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大明小郎君 >

第77部分

大明小郎君-第77部分

小说: 大明小郎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父大人回来了没有?”虞进随口问道。

    “回来了”门子殷勤地说:“老爷说了公子回府,就到书房找他。”

    “哦”虞进突然压低声音说:“他老人家心情可好?”

    那门子楞了,不过很快笑着说:“老爷的心情不错,马车就笑逐颜开,公子尽可放心。”

    虞进点点头,把路上随手买的糕点送了一包给门子,这才一脸轻松地朝书房走。

    如果猜得不错,应是有好事来了。

    “小侄见过伯父大人。”虞进一看到赵锦,马上恭恭敬敬地说。

    “起来”赵锦心情很不错,亲自扶起虞进:“好了,好了,都说是自家人,这些虚礼就免了,这里又没有外人,坐吧。”

    “谢伯父。”虞进一边谢一边在首坐。

    赵锦高兴地说:“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贤侄你要先听哪一个?”

    不会吧,多大年纪了,还玩这一招?

    虞进犹豫了,很快说道:“很多人喜欢先苦后甜,而小侄反而喜欢先甜,有好消息垫底,免得太过伤心。”

    “好消息就是你通过了考核,可以裕王府,成为裕王的人。”赵锦一脸高兴地说。

    说罢,赵锦一脸高兴地说:“不错,你可是替老夫挣了一个大脸面,哈哈哈。”

    虞进的出色表现,得到徐阶和张居正的一致赞扬,作为举荐人的赵锦也面上有光,而虞进进了裕王府,对他的前程也有好处,别的不说,就是做一个耳目也不错。

    此刻,赵锦心中满是骄傲。

    “全靠伯父大人提携,伯父大人的提拨之恩,小侄没齿难忘。”虞进一脸真诚地说。

    无论怎么样,赵锦算是自己的引路人。

    或许个中有一些功利,但当中更多的是真情,这一点虞进是深有体会的。

    赵锦哈哈一笑,转而问虞进道:“贤侄,你知道担任什么职务吗?”

    “不知。”

    “表面是詹事府校书,实则作裕王的伴读书僮。”

    校书?虞进第一次听这种职位,不由有些好奇地说:“伯父大人,这校书是干什么的。。。。。。几品??”

    “主要是校正一些文稿的错漏之处,不过这只是你的副职,你主要的目的就是和裕王搞好关系,取得裕王殿的信任,日后裕王登基,你就是从龙之臣,自然能青云直上。”

    说罢,然后耐心解释虞进的问题:“詹事府右春坊校书是正九品。”

    九品,虞进有些无言,前世看过一部叫九品芝麻官的电影,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做了一个九品的小官。

    算了,一个小秀才,虽说是九品,起码也有品了。

    进裕王府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捞一个九品小官,而是接近裕王。

    “小侄明白”虞进小声地说:“伯父说挑二个书僮陪裕王,小侄是其中一个,那还有一个,这人是杨双智吧?”

    “哦,为什么是他?”赵锦没有第一时间公布,而是饶有兴趣地问道。

    虞进想了想说:“这个人,机灵八面玲珑,处事也顾大局。”

    “没错,贤侄,你和杨双智一起进裕王府,杨双智的职位是从九品正字。”

    校书,正九品;正字,从九品,那比自己还低一阶,这当中有自己在宴会上一鸣惊人的表演,估计也有赵锦的脸面在内。

    还好,一切顺利,自己不用打道回府,而是花钱购“府”。

    “那坏消息呢?”好消息听过了,虞进子所谓的坏消息感兴趣了。

    赵锦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贤侄,关于你为詹事府校书的任命很快就会达,老夫是左都御史,你是校书,你再住在这里,就显得有些不合适,避开嫌疑,最好还是分开。”

    说罢,马上解释道:“其实这样做,也是你好,贤侄你要知道,都察院是三司之一,负责监管天的官吏,这可是一个容易得罪人的职位,有时走得近,反而容易受到攻击或排挤,所以。。。。。。”

    还以为是什么呢,原来是这件事。

    虞进还不知怎么跟赵锦说搬出去呢,闻言神色一松:“赵伯父的一番苦心,小侄哪里不知,多日打扰,早就心有愧疚,这二天托牙子在找合适的宅子,不知怎么开口和伯父请辞呢,这正好。”

    “嗯,这样也好”赵锦点点头说:“若是钱银周转不灵,只管开口,老夫虽俸银不多,不过筹措一些,还是有的。”

    “不用,不用”虞进连忙说:“小侄最近有一笔进项,自问购买一处宅子还不成问题,伯父大人业大家也大,这样吧,实在有需要再找伯父大人。”

    赵锦也知道虞进不差钱,光看他在余姚翻新老宅的规模就知道了,闻言点点头,也不再说什么。

    嗯,宅子?

