间有无漏智生,证得转依。
苦类智忍,于苦法智无间复有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与苦法智各别内证──缘此忍、智为境时,确知随后一切圣法,都是由此得生,都是此之种类。
苦类智,指前苦类智忍无间复有无漏智生,内证印可苦类智忍,故名苦类智。
页366…9
古今学中大乘见道异义:
见道位的谛现观缘安立谛和缘非安立谛,古、今学有不同看法。
古学见道差别建立
声闻见道(谛现观)
证见道时,名无相观。
大乘见道
缘非安立谛,有三:
一、三心见道
二、九心见道
三、一心见道
缘安立谛
页369…79
后得智位,假立十六心剎那谛现观。
今学的解释
许是大乘见道
许为大乘相见道。
大乘见道
除一心见道许为真见道之外,余皆相见道。
许为相见道。
断惑的不共规
二乘根钝,渐断障,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或别或总。'3'
菩萨根利,四道在剎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总之,在菩萨修道位中,都不安立二乘道的「向道」(相对于果道)。
页380…1
摘要表解三:〈大乘二部宗〉之唯识宗〈道所断〉
要点
页码
道所断
烦恼障
范畴:贪瞋痴慢疑,与身、边、邪、见、戒禁许五见。
340
…41
总计三界见所断烦恼为112种,于见道位中永断无余。
修所断烦恼有16:
欲界:俱生萨迦耶见、边见及贪、瞋、痴、无明,共6种。
色界:上面除去瞋,共5种。
无色界:同于色界,共5种。
所知障
是染污否?
对二乘而言
下二部宗所许的不具烦恼无明或不染污无明,因为只是在一切所知境中妨碍正智的生起,并不妨碍解脱。
341
342
对菩萨而言
仍是染污。
依时地差别,建立十种
异生性'4'无明:三界见所断的法种子。能障入初地。
341
邪行无明:于诸有情误犯三业染行。能障入二地。
341
迟钝性无明:对闻思修等法门有忘失。能障入三地。
341
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所摄无明:属俱生我、我所见所摄。障四地。
342
于下乘(声闻、缘觉)般涅盘无明:能障入五地。
342
粗相现行无明:于染相、净相生起分别的无知。能障六地。
342
细相现行无明:对佛教法生起分别。能障七地。
342
于无相作行无明:于无相法中无法任运自在。能障八地。
342
于饶益有情事不作行无明:能障九地。
342
于诸法中不得自在无明:能障十地。
342
摘要表解四:〈大乘二部宗〉之唯识宗〈道自性〉
要点
页码
与他宗共许
皆有五道
附注:唯识宗大乘菩萨阶位分五:(一)资粮位,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诸位。十住偏重修理观,十行偏重修事观,十回向修理事不二,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然对于能、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住真如位,称为加行位。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然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称为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见道位)。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故称通达位,是修行第一大劫成熟阶段,相当于初地之入心。(四)修习位(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五)究竟位,指佛果之位。〔成唯识论卷九、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唯识三十论颂、大乘法相名目卷一中〕
343
不共许
不共小乘许种性地在加行道。而是在五道之外别立出一个种性地。
附注:
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于无间道之前,为求断除烦恼,而行准备之修行。
由菩萨地至佛地间之行位。包括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七位。(一)种性地,乃佛道之因种成就不坏。
众生先天具足五种不同素性,系由阿赖耶识中之本有种子所决定,乃无法改变者,故立五姓各别之说。五姓(性)即:(一)菩萨定姓(定姓菩萨),(二)独觉定姓(定性缘觉),(三)声闻定姓(定性声闻),(四)三乘不定姓(不定种性),(五)无姓有情(无种性)等五者。前三者决定能成佛果、辟支佛果或阿罗汉果;第四是并具菩萨及独觉、声闻三类之本有种子。第五是永于迷界,仅能修五戒、十善之善因而生于人天者。
唯识宗认为五姓有先天上之区别,故说性种性,亦说习种性,此乃属于护法之学派。换言之,种性究属先天或后天,在唯识十大论师中已有异说。据成唯识论卷二载,由于对种子之见解有所差异,护月主张「本有性种性」(先天),难陀主张「新熏习种性」(后天),护法则对以上两者皆表认同。唯识宗大抵采用护法之说。
页343
十地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页344
以二无我之悲智双运为体性
页344
摘要表解五:唯识宗〈道上见〉〈总论修道次第〉之「别明修证次第」
在修行时劫上,有三大阿僧祈,五种补特伽罗,(见原书页365图标)行于以下五道:
资粮道
小品资粮道→四念住;中品资粮道→四正勤;大品资粮道→四神足。
页351
加行道
以四种三摩地作依止,修习四寻思、四如实遍智,成就顺抉择分善根。
所修菩提分法,为五根'5'五力'6'。
四种三摩地:即唯识宗所立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