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迷途:女上司的隐私-第7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曹兄想知道我心里的真实想法吗?”我说。
“不用,易总怎么想的,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知道不知道,都不重要。”曹腾笑呵呵地说。
我笑了笑,将准考证装了起来,然后继续和曹腾探讨工作。
曹腾心不在焉地听我说话,眼珠子不停地转悠着……
转眼到了考试的前一天,当天晚上,我将秋桐给我的模拟题又做了一遍。经过这段时间的紧张学习,我自己觉得效果很好,需要掌握的都掌握了,该学的都学了。
但同时,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心里又莫名感到有些紧张,对明天的考试感到有些未知的茫然和迷惑,心里不知怎么隐隐感到有些不安……
做完模拟题,我将复习材料收拾好,这时又看到了李顺给我的那个装有他划的学习重点的信封,不由笑了下,我不相信李顺能划什么重点,他给我的东西,虽然他一再叮嘱我要好好看,我只是敷衍地答应着,其实连动都没动这信封。
看看时间,才晚上8点,睡觉还早,吸了一支烟,然后脑子里慢慢梳理这段时间复习的内容,想着明天该如何面对试题……
正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短信提示音。
打开一看,是秋桐发来的短信:“在干嘛?”
“在琢磨明天的考试。”
“琢磨地咋样了?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但没底气。”
“为何?”
“没经验,摸不着头绪……不知该注意些什么。”
“登陆扣扣。”
“嗯……”
放下手机,我接着打开电脑,登陆扣扣。
她在。
“我来了”我说。
“嗯……明天就要考试了,准备地咋样?”秋桐说。
“我觉得还行吧……反正是第一次考试,也没什么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尽力而为就是。不过,虽然感觉自己学习效果不错,但是也确实是没底……老觉得有些茫然。”我说。
“嗯……有这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我也在想你可能会有这种茫然感。”她说:“这几天,我抽空拜访了几位以前曾经参加过体制内考试阅卷的老师,向他们讨教了一些答题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归纳了一些,今晚特意和你说下……或许,对你明天参加考试会有帮助……电话上我怕你记不住,就在这里和你说,你可以反复琢磨体会。”
我一听,来了精神,心里突然有开朗之感,秋桐真是雪中送炭,或许,这正是我现在最需要了解的东西,这正是让我感到茫然的东西。
“好,你说。”
“明天上午考的那门课,有两个要件会影响到考生的分数,一是答案的内容,应该符合出题人的标准答案;二是答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即写,要有利于阅卷人的采点给分。
“以往很多考生在备考环节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以及真题演练,但很少注意到自己答案写的格式是否符合阅卷人的要求和习惯,这样往往导致考生的严重丢分,甚至比答案内容错误而引起的丢分更严重。
“比如很多考生考试结束之后自我感觉答的不错,和参考答案一对照也差不多,但是等到成绩出来却不理想,很有可能就是在答案的写形式上出了问题,导致扣分或者阅卷人没有采到相应的采分点。”
“哦……这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说。
“很多考生将此归咎于阅卷人的不负责任,这是错误的。因为答题格式的要求很多在注意事项或试题中都已经给了考生要求和暗示,只是被考生忽略了。”她继续说:“首先是分条作答这个问题,分条作答这四个字对经常参加这种体制内考试的人来说可能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还是绝大多数考生并没有理解这四个字的真谛……
“为什么要分条作答?第一,这是试题中的要求。体制内考试的题目中经常会有‘分条作答’或‘分条撰写,不必写成文章’的要求,对于这样的题没有分条作答是要严重扣分的,即使全部答对也要扣掉一半以上的分数;第二,标准答案都是分条的,因为阅卷人要依靠采点给分,有多少采分点就有多少条;第三,分条作答,标明123,有利于阅卷人采点给分。如果写成一段话会让阅卷人逐字逐句的看,无法快速把握到采分点。
“阅卷人阅卷速度非常快,可以说是一目十行,很容易将没有分条标号的句子遗漏。另外,阅卷人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一天八小时阅几千份试卷,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而阅卷人最头痛的就是不分条不分段的卷子,因为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眼神,所以不分条很容易让阅卷人反感。
“每道试题除了采分点之外还有表达分24分,这是阅卷人的自由裁量权利,如果让阅卷人反感则极容易丢失表达分,而且阅卷人因为心情,手一松一紧,很可能几分就出去了。所以对于这样的题一定要分条作答。”
“哦……那……分条作答有什么注意的地方?”我说。
:
第832章 鸿门宴()
秋桐说:“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一条一行。 在行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此种格式,这是阅卷人最喜欢的写形式,而且极利于采点给分。这里要提醒你注意分条的时候尽量用阿拉伯数字的123,而不要用汉字的一二三或者是首先其次再次。因为后面的两种都属于汉字的字体,与答案的内容不容易进行快速区分,而阿拉伯数字则比较明显,阅卷人也不会因为你用阿拉伯数字而扣你的分数。
“第二种,分条不分行。这是在答案内容较多,而行数不够的情况下采用的格式。例如:答:1……2……3……这种格式有几点需要注意,分条是为了让阅卷人快速找到你写了几条并且分别在哪里以有利于他快速采点给分,但是很多考生在考试的时候用了这种形式却没起到这种效果。
“所以要求:1要用阿拉伯数字。2条与条之间适当空格,或者上一条的句号占一格,标号再占一格。3把阿拉伯数字写大,与字差不多大,但不要涂黑。4可以在阿拉伯数字外面画圆圈,但是圆圈一定要大,差不多和字一样大,这样才比较明显,阅卷人绝对不会因为圆圈过大而扣分,相反还比较喜欢。”
“嗯,我记住了,很好……你提醒的非常有必要。”
“还有,有必要提醒你一点,要注意写公正,这是整体印象:“秋桐继续说:“写的工整好看太关键了,字写的好与不好,评卷人的心情就不一样,这一好一坏,出入多少分就不知道了。
“你明天上午的开始全都是主观题,你答的东西得让阅卷人高兴,怎么能让他们高兴?字首先得写好。一个阅卷老师的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很多考生备考时间仓促,考前一两周才开始报名,他觉得这样的考生还不如多去练练字。”
“哦……那些阅卷老师对于字体的写有什么好的建议?”
