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远征史-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正题。猛人老残经常说到“控〃;那当初我是怎么控的?换句话说,我为什么偏要写这个猪脚李秀成呢?讲了你们可能不信——并非是我想〃控你们,而是我自己被人给“控”了!谁控了呢?当然不是老残,而恰恰是历史上被人叫做叛徒的这个李秀成!
李秀成不简单。他们家乡至今流传这样的话“一去三十里,出了四个王”,也即是方圆3o里地以内共有四人最后封王,此皆为沾了李秀成的光,他在太平天国后期独撑大局,受天王洪秀全临终托孤,掩护幼主从几十万围城大军中突围,曾跟李鸿章大战上海郊区,也曾横扫苏常鱼米之乡当然如果仅凭这些不足以让我受控感动,我最佩服的是他义无反顾当叛徒的举动!
有人要问:你***老糊涂啦?叛变也值得钦佩和敬重?我的回答是:值得,非常值得!
叛变要看叛变给谁,为什么会叛变?李秀成被曾国藩逮捕后,写了几万字的投降书。作为一名少数对天国运动局限性有清醒认识的人(李秀成识字),对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做个反思总结不可以吗?他投降并非投降满清政权,而是想鼓动曾国藩称帝,彻底废掉满清的腐朽统治,这跟当年造反的初衷并不矛盾啊。
李秀成还有更深层的用意:拖时间,设法争取幼主逃脱与起义弟兄们受到宽大。
造反失败,求死很容易(比如陈玉成)。委屈自己的名声当可耻的叛徒,明知会留下千古骂名而无惧,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明知自己绝不会有生还的希望,还用叛变之类的方法与强大的敌人周旋,只为给自己人争取创造哪怕是微乎其微的生的希望,最后,被人割了三千多刀而死!
我问问你们:你们听说过几个这样的叛徒?
正因为我本人被这次壮烈的叛变所触动,也就是如老残讲的被内心的某个情结控住了,所以我才决定把李秀成做本书的主角!自然,我笔下的李秀成和历史上的那个李秀成性格思想不一样。我不是说过?我想借此君探讨一个问题:历史,有无可能展成我们完全不熟悉的模样?
遗憾的是不能。历史如果真能生改变,第一,它就不叫历史了;第二,我们关于真实时空的概念要彻底推翻重来了!
那么我只好退而求其次,探索所有穿越历史题材小说的共同致命伤——真实历史结果大家早有公论,你将历史穿越得乱七八糟,谁信?穿越完了怎么和历史的原貌相接?或者干脆就yy到爽,不去管它正史如何,不做收场?
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既能看了让人爽,又对真实历史毫无损?
告诉你们,我找到了解决方案!因此老夫才敢口出狂言,说读到完本哪怕最挑剔的历史学家,也无法在历史真实性方面挑我的毛病。当然这属后最大的悬念,现在公布还不到火候。
其实答案就在序章。我可以提前透露的尾声,文字情节跟序章几乎一模一样!就多了十几字,却能令你恍然大悟!
写累了,休息。晚章。
林则徐究竟怎么死的?()
讲史今天还有一次更新,描写大清朝的大号无线“网聊”,很精彩。
昨天一出本章的题目,就有读者在qq上提出异议——你y也忒能yy了吧?15o年前就有无线网聊?我的回答是有这种可能。不相信你往下看,如果看完本章你认为我在瞎掰,你可以下架嘛。
在此呼吁:给我收藏!我还差几个收藏就满数,怎么着你也应该照顾我一下下,让我没有遗憾地过好这个春节不是?
马上就要回过笔墨写湖南的左宗堂了。此人是位民族英雄,在平定新疆叛乱、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话说左大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跟当初另一位民族英雄的提携有关,那人便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我在作品相关曾简略提到,广西形势糜烂后,新上任的咸丰帝急召流放西北的林则徐赴任,以图稳定广西政局。
那年是1849年,林则徐途经湖南省会长沙,慕名要接见当时隐匿家乡的赋闲五品官员、著名才子左宗棠。林对左这位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青睐有加,预感此人日后必成国之栋梁,就把他在新疆期间所收集的相关**送给了左,并感慨道:我老矣,望君能不负老朽所托,它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
后来左宗棠果然平定西疆,驱逐沙俄,在晦暗的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最光辉的一页,这些我会在后边小说里详加描述。
二人分手第二年秋,林从福建老家抱病去广西,日夜兼程走了17天,夜宿广东普宁县驿馆(政府招待所)猝然去世,当日是185o年11月2o日。
据说林死前一刻,伸出一根手指大吼一声:〃星斗南!”
遂而成为一宗晚清悬案。
林则徐是怎么死的?他临终前喊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有史家研究考证后得出结论——林则徐去世前喊的那句话是“新豆栏”,因林为福建人,普通话讲得不够标准,所以随从误听作“星斗南”。
〃新豆栏〃是广州的一个地名,鸦片战争前后该地商号聚集,很多都做着买办生意。林则徐禁烟期间严惩了广州十三行大商家,因此那些人一直怀恨在心,伺机谋求报复。他们以重金收买了林的厨师,在饮食里下了巴豆;林病弱之躯,吃后**不止,力衰而亡
当然这仅是一种说法,具体真相如何,本人不予置评。
在此谨向民族英雄们致敬!
刘永福、张之洞和黄飞鸿……()
讲史。,尽在
先传一次作品相关你们先看着,我把今天要更新的章节做些调整补充。
为什么要作调整呢?因为书中的一个人物刘永福。该人当然并没有死,我也不可能让他就这样悲壮地牺牲,否则黑旗军和中法战争那段岂不是缺了主角?
