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素质究竟怎么样,适不适合在部队发展,能否顺利踢好头三脚,树立自己的威信,都要靠实践去检验了。
人生对于自己来说,又面临着新的开始。虽不求轰轰烈烈,但也须雁过有痕,无愧我心。
“三十功名尘与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杨文斌心想,“自己该取法乎上才是。”
第三十七章 生存,想方设法在野外活下去()
“今天,我们来进行野外生存的训练!”战术课教员继续用他铿锵有力的声调说。
“野外生存,对于我军来讲,从来就不是难题!
因为,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这直接说明了我们的野外生存的能力。
比如,在红军时期,我们红军没有固定的营房,也没有固定的补给,官兵们就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实行着朴素的野外生存,展现了强大的野外生存能力。
“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这三大纪律,说明红军没有现成的补给,需要从土豪处才能得到有限的补给。
“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不打人骂人。”这六项注意,说明红军宿营时,没有统一的被褥,没有制式的装备,而是向老百姓借个门板,然后铺上点干草,就将就一宿,每二天早晨,再把铺草捆上,将借的门板还给老百姓,过的是天当房,地当床的日子。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新四军能领到有限的国民政府发放的补给,而后期,由于反动派的封锁,这点补给都没有了,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荒种地,自己养活自己。这时的野外生存能力也是很强的。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推进,武器装备的改善,缴获了大量的制式装备,但官兵的野外生存能力仍是非常强。仍是没有固定的营房,走到哪,住到哪,打到哪。
特别是,解放上海后,部队坚持不进民房,在大街上露宿,涌现出了“南京路上好十连”等先进典型。
一方面说明我们部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军队野外生存能力强。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官兵更是在三千里江山上,用血肉之躯,将美军阻拦在三八线以南,体现了更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回国后,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推进,划分了军区,各部队有了固定的营区,实行了薪金制和供给制,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但是,如何提高部队的打吃住藏问题,仍是部队训练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果,因为军事任务的需要,部队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失去了日常的正常补给,如何生存下来。
是必须解决的。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程,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开设的。
至于连以上建制的生存问题,我们不去考虑,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单兵的生存问题。”
在旁征博引之后,教员终于回到了正题。
“野外生存,首先,要有一个背囊。
在我军的基层部队,一些一线部队已经配发了制式背囊。但在绝大多数连队,还没有配备。
如果没有背囊,则需要打背包。打背包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我就不再啰嗦了。
背囊的好处在于,它将大部分的重量分担在臀部上——身体最富韧性、极其耐劳的支点——而不象背包,分担在肩膀或背上,而肩和背部都易疲惫而不堪承重的。
背囊有结实而舒适的腰带。内部构架更轻便些,外部构架更牢固,而且能解决更多烦人的装载问题,而且对于装载笨重物品来说会更有用,在紧急情况下甚至能运载伤病员。
而且,它的制作材料是结实而且防水的织物。还有一层内衬,既能防水渗入又防所装物品渗漏。侧袋也很有用,担袋口是安全简便的拉链。
为了方便,最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各种的聚乙烯透明袋里,这样易于知道每件物品的位置,同时能保证首先要用的物品不会被放在最底部。
睡袋可以放在最下面,帐篷则应放在上部。笨重物品如无线电之类也应放在上部,这样会更便于携带。
将炉子和各种炊具放在边袋里,以便暂驻下来时易于取出。应带易熟的食品,同时盐一定要放在适宜的容器里。
遇到暖和的天气,可以带一些凉吃的食物,只需保证能弄到足够的热饮就可以了。
遇到严寒天气,要多带一些高脂食品和糖类。
食物的具体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确定,但一定要保证各类营养之间的良好平衡以及各自充分的供应。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装备,粮袋,里面一般装上够一个人用一个星期的粮食。”
教员仍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带好了背囊,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住的问题:露营。
首先是露营地点的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如果身处较高的开阔地带,应往下移动;
如果所处之地湿难耐,应向上移动。
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不会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胁。
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所以谷地常有冷空气聚集。
气温较低时,很容易就形成湿雾和霜降。
在某些区域,沿着山坡有许多接纳雨水的平台,那里比较湿润。
山坡的其它部分则相对干燥一些。
理想的地点还应离水源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树木。
别把帐篷搭建在与水源过分靠近的地方,那样流水声会干扰判断,危险将至也不会察觉。
应该把帐篷建在岸上,超过洪水最大流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山区小溪在暴雨后几分钟内就可以变成湍湍激流,一小时内水位就可以升高五米!
