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天下中国军事地理-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的廉台用铁索连马为方阵,大破魏军,擒执冉闵,并 乘胜进围邺城。围攻数月,城破,魏亡。前燕又将都城迁至邺城。是后,前燕又略取山东、山西之地,进图河南,与关中的前秦、江南的东晋 三足鼎立。(见图2-2-5)
慕容鲜卑自辽东入据河北,一战而克蓟城,据燕蓟之地;再战而克中山,执河北中枢;三战而克邺城,拥河北全境。南进层次非常清晰。
前燕后来亡于前秦。前秦瓦解后,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后燕,定都中山。后燕灭掉山西的西燕后,与代北的北魏发生冲突。后燕攻北魏,大败于 参合陂(395年)。次年,慕容垂亲征北魏,却病死于出征途中。北魏从此转入反攻。这年,北魏拓跋珪大举伐燕,兵分两路:一路从东道出军 都(今居庸关)以袭幽州;一路出马邑、逾勾注山,以袭晋阳。东路军攻占渔阳(今密云),南路军攻占晋阳。十月,魏军自晋阳开韩信故道 出井陉,直趋燕都中山。魏军攻占常山(今正定)后,河北诸郡县纷纷降魏,惟中山、邺城、信都三城为后燕所守。经过近两年的围攻,北魏 攻克此三城。后燕主慕容宝率残余势力逃往辽西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河北遂为魏有。
北魏灭后燕之战,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常山的攻占。常山地居中枢,常山一占而其它郡县纷纷降魏,后燕孤守三城,实是如鱼在网,攻克只是一 个时间的问题。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休,政权更迭频繁。此时,契丹已在辽东崛起,统一辽东,建立契丹国。契丹见中原衰乱,遂积极谋求南进,连年袭扰 平州(今河北卢龙)、镇州(正定)、定州(定州)、云州(大同)等地,但屡为后唐军击还。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塘在太原起兵叛后唐,以称臣及许割幽云十六州之地为条件,乞援于契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亲自率军南下雁门 ,援助石敬塘,大败后唐军。后唐灭亡。石敬塘自立为晋帝,契丹则尽占幽云十六州之地。契丹改国号为辽,在幽州置立南京析津府,在云州 置立西京大同府。中国北方国防屏障尽失。
契丹据幽云十六州之地,尽夺河北北部险要,占据有利的地理形势,己能随心所欲地兴兵南下。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辽、晋交恶。辽发军 南下,攻陷汴梁,消灭后晋,并深入河南,纵兵肆掠。此后,辽一再地兴兵大举南侵。后周世宗时,辽主昏庸,周世宗遂谋恢复幽燕之地,但 未获成功。
北宋代后周后,亦积极谋求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在平北汉之后,挥师东下井陉,自镇州(今正定)北上攻辽 幽州城。辽将耶律沙率军驰援。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一战,宋军溃败。其后,辽人乘战胜之势,先后三次发兵分山西、河北两路进攻北 宋,前锋抵雁门、雄州一带。
宋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北宋再次大举攻辽,兵分三路:以曹彬、米信等率兵出雄州,以趋幽州;田重进率军出定州,趋飞狐口;潘美、杨 业等率军出雁门,攻云(今大同)、应(今应县)诸州。大军临发,宋太宗向曹彬指示方略说:“潘美之师,但令先趋云、应,卿等以十余万 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毋贪小利而要敌。敌闻大兵至,必萃劲兵于幽州,兵既聚,则不暇为援于山后矣。” ' 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 '
宋太宗的战略意图是:以曹彬在幽州正面吸引、牵制辽军主力,以潘美之师从左翼实施战略迂回,攻取云、应诸州后,再自大同盆地东出,打 击幽州的侧背,合攻幽州。此次作战,重兵虽集于幽州正面,作战的重点却在于自大同盆地至桑干河谷一带诸战略据点的攻取,以便控制太行 山、燕山险要。执行此方略的要点是曹彬等幽州正面之军持重缓行,成功地牵制住辽军主力。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曹彬违背了这一点。他 贪功冒进,连太宗都“颇讶其进军之速”。辽援军到达后,在岐沟关(今啄州西南拒马河北)大败曹彬军。正面之师惨败,宋军全线溃退。(见图2-2-6)
北宋经此惨败,从此不敢再言北征,不敢再奢望收复幽云之地,对辽转取守势。北宋在河北中部一带自镇州(今正定)至泥姑海口(今天津大 沽口)的漫长战线上沿滹沱河一线建立河防体系,以缓冲辽人铁骑的冲力;山西方向则阻雁门诸险,以御辽军。而辽人自此以后,先后六次大 举南侵,有时,前锋直达邢州(今邢台)、德州、大名,逼近东京。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的战事才暂告停 息。
在宋、辽之战中,宋一直处于被动境地,是有其军事体制及将帅自身的问题,地理形势无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辽据幽云十六州之地,已 控制燕山及太行险要;幽州以南,为平原旷野。这样,辽人在形势不利时,扼险坚守,以待援军;形势有利时,铁骑南侵,驰骋于旷野,宋人 难于争锋。
后来,金人联宋灭辽。灭辽后,金将燕京及所属六州(顺、涿、易、蓟、景、檀)洗劫一空,把几座空城交给宋朝,而河北的平、营、滦诸州 及山西的云、应、朔、蔚等州则不交还。实际上,只有这些州才是控扼燕山及太行险要的关键。这样,北宋虽然得到了它多年来一直梦想收复 的燕蓟之地,但燕蓟所凭恃的地理险要却并未得到。所以,宋人在继长期受制于辽之后,再次受制于金。
