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再起-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尚可喜自行分析过,朱马喇在来之前和路上也都已经看得分明。此间,李定国确有存在着复制衡阳大捷的战法的可能,这便不由得让他们感到了惶恐不安。因为惶恐,所以就更是不能按着李定国的剧本继续走下去,否则他们下场很可能还比不过尼堪!
“不出意外的话,那个靳统武很可能会就此退往高明,或者是沿着西江南下。但是无论如何,他想吊着咱们,偏偏就不能让他如意。”
尚可喜说得清楚,明军很可能存在着一路引诱清军南下,然后在路上设伏的可能。但是,当下的战局,他们面对的也不仅仅只有李定国一个对手,总要快刀斩乱麻,先解决掉一路再行迎战另一路,如此方可实现各个击破的战略。
既然如此,继续南下势在必行,而他们又不打算按着李定国的剧本走下去,那么就只有一条路了。
“我军绕道,攻贼寇所必救,必着贼寇与我军决战,以免就这么继续拖下去会生出更多的变数来!”
战争,最少不了的就是博弈。清军出招,明军接招;明军出招;清军接招。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他们不知道他们其实是历史上的新会之战的胜利者,但是此番商议妥当,清军在第二天一早便拔营出发,取道尚可喜从广州赶来的官道原路返回。但是行到一半,却转道向南,经佛山,作出了直扑顺德的架势。
一时间,顺德境内的明军风声鹤唳,连城璧仓皇收敛大军,由王兴殿后,大军仓皇南下,尽可能快的远离这支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胜于他们的清军精锐。
明军不战而弃顺德,怎聊这支清军却并没有趁势接盘,甚至就连偏师也没有分出去,而是一门心思的向南行去。大军有本地绿营作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填桥,他们作为地头蛇对于此间的熟悉程度与粤西明军不遑多让,甚至还要更胜一筹。只在短短的数日之内便疾行一百余里,待到腊月十八的时候,大军已经与江门隔江对视!
江门,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而得名。这里是新会的北面门户,在明末清初时也是一处极为繁盛的墟集,“客商聚集,交易以数百万计”。
这里地理位置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颇为重要,后来更是通过了不断的发展,将原本从属的新会县变成了辖地的一个区,独立设市,很有江西景德镇的那般。
新会之战以来,明清双方在此你争我夺,清军凭此为新会提供军需、兵员的支援,明军则在几番交锋之后,夺取了此地,并且大败清军水师,彻底切断了新会清军的补给线。此番尚可喜和朱马喇大军赶来,所指更是无需赘言。
大军赶到,于上游锁江,迅速的通过江上的两处江心洲搭建浮桥,直扑对岸的江门。此时明军的水师大多还在北江和西江的上游,清军绕了一圈,也摆脱了他们的视线,没有继续追击靳统武府,反倒是直接进攻明军的必守之所在——刚刚拿下不过一个多月,城墙尚未修补完毕的那座新会县城。因为只要重新夺占了新会县城,明军再想要合兵一处就是千难万难的了,而他们则可以借助时间来实现各个击破!
此番南下,清军集中了平南藩在新会丢失后仅存的七千战兵,靖南藩也出了七千战兵,由左翼总兵徐得功和右翼总兵连得成率领参战,余下的三千藩兵则由耿继茂率领守卫广州城,以防陈凯背刺。除此之外,朱马喇率领的三千满蒙八旗以及五千汉军旗尽数抵达。另外的,还有来自于江南、南赣的一万两千绿营兵,总计三万四千大军。
对此,李定国是有情报上的优势的,哪怕是被清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内线作战,他的反应也从来不慢,飞快的调回了大军。等到清军尽数通过了江门那里的水道,占据了江门,并且举兵南下之际,李定国则早已在新会以北构筑了防线,一如历史上的新会之战那般。
腊月十九,清军渡江成功,占据了江门,继而威胁新会。未免迟则生变,清军在观察了明军的布防后便立刻发起了进攻,全然没有继续给李定国以准备时间的打算。
李定国在城北摆开阵势,集合了麾下步骑四万大军,分兵扼守山谷险要,凭象阵、火炮堵截当道。明军摆开了阵势,更有诸如周金汤、邓耀以及王兴、陈奇策等部在向此间赶来,这使得明军的兵力优势还在不断的扩大。
明军左翼是山谷,大军占据高处与当道的明军中军大阵连成一片。战线由此,连接到了右翼,与河道相连,清军先要通过就只能击破当前的明军,别无他法。
当天,清军就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但是明军先行占据地利,凭借着火炮的射击角度、战象的反冲锋以及战阵的严整,使得清军几次猛攻皆是无功而返,不得不在入夜前主动退兵,有序的交替着退回了江门。
夜里,李定国自然也没有闲着,派出了一支部队趁着清军疲惫展开夜袭作战。这一遭本也没有打算取得多么大的战果,结果清军的夜不收布置合理,对于明军的夜袭起到了有效的防范,双方在暗夜中激战了一场,明军自知夜袭的效果达不到了,干脆就直接放弃了夜袭作战。
很快的,夜袭失败的消息便传到了李定国那里。他确实没有对此抱有太大的希望,所以调动的部队数量也没有多少,但是这支清军从三水那里,一路绕道,急行军至此,花费了不过数日而已。