读友有理无理你猜对了,这个刘永福就是历史上的名人,被越南王封为三宣提督的那个刘永福。他跟本书主角上校李秀成的恩怨说来话长。
还记得上校在赌场杀掉的那个天地会叛徒张昭吗?对,刘永福就是他的手下,也属于广西天地会成员。据史料记载,公元1865年太平天国运动后,刘永福在他老家(他是广西上思人)率天地会举行武装起义,失败后退到了越南境内的保胜,屯田练兵,建立起闻名中外的黑旗军。中法战争时三战成名,“法全军焚灭”厉害不厉害?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宝岛台湾被清廷割让给小日本,还是这位刘永福挺身而出,在台南草拟盟约书,领导全台湾的抗日斗争,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这里跟大家讲一个趣闻逸事。
广东黄飞鸿大家都知道吧?黄飞鸿开了间大药铺很有名气,叫“宝芝林”,知道这三个字是谁题写的吗?刘永福?错。刘永福是武人,写出的字那还能看吗?但黄飞鸿确实认识刘永福,而且“宝芝林”这块招牌一开始也真是请刘题写。刘与黄的交往,缘于刘归国后在广东做官,一次骑马不慎扭伤了脚踝,是黄飞鸿医好了他,两人遂成朋友。
然而朋友归朋友,书法水平跟不上也不能像现如今某些领导随便乱题字。刘永福盛情难却,就出面找了个大才子替“宝芝林”题写了店名。
谁呢?十三岁进学、16岁乡试解元、全国高考探花郎张之洞!
又是一位历史名人!张之洞,河北人,中国近代著名洋务派代表人物,史称中国兵器工业之父。当时张荣任两广总督,回国后的刘永福到处不招人待见,是张之洞安排刘在其手下做了南澳镇总兵,对刘永福实有知遇之恩。
明白了吧?“宝芝林”那块牌匾是张之洞亲笔书写的。自然张之洞、刘永福、黄飞鸿三人之间还有许多故事,我会慢慢讲给大家听
怎么样,我没有吹牛吧?看我的书您不能着急,随着上校李秀成渐渐迹,会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名人及他们的故事展现在大家眼前!让我们历数本书已经出场的名人吧: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陈玉成、曾国藩、左宗棠、慈禧、肃顺、赖文光、郜云官、郭嵩焘、劳崇光、林凤祥、苏三娘、罗大纲、洪宣娇至少也有正邪好坏几十位了吧?可我告诉你,全书的人物至少还要比现在多出四五倍!这么多的人物,还必须写出他们的性格、故事,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展开,所以要以李秀成这个中心人物和他的故事主线,像看国画卷轴似的徐徐扩展,等写到第六七本,你就慢慢品咂出滋味来了。
这也正是我反复强调您不能着急的原因。您想啊,六十年的历史进程,几百号有名有姓的人物,几十件重大历史事件(目前我才写了半个金田起义),还要写得好玩好看,我需要多少前期准备,多大的勇气和耐心?
请各位老大念及我这份辛苦,给个面子多收藏吧!
回头再说刘永福,他出生于公元1837年,和张之洞同庚,可却比张大人长寿,1911年共和后刘曾被人推举为广东民团总长,相当于广东省地方武装部队司令。上校李秀成参加金田革命这年(185o年),刘永福才十三岁,而张之洞此时正从贵州回直隶原籍参加“高考”,都属于神童级别,让人不得不脱帽向他们致敬!
英国人谈叛徒李秀成()
有部分读者很是奇怪,问我放着那么多叱诧风云的大人物不去写,为什么偏偏要把李秀成这名叛徒作为小说的主角呢?
不,我本人从未曾视李秀成为可耻的叛徒,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的这个史学观点深受一个人的影响,那就是已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k罗先生前后经历近5o年时间,皓穷经,对李秀成自述作了全面的考释、译注。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替李秀成鸣冤叫屈,著书立说为李翻案,甚至因此而受到政治运动冲击而无怨无悔。
有榜样如此,我为何不能用自己的一杆秃笔状写这个伟大的“叛徒”?
就是这个叛徒,站在木笼里写下了那份迷一样的“投降书”;
就是这个叛徒,被俘后把审讯他的过程当作另外一个特殊战场与敌周旋;
就是这个叛徒,被清军割了3多刀凌迟就义,死前还在从容微笑
我不愿再多饶舌了,看了英国人柯文南(所作的,有关李秀成是否在自供状中向朝廷乞怜投降的文章,相信大家自有公论——
另一个目的是比较引起争论的:就是为“乞活”而写的可能性。据我知道李秀成在被俘后从来没有直接地“乞命”,只曾在自述中劝“老中堂奉请肯赦此(两)粤之人,甚为美甚”。
“乞活”说先是根据赵烈文日记,见了李秀成之后所记“言次有乞活之意”。
曾国藩在安庆出版的李秀成供刻本批记中也写道李秀成“宛转求生”。李秀成和曾国藩谈话时是否曾要求“赦命”,我们当然无法知道,但我看来曾国藩的话不见得可靠。因为他很可能认为“李酋”“宛转求生”正是清廷所欢喜的消
息。赵烈文的话也不能完全相信。因为据能静居士日记,赵问:“汝今计安出?曰:死耳。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遣散之,免戕贼彼此之命,则瞑目无憾。”──此语看不出什么乞活之意。
但比较有力的证据是:自述中说“先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