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穿越架空电子书 > 中华苍穹 >

第285部分

中华苍穹-第285部分

小说: 中华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订单独自落泪。

    国产火车头自制成功,不仅表示国内工业能力的提高。更代表着可以节省大量购买国外产品的费用。反正是花钱,购买国产货更能让国内的工厂就能养活更多的百姓,从而带动更多的产业。光绪很高兴,高兴的结果就是要亲自送南洋华人代表回去。还要坐着全部国产化的火车。也就是说。皇上这一高兴就要南巡。对于皇上突如其来的想法,朝中的大佬们就不高兴了,但皇上态度很坚决。

    “今岁初对俄用兵,岁末对南洋用兵。如今战火才歇,将士亦未卸甲,国朝初定,南方尤其不稳。以皇上心胸,只需待得三五年后天下大定之时。皇上若有游性,巡遍天下亦为不可。皇上身付国朝兴衰之命运。此时南巡得不偿失。请皇上三思。”李鸿章是公然反对,如今的广州经过了年初的叛乱不但没有平熄反清复明的思想,反至是更加隐蔽起来,各种会馆兴盛,尤其是兴中会。光绪知道这个兴中会是干什么的,这个由孙文一手创办的反清组织更是在广州办起了分会馆,挂着文人交流的名义却干着叛乱的活。只是现在人家没做出出格的举动不好下手,朝廷也只能先监视着。

    光绪明白李鸿章等人担心自己南下之时遭到革命党人,还有日本人的刺杀。可李鸿章不知道的是,当年陪着陆皓东千里跋涉下江南的同志如今正是中兴会广州会馆的主事,而中兴会人的更不知道他们主持中兴会广州会馆的主事竟然是朝廷中情局的间谍。至于日本人,在朝廷刻意的宣传下,说日本人在中国是过街老鼠决不为过。

    “既然朝廷宣传用国货,强国防,那做为皇帝更应当以身作则。诸位皆是朝廷重臣,相信诸位也明白一但国产产品大行其道,这对国家经济有多大的促进做用。”光绪摆摆手阻止李鸿章继续劝谏:“朕意已决,不必多言。此次朕南巡所乘坐之火车及其物品全部均为我大清自产之产品,下旨时务报及各地宣传机构与以配合。再下旨各地方,不修行宫、不办酒宴、不搞仪式,所有衣食住行朕自行解决。此次出行,没有计划没有路线,一切随性而为。”

    皇上既然已经决定,做为臣子自然不好当堂反对。下了朝,心里仍然不放心的李鸿章打算去瀛台继续劝谏。可皇上不在瀛台,一下朝就被被太后叫去颐和园。从寇连材嘴里得知,两宫太后对皇上此时南巡亦是不赞同。

    臣子需要看着皇上的脸色、揣测着皇上的心思说话,所以皇上的贴身太监就成了臣子们了解皇上言行想法的最好人选。但眼前的寇连材与其它太监不同,无论对谁都一向谦恭,也从来没听说他传过什么此闲话。李鸿章点点头没有说话,转身朝中海走去。

    位于紫禁城西侧的中海、曾经的皇家园林,正变成一个繁忙的工地。空地上,包裹着石棉的钢管正在一根根的被埋下;殿宇内,一块块散热片正在组装。自从将发电站的蒸汽引进北京城内的王公大臣的府邸采暖后,朝中大臣对冷冰冰的军机处就一直颇多意见。直到怕冷的皇上在军机处商议国事时被炭火熏到头昏眼花之后,皇上决意要将已经大规模使用的暖气设施安装进军机处。谁知前期规划才结束,养心殿内一场由于电路短路引发的火灾在干燥的冬天显有格外猛烈。被烟火熏黑脸颊的光绪痛定思痛,在下令对宫中所以电路进行检修的同时考虑为保护紫禁城这个全木质宫殿群的原始风貌,光绪决定将军机处迁至中海,同时对中海进行电路、通信、采暖等各项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为了能更快的搬到暖和的新办公地,朝中各部史无前例的齐心协力的对此项工程都予以最大的支持,如今经过二个多月的紧急施工,现在整个中海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

