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穿越架空电子书 >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153部分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153部分

小说: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看:即便就算暂时一代人就靠临高的那些资料迈入工业时代,人口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紧张了。十几万劳动力至少可以全是第二产业为主、城镇化靠努力也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丹麦瑞士那类还是有希望的。

    然而就在归途中的张伟对这些有些摸不清头脑的时候,身边用从临高带来的笔记本电脑和蓄电池浏览资料的彩铃似乎发现了什么:“我找到了:这大概就是详细一些的方向吧?”

    张伟认真的翻阅了许久,也不由的豁然开朗,似乎压在心中的一块石头忽然间落了地:一份临高政权比较详细的产业发展报告似乎还是被找到了。里面的有些东西如同医药产业等虽然对于此时的夏地还显得有些多余,但里面清晰的机械工业路线和电器工业路线图还是解除张伟眼前所面临的不少雾霾。

    这样夏地的工业与技术学习也无需像以前一样尽管有着不少的参考仍然只能东一榔头西一缸子的了。更无须让大量劳动力浪费或者闲置起来,至少八年之内一个还算像样的雏形工业体系应该能在夏地诞生出来。

    (本章完)

第280章 方向() 
张伟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当然也研究过不少工业时代以来产业体系方面的事,结果发现以电力和石油化工乃至机械精加工为核心的工业体系,无不以来在机械领域颇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甚至是高级技术工人;如果是先进工业国,还要加上大量工艺经验的总结体系。

    这就好比现代中国制造业工人总数几乎等于发达国家经济体的两倍、而工业增加值却反过来一样。这背后则是专业技术工人的数量相差至少近四倍。

    在如今夏地这种一般工作经验都十分缺乏、工业时代的门外汉盲目学习的情况下,顶天也就是洋务运动至民国工业那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水平。

    历史上的英国为核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支柱产业第一是铁路和相关行业,第二是纺织行业。

    比如一八五零年前后的英国,铁路行业及相关的工人六十万、纺织行业相关四十万、如果加上与之关联的煤矿和铁矿,那就至少一百几十万产业工人的规模。逼近当时农业工人的总数、占制造业的相当比例了。以铁路纺织为核心,再加上建筑业、食品工业、机械制造等行业,一个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期的产业体系就初具规模了。

    不过当中生产过剩的风险,在神武一族刚刚接管夏地不久感觉到过一二。实际上仅仅靠原始社会晚期水平的纺织水平,在不缺乏技术和相关原料的情况下,一户人在穿的方面自给自足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了。那种明清水平的单锭纺车一户人织布,至少可以维持七八户人的消费,得是非常奢靡的一大户的被服消费才能自我消化。

    如果是立足于蒸汽动力工艺的多锭纺织,貌似一八五零年的英国四十多万纺织工人消耗了三亿磅棉花,大概十三四万吨,就是按照21世纪水准的纺织品人均加工量的标准计算,也足够维持当时一千万人的消耗规模。但如果套用那种一套衣服一辈子,缝缝补补多少年的标准则能维持数亿人的生活了。

    套用夏地的规模换算下来,最多一万名纺织行当的产业体系规模就足够让这方面的需求基本饱和。当然,这对于改善经济和节约劳动力也是有好处的。实际上如果不是这一年多时间以来一些水力织机的发展,张伟也没有那么多女性脱农劳动力或受教育人员可用。

    如果说纺织行业还能通过21世纪的消费品和全球平均消费标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那么钢铁行业的唯一去处似乎就只有大规模的基建了。

    钢铁业在工业时代的劳动生产效率进步速度似乎是最大的,比煤矿还要大。就算忽略钢和铁之间的区别,也不计质量和品种加工能力等等。古代明代工艺下的炼铁,通常人均日产量只有不到三斤铁,天气比较热的夏季或早秋往往还不能维持这个规模的产量。人均半吨铁的年产量就是极限了。这还是在炉具与生铁冶炼方面有很多相比同时期西方领先技术的情况下。

    而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平均每个钢铁工人铁产量至少在十吨左右,提高足足二十倍。到了建国初期鞍钢的水平,那就是人均生产十吨钢。21世纪初国内水平,大型钢厂则达到人均每年三四百吨的生产能力。这还是比西方发达国家因为种种原因品质和效率上都有所不足的结果。

    如果以建国初期鞍钢级别的生产效率来维持一个21世纪水平的人均钢材需求,那么实际上包括采矿和专门的运输产业大概劳动力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也就完全足够了。

    这样算下来,如果用19世纪的技术维持21世纪的标准,实际上还是能够在钢铁纺织乃至建筑方面维持足够劳动力的。如果再搞搞文化产业个体经济服务业之类,一个“19世纪水准的理想国”也未必不能实现。

    可是这对于主神很可能赋予的目标来说,就是多少有所出入的了。张伟甚至觉得不能过多的把整个夏地的劳动力全都利用起来。如果旧产业格局的框架太死,那么毫无疑问会给未来产业的调整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从追求先进制造技术的角度,门槛最低的行当应该是造船。就像张伟在蜜桃客论坛那里的一位右翼大拿中听说过的:民国前期的中国技术水平同样很落后,不过那种战时标准船水准的玩意儿却能造了。内燃机对于当时的难度堪比实验室级别的高科技,但木炭汽车之类的东西貌似也是存在的。