在开阔地,洪水甚至可以超出河道。
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无任何先兆时变成滚滚洪水向你扑来。
要选择这样的地点——平坦无太多的石块,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送求救信号,易于被救援者发现。
察看周围有没有在下一次暴风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树。、
要远离孤零独处的高大乔木,它可能成为雷电的目标。身处森林边缘可以看清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
帐篷不能搭建在野兽经常奔走的路径上——因为正在觅食的野兽是非常危险和麻烦的,还可能有一群前去饮水的野兽在瞬间踏平辛苦搭建的帐篷。
但是帐篷可以搭建在有人类留下痕迹的地方。天然的凹坑或者洞穴可以成为简易的庇身所。
如果携带有露营的装备,可以搭好了帐篷,在周围堆上尽可能多的松软的雪来加强保暖效果。
雪坑和岩坑很容易辨认。如果被大雪掩盖,针叶林中、树木枝条下是否有坑洞,就不那么容易辨认了。
中等体型的树木树干四周可能会有空隙,某颗大树的某个枝条下也可能有个坑洞。
在背风处的枝条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确认是否有坑洞。铁锹与锯子是必备的工具。”
顿了一顿,教员接着说,“目前,我们大部分部队还没有配发制式的单兵小帐篷,所以制作庇身棚就显得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重点实践一下制作庇身棚。”
事先,教员已经安排示范班在这个山坡上做了一个庇身棚。
他边指着庇身棚,边和学员们讲解:“利用小树苗制作庇身棚:先要寻找两排合适的树苗,除去彼此间的障碍物,将对应的树苗上部绑在一起,构成帐篷的支架,盖上棚布,用石块或圆木压住地边,帐篷就搭成了。
但是,这个季节没有合适的树苗,我们就用随处可用的树枝插在地上来代替。
庇身棚建好后,还要搞好排水与通风:
在棚的四周挖一条深约10厘米、宽约10厘米排水沟,可以使棚内保持干燥。对于简易的庇身棚,只要不是完全封死,通风应该没问题。
庇身棚所用的覆盖物:防水雨披、地膜、塑料布或帆布等都可以用来做庇身棚顶的覆盖物。
将多余部分沿下坡方向折向内,这样可以避免地表水流进棚内。
在棚中躺下休息的地面上,一定要铺上干草等干燥物,防止受潮。”
一把刀在紧急野外是无价之宝,应选择那种适于通常用途、锋利且结实耐用的刀具。
地方旅行者一般选择会木柄的折叠刀的和刀锋全长约30厘米的弯月型砍刀,最适合砍柴,即便相当粗的圆木也能很容易的砍断,这对于盖棚子或扎筏都有很大的好处。
但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却不需要用这些。
大家说用什么?”教员抛出了问题。
“报告,用刺刀!”几个反应快的学员给出了答案。
“对了,用刺刀。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还有吃,我们怎么解决?”教员又追问。
“报告,买!”一个学员大声答道,引起了一阵哄笑。
“买,买不着。谁卖给你?大家都没有,得自己做。”教员也幽默地大声回答,“不过,我们有神奇的装备。”
教员叫起了站在他面前的一名学员,命令他摘下工兵锹和水壶。
接着演示道:“神奇的一刻来了。”
然后,将水壶从水壶的帆布套中取出,像变魔术一样,从水壶的外面取下了一个壶身型的金属壳,然后,将拉手反转过来,变成了一个带拎把的容器。
接着,指挥学员从米袋中,倒出一把米,再从水壶中倒入半壶水。
然后说,“在下面生上火,白米饭就焖熟了!”
“接着,做菜!”
他从挎包里取出一个鸡蛋,在锹边上磕个小口,叫那个学员持着锹把,锹面向上,把鸡蛋找开,将蛋黄蛋青倒在磨得锃亮的锹面上,公布了答案,“在下面生上火,煎鸡蛋就有了!”
学员队伍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杨文斌也使劲地鼓掌,“没想到,平时背着的水壶和铁锹,还有这样强大的功能!”
接下来,就简单了,每个班按照教员示范的样子,选址,搭简易帐篷,挖排水沟。
杨文斌钻进搭好的简易帐篷,向上,是白色薄膜的天,向下,是白色薄膜和雨衣两层的地,向脚下和左右手方向,是薄膜,头部,则是背向风向的开口。当然,身下还铺着自带的褥子,身上盖着自带的被子,还真是可以安心的睡一宿。
然后,拿出水壶和工兵锹,焖饭,煎蛋,吃上了营养丰富的野餐。
第三十八章 击毙,那千钧一发的从容()
这天中午,学员们吃完了午饭,正在休息时,忽然,“嘀--”的一声哨音响起。
然后响起了值班员的“带武器集合”的口令。
“射击和战术课程都已经结束了,还带什么武器呀?”学员们犯了嘀咕,但是还是乖乖地取了武器。
装备保管员特地给每个人都发了步枪,而四O火箭筒和轻机枪都没有带。
等每名同志穿戴整齐之后,全队全副武装在在楼门前集合了。
学员们注意到,这次不但队长、教导员等队干部在,连大队长和大队政委都来了。
“难道又发生越级上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