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侠义传-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拯若有所思,一张黑脸上神情郑重了起来,“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去见一见他们兄弟才对。”
公孙策也点头道:“要对付安乐侯,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我们的确应该去见一见这二位江湖义士。更何况,听说还来了一位女侠。”
说着,公孙策便朝展昭的脸上看了一眼,嘴角挂上了一丝促狭,淡淡地道:“不知道这位丁小姐跟着兄长一起来到陈州,是不是为了我们的展护卫呢?”
展昭俊脸一红,急忙摆手道:“公孙大哥,那件事既然已经过去,就千万莫要再提了。尤其是当着丁小姐的面,实在太尴尬了。”
公孙策瞥了展昭一眼,不屑地道:“这还用你提醒?”
说着,便大踏步地走出了厨房。展昭跟包拯在公孙策的身后对视了一眼,彼此都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笑容。展昭心中一阵忐忑,却又有些庆幸。心道,幸亏白玉堂没有跟着一起来。否则,让他听见刚才公孙大哥那句话,可真是不得了了。依他那个醋劲,这几天不但丁家兄弟要不得安宁,估计自己也要跟着一起遭殃。
却说方才展昭走后,白玉堂就引着丁家兄妹来到了前厅奉茶。这兄妹三人与白玉堂都是自幼相识,此番见面,更是亲热非常。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品茶,同时等候着展昭送信回来。聊着聊着,丁兆惠便问起了白玉堂与展昭今晚出城本来打算去做什么。
因为丁月华在场,白玉堂也没好意思直接说,他们是想去找白锦堂寻访一个合适的烟花女子,只是说是奉了包大人的命令出城办事。
丁兆兰老成持重,听出白玉堂有所隐瞒,也没有追问。丁兆惠却不同,他听白玉堂只说出城办事,却不说是办什么事,忍不住好奇,便大咧咧地问道:“到底你跟展昭要办什么事?有什么需要我们兄弟帮忙的,可千万不要客气!大哥,你说是不是?我们这一次来这里,不就是为了给开封府帮忙的吗?”
丁兆惠虽然鲁莽,这句话却没有说错。丁兆兰看了白玉堂一眼,略一思索,便问道:“五弟,方才兆惠所说的确实不错。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你尽管说,我们兄弟定然不会推辞。”
“还有我!”未等白玉堂答话,一边一直没有出声的丁月华竟然抢先说道,“五哥,我的武艺虽然比不上大哥和你,但是——”
丁月华还没说完,一边丁兆惠便嚷道:“月华,你不会是想说你打不过大哥和白玉堂,打我却不在话下吧?”
丁月华挑了挑两弯新月一样的眉毛,颇为不屑地看了丁兆惠一眼,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虽然在家里的时候就一天三顿地被自己的亲妹妹鄙视,但是此时当着白玉堂的面,丁兆惠怎么忍得住。于是他瞪了瞪眼睛,站起来就要嚷嚷。
白玉堂见势不妙,急忙笑着打圆场道:“其实这件事的确是需要一个姑娘才能帮忙,不过月华你并不合适。”
“到底是什么事,竟然需要姑娘帮忙?”丁兆惠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好奇地往白玉堂这边看了过来。
白玉堂却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往丁月华的脸上瞄了一眼,笑道:“恕我不能跟你们说,这件事,着实不适合月华听。”
丁月华皱了皱眉,深深地看了白玉堂一眼,嘴角一撇,脸色也沉了下来。她腾地一声站起身,冷冷地瞪了在场的三个男人一眼,转身就往门外走。
“月华,留步!”白玉堂看丁月华生气了,急忙上前抬手拦住了她,压低声音跟她小声说了两句。
丁月华微微一怔,脸色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红晕,诧异地皱了皱眉,喃喃地道:“你说的都是真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安乐侯?”
