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苍穹-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呜――”北京火车站也拉响的汽笛。“咕咚,咕咚,咕咚”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月台上。学生士子跪满一地,口中大声喊着“中华威武,皇上威武。”的口号恭祝皇上凯旋而归。
“都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要相信朕,相信朕的军队。也许不用等朕抵达前线,就会传来胜利的消息。”光绪站在车尾对着前来送行的人群挥手道别。
现在的大清,不再是甲午年那个南不知北有战事的大清了。遍布全国报纸发行系统和忧国忧民的士子将大清东北发发生的战事告诉了每一个普通民众。千年以来早已刻入中国人骨髓的保家卫国的思想让所有民众都将目光望向了北方。朝鲜告急,奉天告急,东北告急。可是没有皇上旨意的军队却不能调动。而太后还一直不让皇上下旨。这下好了,皇上明旨天要收复国土。锦州发动了、徐州发动、江宁发动了,就连皇上都带着亲卫上了前线。揪心的民众放下了心头的大石。大家都相信,只是皇上一到前线。定有捷报传来。
上海的一条小弄子里。一家老小正在吃饭,门外的大街上突然一片喧闹。“皇上有旨,残龙军集结――”
“这一大早上的搞哪样,吵死个人了。”年青的妻子不由抱怨了几句,再一勺子饭喂给孩子。
但年青的丈夫却猛的站了起来,冲进了房间。军营很苦、军营很累,但却是他不能忘怀的地方。因为太后不肯拨付军饷,军队被迫裁撤。很不幸的是他是裁撤中的一员。长官说过,当兵就要发饷。要不然家人吃什么喝什么。现在朝廷不给银子,发不了那么多军饷只能让一部分人先离开。离开军营的那天,他们什么都没带,就带走了一身没有标记的军服。长官还说过,皇上在辽河那面被打的千疮百孔的军旗叫残龙旗,是大清所有军队最高的帅旗。每一个士兵都是这面军旗下的军人,等皇上重新竖起残龙旗,等残龙军再次集结,都t娘的给老子滚回来。
言尤在耳,今天终于等到了归队的命令。当穿着一身笔挺的军服的丈夫站在门口,年青的妻子惊呆了。他从来没有在她面前穿过这身衣服,她也没有见过这身衣服。一定是放在丈夫回家时带来的那口小箱子里,那是丈夫唯一不让她动的东西。
“好好带大咱们的孩子。此去若不能回,你就找个好人家再嫁了吧。”说完抛下家小,毅然跑出门去。
“你这是要去哪呀?”年青的妻子突然害怕了,当初为了养家丈夫去当了兵。当兵的饷银很高,一年多来也攒了些钱。好不容易人回来了,正要好好过日子了,这才多久又要走了。心急的妻子追出门去,结果丈夫连头都没回,只留下二个字:去死。
市区内有电报站,皇上的旨意能很快传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但更多的裁撤士兵还是在农村里,没有电报的地方那就用快马通知。
年迈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侍弄了一辈子的土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听说军饷很高后,曾经偷偷跑去当兵的儿子还是回来。虽然神情沮丧,却也变的高大结实起来。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才当了多久的兵呀,连地怎么侍弄都忘记了。跟你说了多少回了,咱们就是庄稼人,好好的侍弄地多种点粮食出来就比什么都强了。” 年迈的父亲看着一地乱七八糟的秧苗,气就不打一处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没把地种好,这一年哪来的收成。
就在这时,路边上一匹快马跑过。身着皇家陆军军服的骑手挥舞着红色的军旗:“皇上有旨,残龙军集结――”
正在低头挨训的年青人猛的抬起来望向那已经远去的骑手,突然跪倒在地:“儿子不能再孝顺您了。”说完拔起腿就往回跑。
当不知所以的父亲气喘吁吁的跑回家门口后,自己的儿子衣着光亮的站在门口。四个同样服饰的年青人正在向自己的儿子敬礼。
“报告长官,大清皇家陆军一师三团七连士兵请求归队。”
另外四个年青年行完礼后,自己的儿子才行礼说:“准许归队,我命令立刻向最近的火车站集结。”
老汉看着那四个年青人在自己儿子的指挥下,排着整齐的队列离开了。虽然他不明白这是要干什么,但那一句“长官”还是听的很清楚的。自己儿子当官了?自己那个傻儿子成了长官了?老汉突然笑了。
大清国皇帝下令集结的旨意已经过了一天,前往各火车站的裁撤士兵越来越多。德国教官迈克尔随着第一列火车去了锦州。他是参谋官,前线战事须要他做参谋,也可以很好的看看清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在面对危局的反应能力。而另一位德国教官霍斯特留在了徐州,因为须要他来协调各地归队的士兵。等待一天后,徐州最后一辆火车开出站去。开车时火车上还空着大半的位置,还没到北京火车上就已经人满为患了。每到一站都会有士兵上车,甚至荒郊野外都会出现爬火车的士兵。而且霍斯特发现自己留下来是多余的,因为没有士兵需要他来整队,每一个归队的士兵都会按军衔高底自动重整。霍斯特突然觉得中国人原来是如此守规矩的民族。
火车已经在路上奔跑了一天一夜,清国旁大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看得霍斯特目瞪口呆。他想起他看过的一本书,书中的蜀国每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士兵。即便如此,这样的国家还有能力发动对外战争。大清有四万万人口,如要有足够的武器,也按蜀国那样做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组织起四千万军队。四千万军队呀,足够把整个欧洲给铺满了。霍斯特满头大汗,他认为他有必要建议国内应当更加重视清国。因为清国一但崛起,整个远东将会重现昔日汉唐帝国那样的格局。清国战胜俄日两国也许会很麻烦,但霍斯特对清国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却再无怀疑。