    李鸿章唤过正在监督施工的秘书长杨度:“皙子(杨度的字),此处工程何时可以结束。军机处都已收拾停当,就等着搬过来了。老夫可是受不了军机处的冷了,哈哈哈――”

    二十出头的杨度也是相貌堂堂,能被皇上看中做为贴身秘书的杨度,李鸿章当然知道杨度会有多大的前途。而自己的儿子李经方却是一无是处,还背着“资敌”的罪名在家反省。如今朝堂中越来越多的年青面容,意味着他们这些老臣正在慢慢淡去。所以,李鸿章对这些年青人从来没有摆出一副上官冷冰冰的脸色公事公办,反到是如同一位长者。李鸿章只希望当自己老后,这些年青人能看在自己的面上,留李家一条活路。

    杨度双手抱拳恭谨的说道:“如今已是最后的安装,请总理大人放心,最多半月就可全部完成。”

    李鸿章笑着点点头,赞许几声。今天是个好天气,艳阳高照平地无风。李鸿章与杨度边走边谈,不时还有笑声传出。走到一僻静之地,李鸿章才低声问道:“如今朝局初定,又是年关将至。本是安抚人心之时,皇上却要在此时南巡。难道你之前就没有听到任何动静吗?”

    “学生恬为皇上秘书长,就是为协助皇上处理文书工作。这关系朝政大局,哪里是学生能知道的。”

    “老夫就想知道皇上为何突然提出要南巡。没跟老夫卖关子,身为皇上秘书,朝中大小奏折大多经你手呈与皇上,老夫不相信你一点没看出来。”

    “总理大人不必多虑,学生以为皇上南巡只要防卫得当,并无不妥。”杨度还是一脸恭谨,但见到李鸿章拉下了脸这才笑着说道:“帝无子嗣也是国之大患呀。”

    李鸿章先是一楞,转而怒道:“为一女子,皇上竟置国朝安危与不顾,一但让有心人得势,这天下刚刚承平”

    杨度低声道:“学生到不这么认为。有皇家陆军驻守各地,何人可威胁皇上权柄。有一事总理大人可能不知,此次皇上内定随侍南巡的大多是武将如冯、段等人,而文官仅有一位――大理寺正卿岑春煊。”

    大理寺是干嘛的?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最高法院,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皇上南巡不带其它文官就只带大理寺正卿岑春煊,而岑春煊还有一个别名叫“官屠”,如此一来,皇上南巡的目的就一目了然。皇上就是奔着江南官场去的,就是为了整顿江南官场。

    皇上开始整顿官场了,就像皇上曾经说的那样:盈弱的中国想要在这世界之林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声音。(。。)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光绪南巡() 
得知皇上南巡的真正目的,李鸿章也就安下心来仔细询问起中海的改建工程。皇上南巡对于李鸿章而言没有半点影响,因为他的人大多都在北方。最算南方有少数几个夹带里的人物,总要让皇上开心一下吧。皇上出巡除了安排好随侍卫,再一纸调令将两广总兵刘永福调至广州驻防保卫好皇上安全即可。至于皇上离京对朝权的影响,李鸿章也想通了,正如杨度所说的那样,只要有精锐皇家陆军在,谁敢撩皇上逆鳞。但江南官场震动依然对国朝稳定不利,李鸿章决定还是要再劝谏一下为佳。李鸿章在中海整整巡视了一下午,直到太阳西沉才下差回家。

    光绪才开始着手安排南巡事宜,宫外就开始传起流言蜚语。传就传吧,但皇帝的私事传来传去就不好了吧。也不知外面是怎么传的,现在皇上南巡传成了皇上南下私会情人。可见鬼的是,原本反对者却大都偃旗息鼓,必竟国朝需要继承人。光绪发誓这不是他让人传的,但光绪也没有出面反对。传言皇上私会情人总比传出皇上要整顿江南官场要好吧。但真正猜出光绪南巡目的却还在一遍又一遍的劝谏。不仅是李鸿章,就连严复、唐绍仪等人都上过密折劝谏皇上,他们都认为朝局初定不易牵动过大。