    好像有几套抄没罪官的宅子,朝廷要这些宅子没什么用,看不上,租赁又麻烦,还要花钱维护,多是卖掉换成银子充盈国库,要是找到合适的,卖一套给虞进倒也不错。

    赵锦心中决定,回去好好翻资料。

    明天考路试,第三次了,呜呜,电子考太难了,今天练了一整天的车,大伙祝小炮兵好运吧

105 宗室之祸() 
虞进当天就搬出了赵府。

    那泰升令不用白不用,反正不用花钱,挑一间上房住就是。

    遗憾的是,只包住,并不包吃,这一点让虞进感到有些郁闷。

    早知讨价还价一下,说不定连伙食费都给免了。

    张居正方面还没有消息,不过虞进并不担心,赵锦作为左都御史,没必要骗自己,而张居正也不会区区一个九品校书和赵锦交恶。

    这当中需要走一些流程吧。

    闲着没事,虞进就在京城看宅子,可惜要挑一个合适的宅子并不容易,泰升商行也帮虞进找,结果不是是位置不好,就是价钱方面谈不拢,要不然就是环境没有达到虞进的预期。

    虞进是钱多,可是人不傻。

    也不急着买宅子,自己的事,还没算定下来呢。

    嘉靖四十三年四月十八日,既不是什么节气,大明也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对大明的百姓来说,和平日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店铺要开口迎客,百姓要下田干活,但对京城的人来说,却看到令人惊讶一幕。

    一个身穿绯衣官服的官员,风尘仆仆地走在京城的街道上,只见他一脸疲惫,牵着一匹健壮的大红马不骑,只是牵着走路。

    牵着马走路不奇怪,但是一个身穿绣着孔雀绯色官袍的人,这是三品的标置,他要自己牵着马,不骑车不乘车,头发凌乱、脸色晒得黝黑,就是官袍的孔雀也因沾满了尘土而变得没有神采。

    要不是他身后有一队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跟着,还真以为这个家伙是假冒的。

    “这么多锦衣卫出动,发生什么大事?”人群中一个老者有些吃惊地问道。

    “怪了,你说这些锦衣卫是拿人还是护人?要说拿人,怎么不上枷锁,在这慢慢走有意思吗?要是护人,这位官老爷怎么这样狼狈?”

    “咦,这不是陈右副都御史吗?出什么事了?”

    “嘻嘻,你不知道吧,陕西出大事了,陈御史能置身事外吗?”

    “你们吵这么大声干什么,小心祸从口出。”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一个稳定的老者开口训道。

    众人一下子不敢再出口讨论,虞进听得正起劲,没想到这些百姓突然三缄其口,一时郁闷极了。

    就在虞进郁闷得四处张望时人,突然眼前一亮:那陈副右都御史陈其学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和一个人交谈起来,虞进看得很清楚,赫然是穿着便服的赵锦。

    没想到他竟然出现在这里,也不知他是故意候在这里还是无意中经过。

    两人说了一会话,那陈其学就被锦衣卫催促着走了。

    “小侄见过伯父大人。”等锦衣卫走后,虞进穿过人群,笑着给赵锦行礼。

    这个可是自己的带路人,自己又在赵锦盘桓了十多天,连字都是赵锦取的,这可是很亲密的关系,可以说亦师亦友。

    虞进不能吃完抹嘴走人一般假装没看见,忙上前打招呼。

    “原来是思远”看到虞进,赵锦那严肃的脸有了二分笑意:“怎么样,外面住得习惯没有?”

    “有劳伯父大人掂记,小侄过得挺好的。”

    赵锦点点头说:“虽说要避嫌,但你们毕竟是同乡,有空多回赵府陪老夫喝茶。”

    “是,伯父大人。”

    顿了一下,虞进一脸好奇地说:“伯父大人,看你的神色似是有些苦闷,刚才那个,是你的故交?”

    “算是吧”一提起陈其学的事,赵锦就有些低落。

    “那陈大人犯了什么罪?怎么弄得这么狼狈?”

    赵锦也没有隐瞒,反正这些也不是秘密,点点头小声说:“陈其学是老夫都察院的人,任副右都御史一职,办事认真负责,卓有能力,和老夫的私交也不错,奉旨巡抚陕西,本来做得好好的,没想到被韩王府的人给坑了。”

    右副都御史,那可是正儿八经的正三品大员,至于巡抚一职,开始只是一个的荣誉的称,作用并不大,可是从嘉靖期起,就变得,由不定时派遣变成定制,而巡抚的权力也在地位三司之上。

    陕西一直是一个的省份,人口多、地理位置,派到陕西作巡抚,绝对是一种信任和培养成,没想到现在弄得这么狼狈。

    “伯父大人,这,到底是什么事?”

    赵锦叹息一声,就简单向虞进解释这事的前因后果。

    个中的角斗有些复杂,不过归根结底是一个钱字:韩王府的宗室上门索要钱粮。

    这事的源头应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重八说起,据说推翻元朝后,朱重八和他手下的谋士分析宋朝被推翻的原因,分析的结果是主弱臣强,没有藩王的屏障,以致孤立无助,于是大笔一挥,创立了玉牒制度。

    设立宗人府,专门皇族本家宗室事宜;又有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叫做玉牒,把儿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享福,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导致“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这些皇子皇孙,都是靠地方供养,除了每年有俸米,生老死葬都由朝廷安排,这是一笔极大的开支。

    宗室有钱有势,自然占有的,再说生得越多,能拿的禄米也就越多,从而给地方和国家造成极大的压力。

    就以河南为例,嘉靖年间有亲王5人,郡王80人,将军、中尉、郡主、县主、县君等共1890人,在嘉靖三十一年时,这些宗室的开支就高达财政的四成之高。

    朱重八做梦也不到,自己设立的分封制,最后成为明朝破灭的原因之一。

    陈其学也倒在这些宗室身上。

    韩王府设在平凉,登记在玉牒上可以享受禄米的宗室高达一千多人,每年禄米银增至十二万五千两,因为陕西土地贫瘠,财政紧张的他们只能拖欠这些禄米,每年给的,大约只有一半,以至累积欠其禄米银近六十万两。

    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韩府宗室一百四十余人,越关入陕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