每当北上的火车开过北京火车站时,车头都会鸣响汽笛。响亮的汽笛声是告诉北京城里的官老爷们:大清国的军队,正在皇上带领下奔赴战场。
看着越来越多的士兵集合在火车站,看着朴实的普通中国民众挎着篮子将一个个鸡蛋塞给路过却不认识的士兵,霍斯特看着眼前满当当的全是人,这种场景在人口稀少的欧洲是看不到的。霍斯特认为,这就应该是大清国的军事总动员。(。。)
第二百一十五章 增援奉天()
大清国内的兵力正在向东北集结,而远在朝鲜的刘盛休作为平壤最高指挥官,也正在调配防守兵力。问题是,朝鲜人早被日本亡命攻击给吓坏了,自己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可以信任,还是炮兵。他只能把朝鲜人放在城墙上,自己的部队只能做预备队哪里紧张支援哪里。原本这样安排还行,必竟朝鲜国王李熙还在平壤城内,保卫国王的思想还是比较可靠的。
可是今天收到参谋本部发来的通报,皇上下旨各部队向东北集结并带着亲兵赶赴战场。消息传来,李熙带上世子李坧就走了,他要到清国拜见上国皇上,请求上国派出更多援兵来帮助朝鲜。你要走就走,秘密悄悄的走就行了,这么大张旗鼓的走算怎么回事。刘盛休很闹火,虽说李熙当着所有朝鲜高级军官的面将朝鲜全部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刘盛休,但下面的士兵却不知道他们的国王是去求援的。
国王跑了!这是普通朝鲜士兵的想法。这一下子整个平壤全乱了,所有士兵都在议论纷纷,就连清军中都有人向刘盛休进谏:咱们也跑吧,反正是朝鲜的地方,丢了不心痛。
自己人给一巴掌,对朝鲜人就要杀人立威。宪兵们在各军营中杀了一批,人头就挂在城门上随风摆动。这才压制住平壤城内的言论,但朝鲜士兵的心里怎么想就管不了了。皇上秘旨说要在消耗日本人的同时,也要消耗朝鲜人。皇上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刘盛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他认为消耗日本人就是多杀死日本人,那消耗朝鲜人就是让朝鲜多死人。自己不能动手杀,那就让日本人来杀。刘盛休不让一个朝鲜人离开平壤。李熙去清国安排的护卫都是清国人。现在看情况平壤是守不住的,那就不能让自己人把命丢在这里。炮兵不是步兵给杆枪就行,炮兵可是实打实的用炮弹打出来的。每个炮兵要求对各种口径的火炮都要会打还能打准,现在一个合格的炮兵至少都有二三百枚炮弹的训练量。炮兵比步兵金贵多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盛休将自己的炮兵全部派出国去,只留下炮兵团中负责保卫炮兵的步兵,所有大炮全都交给朝鲜人操作。
刘盛休已经尽量妥善安排平壤的防务。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平壤还是在一天内丢了。日本第一师团到了,清晨就开始发起攻击。早上半天朝鲜人还打的有模有样。火炮、机枪、步枪还能有效配合打击日军。但到了下午,日军再出祭出“猪突”战术,朝鲜人一下子就崩溃了。刘盛休的步兵如同救火队员一样四处救急,击退无数次日军攻击后也不可避免的减员了。终于到了傍晚。刘盛休救不过来了。日军再次从玄武门攻入了平壤。刘盛休一得到消息就立刻将指挥部开出平壤,再传令朝鲜各部撤出,然后头也不回朝北走了。朝鲜军队一接到命令就全军崩溃,所有士兵丢下阵地就跑了,军官一看压不住也跟着跑了。还好刘盛休是先撤出平壤再下令弃守,不然也会被抢着出城的朝鲜人堵在城内。
日军再一次用一天时间就攻陷平壤的消息传回日本,日本国内再一次沸腾了。万人的提灯游行再一次出现在东京街头,而山县有朋看着游行的人群却忧心忡忡。攻陷平壤是日军的一次胜利。但对于整个大局来说却并非关键。失去平壤的清军还可以防卫鸭绿江,还可以退守辽河。日军要一路攻破辽河至少还要三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清军调配兵力。既然俄国远东舰队没能夺下虑顺,那唯有俄军占领奉天才能对清国进行致命的打击。不能再给清国时间,清国的精锐部队都已经向北调动了。
因为没有进行新闻管制,平壤失守的消息也在大清国内传开了。原本还以为皇上出征后传来的第一个消息一定又是哪里大捷的民众,被平壤失守的消息打蒙了。平壤丢了,奉天听说也快守不住了,大清国这是怎么了?这回连皇上亲征都不管用了?民众哪里知道,皇上亲征才过了一天,皇上的专列才刚刚过了山海关。
唯一让人安心的消息就是远在海外的琉球国王尚泰,在没有收到调兵增援的命令下,将国内唯一一支步兵团在那霸港装船,在没有军舰护航的条件下开住旅顺。仅仅就是为了报答大清为琉球复国的恩德。
滴滴答答的电报声响彻了整个参谋本部,进攻的命令随着电流电波抵达了各师驻地。早已整装待发的部队憋着火,当收到攻击命令时彻底爆发了。尤其是驻守辽阳的第四师第十团,他们抛弃了全部的被服,只带着武器弹药在短短五分钟内就开出了驻地。如今奉天城下全是俄国兵,他们就只为再早一点抵达奉天。
他们刚刚出发才过了二个小时,寿山就收到了另一封加密电报。对马大捷,全歼俄远东舰队。看到电报的寿山当时就高兴的大叫起来。无线电还是绝密,除了通信兵以外知道无线电秘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