辽灭亡后,宋、金在河北、山西形成对峙局面。宋人在河北以真定、河间、中山(宋徽宗时将定州升为中山府,瀛州升为河间府)为重镇,以 雄州(今雄县)、霸州(今霸县)、保州(今保定)为前沿据点,控守河北中部一线;在山两以太原为重镇,以蔚州(北宋蔚州寄治今山西灵 丘)、代州(今代县)、岚州(今岚县)为据点,控守雁门险阻一线;以此建立起北部国防防线。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兵分两路南下侵宋:西路自云州下太原,东路自平州入燕蓟。金兵长驱直入。很快,东路 军便已抵汴梁,西路军已抵太原。金兵围攻汴梁。李纲负责指挥抗战。金人攻城不下,遣使谈和,要求北宋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之地。
宋钦宗打算接受。李纲反对,他说:“三镇,国之屏障,割之何以立国!” ' 注:《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六 金人入寇 ' 宋钦宗及李邦彦为排除投降障碍,罢李纲之官,派使臣往金营 答应金人所提条件。太学生陈东上书痛陈割地之非:“邦彦等必欲割地,曾不知无三关、四镇(太原、河间、真定、中山),是弃河北也!弃 河北,朝廷能复都大梁乎!” ' 注:《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六 金人入寇 ' 和谈成后,杨时上疏:“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自周世宗迄我太祖、太宗,百战而后得 之,一旦弃之北人,使敌骑疾驱,贯吾心腹,不数日可至京师。今闻三镇之民以死拒之,三镇拒其前,吾以重兵蹑其后,尚可为也。” ' 注:《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六 金人入寇 '
当时不甘心投降的人都认识到了河北三镇对于北宋国防的意义。北宋虽失幽云十六州之地,但在河北依托三镇,联络太原,犹可重建雁门、三 关防御体系。割让三镇,则三镇以南,一马平川,金兵铁骑可以长驱直入。苟安的宋王朝竟幻想以三镇之地求金人之不攻。殊不知宋王朝的软 弱激起了金人更大的侵略野心。次年秋天,金兵再次兵分两路,分别自保州、云州大举南下攻宋。在这次进攻下,北宋灭亡。(见图2-2-7)
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在江淮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后来,金建北京为中都,辽阳为东京,大同为西京,开封为南京,大定(今内蒙古宁城)为 北京,统治重心逐渐移向中原。此时,蒙古在塞北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不断向外扩张。
蒙古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攻金,攻占其西京大同府,然后率军东进,进逼宣德(今河北宣化),游骑入居庸关至金中都城 下。两年后,成吉思汗再次攻金。金兵重戍居庸关以拒之。成吉思汗乃留兵一部屯居庸关外,自率大军出紫荆关,破涿、易二州,再由南口反 攻居庸关的背后。破关之后,会合关外蒙古兵,围攻金中都。金人全力坚守中都,成吉思汗遂留精兵屯守城下,而分大军为三道,大掠河北、 山西、山东,连破金国九十余郡。三路大军会合后,又自大口进逼中都。金人纳赂请和,蒙古军才出居庸关退走。
经此掠扰,金主打算迁都汴梁。有人反对,认为一旦迁都汴梁,则北路都不可守;汴梁四面受敌,亦非长远之计;辽东乃金人故地,依山负海 ,其险足恃,要迁都也应迁回辽东。金主不从,执意南迁汴梁。
成吉思汗闻金主南迁,即派木华黎攻取金北京大定府,又派大军围攻中都。金救援不及,中都陷落。幽燕之地遂落入蒙古控制之中。成吉思汗 在河北建立行省,命木华黎经略太行以南。木华黎攻占东平以后,又分建行省,经营山东,以逼金国。
金迁都汴梁后,以重兵扼潼关,戍守黄河,众建城戍,专力守河南。蒙古借道于宋,经大散关、汉中,出南阳而趋汴京。金黄河防线遂被突破 。金主又自汴京迁往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宋联合攻金,金亡。
金人放弃中都南迁,是其灭亡的开始。金主若能听臣下之言,凭借燕山险要,“聚兵积粟,固守京师”,或许还能勉力与蒙古抗衡。燕京一弃 ,河北门户大开,沿黄河守河南狭长一线,夹在蒙占与南宋之间,岂是长久立国之道!
蒙古灭夏、金、南宋,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元末政治腐朽,其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风雨飘摇。朱元璋建立明朝,并举行了成功的北伐, 将蒙古逐出塞外。蒙古退回塞北,残余势力仍很强大,时常扰掠明朝北边。
在朱元璋的时代,明朝北方国防采取的是塞前歼敌的防御方案,集重兵于长城一线,依托塞前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开平(今内蒙古正蓝 旗东闪电河北岸)等据点,以逸待劳,聚歼来敌于塞外。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又采取塞前出击的方案,明成祖五次出塞亲征,寻歼敌主力 。明中期后,边防削弱,只得依靠沿长城一线的九座重镇作消极的防御,号称“九边”。“九边”中,在北京外围扼燕山险要的重镇是蓟镇、 宣府和大同。(见图2-2-8)
明初,燕山外围本来还有大宁、开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等重镇作为燕山防线外围藩篱。“靖难之役”时,朱棣将大宁故地并给兀良哈 ,将大宁都司迁往保定。大宁内迁,东胜孤悬难守,不久也迁于内地。宣德年间,又将开平迁往独石(今河北赤城北独石)。这样,燕山外围 藩篱尽失,北京外围只有燕山长城一线单薄的防御,缺乏防御纵深,一处被突破,北京便受到直接威胁。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率军自大同入侵。土木堡(今河北怀来附近)一战,击溃明朝五十万大军,俘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