    如果圈定军工业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追求最大的火力运载能力和投送力、在全驱越野卡车和运输机直升机遥遥无期的情况下造船还有以造船为基础的武力毫无疑问是个最重要的方向。实际上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冶铁和金属加工在有些技术落后东方的情况下整体规模和水平却逐步发展起来并赶超之,风帆时代规模庞大的舰炮需求可能是个重要原因。

    风帆时代的舰炮通常能够占到船只总吨位的十分之一,巅峰时期各国一二百万吨风帆战舰上的火炮就得有十几万吨的规模,几乎相当于一个亿万人口的农业国全部的农具需求了。

    当然,为了化学工业及相关的发展有限电报网和硬式飞艇也是研究性突破的方向之一。

    这样一来,蒸汽机相关行业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工厂动力可以用水力替代蒸汽,而船只一类运输工具就必须用到蒸汽动力为牵引了。

    十九世纪的工业体系应该还没有什么“精细化管理”,更不可能做到现代中国企业都普遍做不到的工作经验集中分析和纪录并让员工对工作有最基本的态度。如果在这方面做到十分理想,最初可能会出很多问题,但相信大概数年左右时间的技术积累结合资料学习,应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树。

    当然这样一来,建设一支什么样儿的“水师”或者说“水军陆战队”就是需要仔细思考和规划的一件事了。

    (本章完)

第281章 水师() 
在军备规划方面实际上张伟在夏地稳定执政的年份虽然不多,但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结合前世这方面的爱好和了解总结大致的总结:一个维持比较高战备水平的国家,除了军建快速补课期或者总体消耗战的时代。同样人数的兵工业生产出来的军火总是要多过于同样规模现役军队的需求和消耗的。

    比如21世纪的美国兵工系统一百几十万人,而一百几十万美军采购之外还必须有每年几百亿美元的出口来养活军工企业。中国大陆兵工系统则长期是一百几十万人供应二三百万军队和武装。但要养活这些兵工企业,则多少需要有些军转民项目或者净出口。

    至于技术水平比较类似此时夏地攀登目标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代兵工业?维持抗战五百万中国军队作战需求的正规化兵工体系实际上只有十余万人。抗战大部分军队的作战强度太低物质条件也不足。如果是十万左右的骡马化部队,至少是自己死伤一人就打出千发子弹、十余发炮弹迫弹那种则基本能消化这个产能。

    如果以五年期为海军建设成本,以19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收入结合一些外贸舰艇的造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宁远或致远那样的早期水准动力军舰大概一吨位折合一个工作月左右,这是比较低效的估计。毕竟外贸兵工和自用总是不一样的。只不过对于此时的夏地,怎样低效的打折估计都不为过罢了。因此一些钢木混合结构炮艇级别的小船也最好按这个估算。

    这样算下来,哪怕是七八千名全产业体系的相关者大概用十年的时间就几乎可以让整个夏地变成军舰化新时代的海上马车夫。拥有七八万规模的“水师”,这显然超过了夏地未来五到十年内的兵力维持能力。

    即便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很多新成年的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在人均预期寿命在良好的卫生条例与经济保障下提高,没有太多人衰老的时候。未来几年内的夏地能够维持二十分之一的兵民比就很不错了,冷战早期的台湾或者冷战高峰的朝鲜也不过那个规模而已。

    这样一算:新时代的“水师”大致规模也就圈定了下来:拥有七万到八万吨左右总吨位、几乎与甲午战争时中日其中一方的军舰总吨位相当。为了配属远征作战方面的需求,很可能还需要不少运输补给舰用于维持燃料、弹药等方面的给养。

    至于军舰的规格和火力配置?张伟在仔细权衡之下决定采取三个标准:重甲、大炮、低机动、吨位力所能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的正确之路。如果参考黑火药时代的一些对陆需求,似乎也八九不离十。

    要想通行于很多内河、把吃水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不论如何设计,甚至使用专门的浮力装置做为内河航行的改良,吨位都不宜超过五百吨左右的规格。更被说张伟很怀疑在外行遍地的情况下夏地的造船能力,很可能几百马力动力、四五百吨级别的铁甲炮艇都是一个不小的技术挑战。

    在这种吨位级别的船只上,炮弹的初速控制在黑火药极限的范围内,按照战列舰齐射弹丸与吨位的比例关系,那么似乎可以发射四五十公斤左右的百磅炮弹。按照加农炮炮弹与身管重量一比一百左右、这类炮艇主炮的规格应该在一百五十毫米左右口径,四五吨左右的重量级别。

    风帆时代的军舰火炮重量可以达到船体十分之一很可能是不需要太多燃料载量的远古。那么炮艇恐怕就要削弱到二十分之一左右的水平。那么整个炮艇的其他一些规格需求也就出来了:四五百吨规模的排水量,八九节最多十节左右的航速,六十名左右的船员、四门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主炮、大概十二到十三公里左右的极限射程。

    按理来说过大口径的主炮在同等重量弹药的杀伤面积潜力方面貌似会是有问题的,可这是基于某个时代爆炸弹丸榴弹的推断。实际上即便现代工艺下的黑火药,做为爆炸单位榴弹的效率仍然偏低。榴散弹才是合理的杀伤方式。这样一来口径对弹药效率的浪费同样也就不存在了。

    整个军舰的作战思路和方向也就很明确了:沿岸或沿河航行、能够利用木炭、能够最大限度的深入河流、射程和支持范围越广越好、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