    以大义为先,以军事为拳,以利为饵。唐绍仪、林启兆、王士珍、欧阳振华,这些曾经一无所有的小兵小官。在光绪有意培养下已经成长为当今朝局的顶梁大柱。在光绪的刻意打压下,这些新生代贵族已经开始替代曾经旧有贵族,这些人都是光绪当政的利益既得者。他们将是光绪最有利的支持者。再以皇帝的大义为先,招安如李鸿章这些旧有大臣,以安定人心,而北拒沙俄东平日本的精锐皇家陆军就成了悬在心思活泛之辈头上的利剑。皇家陆军遍布的北方实际上已经牢牢的掌控在光绪手中,而在中国的南方除了两江以外的其它地区,那些由后党一手提拔的官员却依然对朝廷阳奉阴违。这次光绪执意南下其实就是为了整顿江南。

    深夜中,独自一人站在二楼平台上的光绪。深邃的眼光穿过厚厚的夜幕落在了武汉、落在了长沙、落在了广州。现在是时候收拾旧河山了。

    与以往微服出行不同,这次光绪是大张旗鼓的鸣锣开道。依照皇帝出行的礼制,三天前礼部就已经昭告天地。当礼部将皇帝南巡时的仪制呈报光绪核准之时。光绪只是说了句越盛大越好。光绪很激动的期待着,那些无数影视作品里在描述天子出行的盛大场面,今天终于有机会显摆一把。

    结果真到出行这天的场面把光绪都惊呆了。全套仪仗摆开,从导盖到红灯、各类法器。天子五辂和各种辇舆整个场面逶迤数里。前后不能相望,可谓是浩浩荡荡。早上八点光绪就坐在太和殿龙椅上等待出宫,当最早出宫的仪仗已经在火车站驻跸,可当日快头走顶,光绪还坐在龙椅饱受寒冷的侵袭。

    “这天子出行的大礼怎么如此繁琐,朕何时可以出宫?早知如此麻烦就不搞这些名堂了,实在靡费良多呀。”在得知还需要进行半个时辰后,光绪当场下旨要求裁减天子仪仗规格及程度。在保留皇家威严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程序。光绪揉了揉坐麻的双腿说了句:“真的好饿呀。”

    今天是朝堂上人最多的日子。做为臣子,在要恭送皇上出京的。所有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全部需要列班。李鸿章列班首,当初皇上提出要大礼出行之时,他就进谏过要皇上戒骄戒躁。他担心皇上掌权之初就已经显露出盛气凌人的性情与国不利,历朝历代多少皇帝上位之前表现的恭顺有佳,结果当上皇帝后就开始桀骜不驯,不都是因为掌权后将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怨气宣泄所至,而眼前的皇上符合所有条件。李鸿章知道,皇上连年来削减内宫人员,以至于出行大礼所需侍女不足都需要从京城大学堂借调。

    今天听到皇上的话李鸿章不由放下心来,之所以要行大礼仪完全就是出于张扬自己,结果稍微麻烦一些就不高兴了。眼前的皇上哪里是什么跋扈的性子,年青人爱表现一下很正常,自己年青时不也说要三千里外觅封侯嘛。再说他是皇帝,显摆一下也是可以的嘛。

    天子仪仗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出现在北京街头了?很多北京城里的老人都不记得了,而最近的一次也是二十年前光绪皇帝登基大典,而那一次绝对比不上今天的排场,那已经不能用首尾不能相望来形容。前来观礼的老少爷们已经跪了一个上午了,依然看不到结束的迹象。他们从最初兴奋到见到仪仗后的震撼,现在已经沦落为心里的咒骂,因为他们的腿都已经跪麻了。同样前来观礼的各国使节也是及不耐烦,因为按照礼节他们要肃立于两侧静候天子驾临。虽然事前已经知会各国使节可以不用参加,但都出于礼仪都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