赶到之后,一番激战下来,虽然是没有能够得逞吧,但是攻不下来,也是有秩序的脱离了交战,并没有给予他可趁之机。等到了夜里,寻常的部队早已是疲惫得倒头就睡,就连夜不收也多有疲倦得偷着打盹儿的。这都是人之常情,毕竟是体能有限,总有撑不住的时候,可是清军的表现却为不俗,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显得有条不紊,丝毫不见慌乱。
“八旗军,果真是难缠的对手啊。”
迄今为止,李定国已经是南明这近十年来对八旗军战绩最佳的统帅了。但是,几次与八旗军交锋,无论是满蒙汉军八旗混编,还是挂在汉军旗下的藩兵,其实际上都多有利用计谋先期取得优势,随后再行与其野战的。
如今日这般,面对面的野地浪战,哪怕是占据了地利,其实际上也并非能够拥有多么大的优势的。最起码的,他麾下大多是进入云南以及出滇抗清以来招募和收敛的部队,那些士卒的作战经验、技战术水平,比之对面那些身经百战的八旗军们相比,确实是存在着差距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首日如此,腊月二十和腊月二十一,清军接连着两日发动进攻,依旧是没办法突破李定国的防线。值此时,明军的周金汤、邓耀以及王兴等部也已经纷纷赶到,唯有陈奇策的舰队本该是第一个赶回来的,但却依旧没有个踪影。
连续激战三日,明军也有些疲惫了。李定国决定对防线进行轮换,将精力更加充沛的后续部队调上去,继续消耗清军的力量。
数万人规模的野战,八旗军这些年下来基本上就没有败过。几乎每一次的胜利,都是斩杀了几百明军,然后一支数万人的明军就突然崩溃了。双方忍受伤亡的能力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里面不乏有战斗经验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在于体制上明军腐化严重,以及清军作为新生政权初起时的那股子组织力和执行力的差距。
所幸的是,李定国率领的明军并非是原本的旧明军,而是打着明军旗号,内里则是大西军的遗泽,有着明廷的正统性支撑和李定国两蹶名王打下来的心理优势,已然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了。哪怕激斗三日,双方皆损兵不少,但却依旧严守着战线,毫不退让。
明军的坚韧,对于清军而言是非常不妙的,而且是越来越不妙的。尚可喜和朱马喇越加的为他们当前的情状感到担忧,但是为今之计,他们能够做的也只能是继续进攻,别无他法。因为,现在就算是能够退回广州,面临的也只会是李定国和陈凯合围广州城的结果。到了那时候,再想要反败为胜,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腊月二十二,清军再度出战。明军堵死了南下新会的通路,他们也只得按照前三天那般继续展开进攻。
这一次,尚可喜与朱马喇商议过后,决定由尚之智统领直属于尚可喜的那些藩兵牛录先行进攻明军的左翼防线。
接了军令,尚之智便亲自带队,随行的东江老卒们亦是持着兵器,沉着冷静的紧随其后,阵型严整,无有半点儿冒进、滞后。藩兵步步推进,明军是居高临下,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的,三天打下来,清军无论是绿营,还是藩兵,甚至是汉军旗,拿这山坡都没有任何办法。
新换上来的部队早已见识过了前面的部队是怎样将清军击退的,他们干脆也在藩兵行至大半时照猫画虎的从山上冲了下去,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一方居高临下,一方则是要仰着身子进攻,双方在尚未交手时就已经有了高下之别。然而,原以为能够如前三天那般击退当前的清军,哪知道这支清军的技战术水平比之前三天的竟然还要高上一两个档次出去。双方甫一交锋,居高临下的明军竟然率先就被对手压着打,仿佛此时此刻仰攻的是明军而非清军。
明军,依旧是明军,更还是些刚刚换上来的生力军。但是这些藩兵却都是真正的老底子部队,平南藩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牛录,尚可喜当年在东江镇时的亲兵家丁队发展起来的本部精锐。他们在辽东那样残酷的环境下生存至今,打过的仗不胜枚举。哪怕是就连那些蒙古八旗,在他们面前也未必是一合之敌。甚至,就算是真正满洲,能不能直接将他们击溃,也同样是未知之数。
明军掩杀不利,片刻之后,便为清军击溃。李定国在交战之初就已经发现了异样,连忙派兵增援左翼,奈何调动和登山总要时间,可是左翼明军崩溃得实在太快了,清军竟赶在了增援部队抵达前就已经攻上了山顶。
接下来,清军居高临下开始投掷石块,明军的增援部队不得不退了下来,连带着那些被击溃的明军纷纷向着李定国的本阵退回。
如此一来,清军已经占据了地利的优势,李定国须得尽快调整本阵,以防清军从左翼发动进攻。战阵动摇势必将会是不可避免的,尚可喜和朱马喇都是征战多年的宿将,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当即便开始调派许尔显、连得成、粟养志等部清军,只等着李定国不得不犯这个错误。
历史上,新会一战李定国就是因为左翼失陷,不得不调整战阵,导致战阵动摇,而被清军的优势骑兵找到了可趁之机,从而大军崩溃,一发而不可收拾。此时此刻,厄运重临在即,岂料那边的战阵还没动,这边一骑快马从北面飞奔而至,骑士手持着平南王府的腰牌,护卫清军无敢阻拦,便一直冲到了尚可喜的马前。
看骑士的装束,显然是一个藩兵军官,从方才策马奔驰而见,骑术亦是颇为不俗。哪知道,此刻赶到尚可喜的马前,滚鞍下马,竟一个狗啃泥就栽在了地上。再抬起头来,已是满脸的血污和泥土,都和成了仓皇无地的惊惧。
“何至如此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