白玉堂无奈地点了点头,对丁月华道:“我本不该告诉你这件事,但是你这丫头脾气这么大,我要是不说,你这一跑还不知道要跑到哪里去。现在知道了,就好好去后堂歇息一会儿吧,等一会儿包大人来了,我再引荐你们见面。”
丁月华若有所思地看了白玉堂一眼,轻轻点了点头,转身去了后堂。后堂与前厅之间只隔了一道薄墙,前边说话后边也能听得见。丁月华刚刚进了后堂,就听见前面有人说话,原来是展昭回来了。跟着展昭一起进门的还有包拯和公孙策两个人。
丁月华急忙凝神细听。她听见展昭给两位哥哥引荐包大人和公孙先生,又听见这位大人和先生对哥哥们礼敬有加,众人聊得很是投缘。丁月华心中暗暗打量,没想到这位传说中刚正不阿的包大人竟然如此平易近人。这样想着,便忍不住好奇这位青天大老爷到底长了个什么样子。
几人聊了一阵子,不知怎地,丁兆惠又把话题扯到了刚才的问题上,非逼着白玉堂告诉他到底今晚出城是要去做什么。白玉堂自然是十分信任丁氏兄弟的,但是眼下包拯和公孙策在场,这种问题还轮不到他来说。
公孙策发现白玉堂的目光看向了他,便微微一笑,毫不隐瞒地对丁氏兄弟讲出了开封府对安乐侯庞昱的调查情况,并且细细讲述了他们的计划中要如何将安乐侯诱骗到府衙,并趁机将他一举擒获。公孙策讲的时候丁兆惠一直认真地听着,等他讲完以后,丁兆惠忍不住道:“也就是说,你们是想用一个美人将安乐侯诱骗进府衙?”
见众人点头,丁兆惠轻轻皱了皱眉,“据你们所说,安乐侯的确是一个好色之徒。自从他来到陈州之后,一直在民间搜罗美女,想必这陈州城内数得出的美人都已经遭了他的毒手了。既然如此,你们又要去哪里找这样一个美人,来勾引安乐侯呢?”
丁兆惠的话让包拯和公孙策都皱起了眉头。片刻的沉默之后,公孙策轻笑道:“丁二侠所言极是。我和大人也正为了这件事犯愁。这个女子可以说是整个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她,要抓住安乐侯就要费更多的功夫,也许还会造成无谓的伤亡。”
“最关键的是,这个女子不仅要长得美貌,还必须要有胆有识,这并不是普通女子可以做到的。”
“这么说起来,的确很是难办啊。”丁兆惠皱了皱眉,也有些犯愁了。
此时,躲在墙后的丁月华心中一动,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皱着眉思索了片刻,她握了握拳头,鼓足勇气迈步从墙壁的后面绕了出来。
待转过正堂,丁月华便直接走到包拯的面前,俯身行礼,用清脆却笃定的声音说道:“包大人,不如让我去试一试。”
“你?”包拯微微一怔,诧异地打量着面前的女子。
“民女丁月华,愿意执行这个任务,帮助大人除掉安乐侯。”
听了这句话,包拯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姑娘就是传说中茉花村的丁小姐——丁月华。
第4章 。陈州案(22)()
丁月华一句话刚刚出口,还未等别人反应过来,公孙策就第一个皱起了眉头。他家中也有一个妹妹,公孙静的年纪比起丁月华来也大不了几岁,同样也是个尚未出阁的大姑娘。看着眼前这位英姿飒爽的女侠,公孙策不得不承认,她的确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可是,如果真的让她去面对庞昱那个色鬼,还要去引诱他,这种事真是一想起来就让公孙策感到一阵不快。
他急忙道:“丁小姐,此事我们不能同意,你还是快些打消这个念头。”
丁月华一怔,她没想到自己的一腔热情竟然被开封府的这位斯文年轻的先生一口回绝,忍不住有些脸红。她皱着眉看了公孙策一眼,然后又往展昭那边看去。展昭脸上的表情略显犹豫。虽然作为江湖人,他并没有公孙策那么多的顾虑,但是要说真的让丁月华去勾搭庞昱,他也有些不忍心,于是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
丁月华心里着急,又往自家哥哥和白玉堂那边看去。只见丁兆兰眉头紧锁,似乎也是很不赞同。丁兆惠笑嘻嘻的,看那个德行似乎是在幸灾乐祸,不打算帮忙,但看起来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只有白玉堂,好像是在沉思,脸上的神情让丁月华感到了最大的希望。于是她走了两步来到白玉堂身边,扯了扯对方的衣角,皱眉道:“五哥,你不帮妹妹说句话吗?我们江湖儿女,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可以为民除害的事,为什么哥哥们可以做,我就不可以做?这位公孙先生是不是瞧不起我?”
