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权道同谋 >

第1002部分

权道同谋-第1002部分

小说: 权道同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说出这句无奈之语后,黎叔已然动了杀机,下了必杀令。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杀之以绝后患。

    与之相应的,高平川对王亦选也是这样,既然你不能为我所用,还要坏我的好事,那么只有一条路,就是拿你开刀。即便你是从中央挂来的,也照杀不误。只不过,要杀得有策略一些,不要太明目张胆而已。

    还能做到不明目张胆?

    当然能!

    对于像高平川这样的“明暗高手”来说,不明目张胆还真不是什么难事儿。

    至少有两种手段可以解决问题。

    第一,退而还之。你王亦选不是从上面披红挂彩而来么,那就找人向上反映,说你到了基层后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自以为山高皇帝远,当了西京一把手就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又仗着朝中有人,压根儿不把省委当回事儿。长此以往,也不会把中央当回事儿,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就该成为荼毒一方的祸害了。

    别说,高平川想到的这第一计,还真是够毒。

    正所谓将心比心,知己知彼,方为取胜之道。高平川们敢胆这么做,还真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煞费心机。试想想,如果站在中央的角度,把王亦选这样的天子骄子派下来,肯定也是担着风险的。

    会担什么样的风险?

    至少有两种风险。

    第一种风险是不接地气,不为当地所接受。挂着重点培养的光环下来,却自视清高,根本融入不了当地的情境。这样的人,可少数。

    不过,王亦选还好,作为路老爷子的嫡传弟子,从校门走出来,也去了不少地方。包括国家发改委、上海的一个郊县,甚至还去到西康邻省最穷的一个县当县委书记。再后来,才是西康省发改委,然后才是西京市。

    所以,对于这个不接地气的风险,王亦选并不害怕。

    那么,第二种风险呢?

    第二种风险是太接地气,直接在当地自成门派,就地坐大,甚至不听中央招呼。

    这一条可最是致命,一旦提升到了这个地步,可就等同于薄、王,不得不让人警惕了。

    所以,就算王亦选非常坚决彻底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可一旦被高平川等人安上了这样的“头衔”,那就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更何况,高平川此时的丑恶嘴脸还没完全暴露,仍然冠冕堂皇地代表整个省委。

    这就叫人很无语了!

    就算中央明察秋毫,通过详细周到的调查,还王亦选一个清白。但是调查总是要花时间的,再加上众人揣摩、风声鹤唳,一来一去,很有可能就把王亦选晾在这儿了。

    这时候,要是王亦选自身素质不过硬,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很有可能不用高平川等人再进谗言,就主动要求中央把自己调回去了。

    看看,这就叫退而还之。只是找人说些风言风语,就可以借“谣言”这把刀杀人。

    够恶毒吧!

    想当年,袁崇焕一世英名,数度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甚至在宁远一战中重伤努尔哈赤致其身亡,还在皇太极举兵攻至广渠门外时奋力将其击退。由此,袁督师获得了生前的极大荣耀,加封太子太保,得赐蟒衣银币。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袁崇焕广渠门外扬威,拱卫京师成行后,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怎么也打他不过的皇太极,这会儿改“硬拼”为“软攻”,只用了一句谣言,就让不可撼动的袁崇焕轰然倒塌。

    谣言很简单,就是诬陷袁崇焕私自与清兵议和,打算自己做皇帝。

    别的都能忍,只这一句,崇祯皇帝忍不了。这位试图有所作为的末代皇帝,联想到袁崇焕在广渠门外击退皇太极时,曾经要求带兵入紫禁城休整,却被拒绝了。

    于是乎,联想到史上“功高震主”的典故,再加上这句谣言一次又一次地钻进脑海中来,崇祯皇帝害怕了。

    他最害怕的是,袁崇焕抗击清兵是假,勾连清兵是真。连努尔哈赤这样的雄主在宁远都打不进来,可他的儿子皇太极竟然如此轻松地就陈兵于紫禁城下?

    这太蹊跷了啊!

    莫非,真的是袁崇焕放他们进来的?

    这个袁崇焕,朕极其相信他,甚至把分封于好几个将领的尚方宝剑都归于他一个人,还把整个辽东防务统统交给他,只要是和他政见不和的,统统调走。甚至他颇具争议的杀了岛帅毛文龙,朕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他为何还敢如此?【就爱中文】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一条更胜一条() 
难道,他真想造反,真想自己当皇帝?

    想到这儿,崇祯皇帝已是战战兢兢。

    就在前不久,自己是抱着大奸臣魏忠贤的大腿,才让自己的哥哥让位于自己。虽说这几年慢慢收拾了魏忠贤,但是对于称“九千岁”只差一点点就当了皇帝的魏忠贤,还是心有余悸的。

    还有,往前数个几百年,燕王朱棣,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当,非要当皇帝。结果,这一当还真就当成了,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还从文治武功各个方面把自己粉饰成了“千古一帝”。

    相比于朕做皇帝都这么艰难,难道你袁崇焕想当燕王不成?

    历史,总是由强权者写就的。

    崇祯皇帝是个两面性非常强的人,一方面,他有成为一世雄主的信心。而另一方面,他一点儿也不自信,认为袁崇焕比他强,甚至还有些嫉妒袁崇焕。久负成名,难保不怀有二心。

    万一袁崇焕真的想当皇帝,那自己可是一点胜算都没有。

    别说,还有可能真是这样。袁崇焕一贯料敌在先,甚至算计起自己人毛文龙来,也是从不走空。那么,他要是真起了异心,算计起朕来,肯定也一算一个准儿。

    如果他真的勾结清兵,那就一定是奔着做皇帝的目的来的。一方面假借抵抗清兵,正好带兵入皇城另一方面却借机加强防卫,控制整个皇宫大内。

    真要是这样,自己可就真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而历史,不是由胜利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么?

    崇祯皇帝越想越想真,到了后来,他真的认为袁崇焕就是这么想这么干的。幸好自己有所警觉,没让袁崇焕带兵入城。所以,袁崇焕见没有什么机会,就和皇太极象征性地打上一打,再让皇太极退去。

    可这一退,却是以退为进,袁崇焕就成了绝世英雄、人心所向,以后再想阻止他带兵入城,可就难了。

    别说大臣们不答应,老百姓也不答应。再不让人们心目中的战神袁督师入城,这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么?

    想到这儿的崇祯皇帝,已经是恶从胆边生。

    没过多久,他就顺水推舟地接受了两个人情。

    一个是魏忠贤的徒子徒孙们对袁崇焕的构陷。袁崇焕本来和魏忠贤处得还行,但毕竟道不同,所以魏阉余党极其憎恨袁崇焕,甚至因为袁崇焕和崇祯皇帝走得近,就把被魏忠贤被皇帝扳倒的怒火全部发在了袁崇焕的身上。

    要是在以前,崇祯皇帝是全力维护袁崇焕的。可是,这会儿心里起了变化,有意“遗而漏之”,袁崇焕就遭殃了。

    魏阉余党构陷袁崇焕的两条,一条是谋杀岛帅毛文龙,另一条则是勾结清兵,在被崇祯皇帝“遗而漏之”后,可谓刀刀见血。

    可是,崇祯皇帝还不知足,又接受了另一条顺水人情。

    那就是打不过怎么也打不过袁崇焕的皇太极放出来的“软刀子”:袁崇焕自己想当皇帝。

    这两条顺水人情一出,袁崇焕也就无可奈何地走到了生命尽头。

    于是乎,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随着袁崇焕被抓下狱,最后定罪,竟然是最为残酷的“剐刑”。

    而那些在广渠门之战时高呼袁督师威武、奉之为战神的百姓们,在这时竟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看到袁崇焕受刑,他们不但不愤慨,反而拍手叫好,甚至纷纷分而食之。

    当时民众之麻木,可见一斑。

    当然,这时的崇祯皇帝,笑了。

    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再也笑不出来了。李自成杀入北京城,没有袁督师护卫的他,抵抗不住,甚至连逃跑都没了心气,最后吊死在煤山上。

    纵观这段历史,提及谣言,总是让人痛心不已。

    谣言,其实真正毁掉的,不是被传谣的这个人,而是这个人在他主子心里的地位。

    这个主子,在古时候,就是皇帝。在如今,则是组织和人心。

    因此,用谣言毁掉组织对王亦选的信任,毁掉老百姓对这位市委书记的爱戴,只需要一句谣言而已。

    在高平顺看来,这第一条退而还之虽说高明,却还不尽然。还有更为阴毒的。这就是第二条,陷而害之。

    陷,就是挖陷阱,说白了也就是下套。

    这一条,可以就地取材,现场进行。所以,不用考虑打点通达中央的关系去诬蔑王亦选,直接在西康本省甚至就在西京挖坑,竟能让王亦选着道儿。

    只要着了道儿,立刻倒土,当场就把王亦选给埋了。所以,就算中央反应过来,朝西康省要这个天之骄子,也为时已晚。

    已经盖棺定论的事情,还能翻到哪儿去?

    这么看来,比之第一条,第二条确实更加可怕。因为可以在西京现场进行,所以要实现起来,可以无时不刻,可以无处王亦选防不胜防。

    可千万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谭。

    王亦选曾经给唐卡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就发生在王亦选去西康邻省最穷的那个县当县委书记的当天。

    那一天,谈不上敲锣打鼓,但还是很热闹的。毕竟,一个县的县委书记上任,对于十里八乡来说,也是天大的事。

    要知道,县太爷的权力可是不小。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最的就是县官之权。

    正所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曾经有人作过详细分析,在当今国内,什么官的权力最大?结果让人非常惊异,既不是抓总的大书记,也不是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恰恰就是县委书记。

    为什么会是县委书记?

    很简单,县委书记官虽不大,只是正处,但是在县里,对县委书记形成的制约权力几乎没有。

    这其中,很多是由于历史沿革。自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县治郡,这个基本单元就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发展到现在,各县虽然名称和所辖范围有一定变化,但是大致仍然保持了几千年的沿革。后来发展的州、府、省、数省总督,各有侧重,但是县郡的这个基本单元,没变过。

    这就是真正的乡土文化。

    也正因为如此,县的性可见一斑。中央曾经下过几次决心,想把市这一层级撤掉,直接变成省管县,或者中央管县。但推行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只是在试行。

    当天,王亦选这位县太爷的上任,还是惊动了不少人的。因为是从中央挂下来,所以,本来是市委组织部派人送上任就行的格局,硬是变成了省委组织部的常务副部长亲送。

    这样一来,因为省委组织部的参与,市委组织部就异常重视,送行的队伍就变得很长。

    王亦选对此表示过婉拒,却没有办法。送你,是给你面子,更何况你还没上任,总不能拒绝别人的一番好意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