白玉堂微微一怔,诧异地看了丁月华一眼,然后又忍不住往公孙策和包拯那边看了看。果然见那二人脸上一阵尴尬,尤其是公孙策,甚至被丁月华说得有些脸红。白玉堂忍不住笑了,先是安抚地看了丁月华一眼,才转向公孙策他们,笑道:“两位大哥不要介意。我这个妹子从小就是这样爽利的脾气,这些年练了武功,脾气就更急了。对她的提议,不管你们同意与否,都要好好跟她说,一口回绝她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万一她一生气,自己跑出去找庞昱的麻烦,岂不是更坏事?”
“对对对!”丁兆惠似乎唯恐天下不乱,还“好心”地提心道:“刚才她就已经跑了一次,被白小五给拦回来,再跑一次也不是没可能。”
听到大家都这么说,包拯也颇为无奈地看了公孙策一眼,笑道:“丁姑娘真是女中豪杰,让我们这些须眉男儿也佩服的很。不过眼下这件事,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女子,所以——”
“包大人,”丁月华听包拯话中的意思似乎还是要拒绝,便忍不住打断道,“且不说武功,我方才在后面已经听得清清楚楚,你们需要的是一个美貌的女子。请问,你们不同意我去执行这任务,可是因为我长得太丑?”
“这——”包拯忍不住诧异地看了一眼公孙策,心道现在的姑娘们怎么都如此彪悍?谁敢当着她们的面说她们丑啊?更何况就算他脸黑心也黑,也不能如此昧着良心说瞎话不是?
公孙策忍不住勾起了嘴角,无奈地笑道:“姑娘自然是美貌无双。但是方才我与大人已经商议过,此番引诱安乐侯,是需要一个女子扮作已婚的妇人。姑娘尚未出阁,做这样的事有损闺誉,而且也着实危险,所以甚为不妥。”
公孙策话音刚落,丁月华便冷笑一声,说道:“先生这话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是为了抓捕安乐侯设下的计策,那自然就是假的。又不是真的需要做出什么苟且之事,只要把他孤身骗进某个地方,然后直接下手抓人不就行了?找普通的女子还可能出现危险。至于我,我的武功虽然比不上展大人和我五哥,但是对付一个酒囊饭袋的侯爷还不成问题。到时候不需要五哥他们出手,我自己就能解决他。想占我的便宜,他还要有命才行!”
话说到这个地步,似乎已经说绝了。饶是公孙策再聪明,也想不出更多的理由去反驳丁月华。更何况丁月华刚刚说完,一边她的二哥便凑热闹似的继续说道:“没错没错,我们家这位女侠认定的事,你要是不让她做,她肯定要闹一个天翻地覆。这个安乐侯,怕是一定要折在她的手里才算完事呀!”
这话说的实在有火上浇油之嫌,气的丁兆兰狠狠瞪了自家小弟一眼。他想要上前劝阻,可是又知道自家妹妹就是这个脾气,也着实没辙。心中只后悔当初为什么要把她也带出来,眼看着就要惹下一场大麻烦。
公孙策坚决反对,包拯秉承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