“几位阅卷老师给提了不少建议,首先,字尽量写大一点,最好占到格子的八成以上,但不要出格。现在都是答题卡阅卷,考生的答案要扫描到电脑上阅卷,如果太小,阅卷人看起来困难,心情不好而且还要拖动鼠标去放大,极耽误时间。如果写的太大,又显得拥挤没有空间,依然看不清楚,所以写到格子的八成到满格刚刚好……
“其次,字体一定要工整,正楷为宜。既然是扫到电脑上,你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字体在电脑上最容易看清最好看?当然是类似于文档的宋体字和黑体字了。所以要求在答题的时候不要用草或行,最好用行楷或正楷。
“阅卷老师说法好一定会加分,只是很多并不知道自己加分是因为法好罢了。当然,有很多考生字不太好,短时间内也无法提高,那就要求考生尽量的横平竖直,字体工整,类似于文档的字,那就最好了……
“还有就是尽量不涂改,衣冠整洁。不涂改其实不太可能,但是可以做到像没有涂改一样。如果你写错一个字,用单横线平行着划一道最好,很不容易发现你有涂改。如果一下划个圈或是打个叉,上去就被发现了。
“有时候考生觉得某句话写得不合适,想重新写,这是没有必要的。第一,阅卷人飞快的阅卷速度不一定能看到这句话。第二,阅卷人不一定会认为你原来写的有问题。第三,阅卷人有可能更认同你修改前的表述方法。第四,过多涂改会影响卷面,扣掉表达分。所以,没有原则性根本性的错误,不要重新说一句话;没有极度恶搞的明显位置错别字,不要修改。”
“嗯……还有呢?”我说。
“还有就是在答题的时候,注意字数,不要以为字数越多越好,要少答不要上当”
“为何?”我有些不解。
“很多考生都想把格都写满了,这是一个陷阱因为题目规定是不准超过200字,却在答题卡上给你300个字的空,这是故意坑人的,一写多就上当了有时候很多考生觉得如果写不满,自己心里不安,于是就一句能说明白的事,再啰嗦一点凑个字数。这样就又上当了要求‘不超过200字’,写100符合要求,写50也符合要求,但一超出200字的界线,就不符合要求,肯定要扣分,或者在有些时候阅卷老师被要求对于超出要求字数的部分根本不予阅读采纳,写了也是白写。
“而且,如果写的太多会影响阅卷人的阅卷速度和心情,得不偿失。特别是一些题目中有‘简明扼要’的要求,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答案精炼内容较少意思表达明白关键词不要遗漏即可。标准答案中一个要点通常不超过20个字,即使超出20个字,也是因为里面有特别长的短语……
“在阅卷中,如果考生答在采分点上,几个字甚至一个词就够了。而如果答偏了,写的再多也没有意义。有很多考生就是写了很少的字数,只有精炼的干条条却拿了满分,而长篇大论的考生却拿了很少的分数,即使在采分点相同的情况下,也一定是字少的考生分数高一些,因为用较少的字数概括了同样的内容要点。因此,在答题时尽量少答语言精炼,在说明白的前提下,不漏关键要点的前提下,越少越好。”
我不由出了一口气:“哦……这个东西的考试,和高考的要求不大一样啊……和写络小说也不一样啊,我听说那些写络小说的,写的字数越多站越高兴,自己赚钱也越多。”
“是的……当然不一样,高考和这种体制内招考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至于你说的络小说,那个我看的不多,不好多评论,但我知道络小说属于快餐文化,我在这里称之为文化,不称之为文学,因为我觉得络小说的确是一种文化,但不能说是文学,文学在我眼里是带着严肃的面孔,是只可远观不可触摸的神圣的东西……
“络小说其实很接近大众的口味,文学味不高却充满着浓郁的故事性,故事架构都设的很宽,情节设置都很长,好像小时候听的评《杨家将》,每天都在连载,字数确实都很多,一本动不动就写上一年甚至两年,动辄就是几百万字,《红楼梦》才多少字啊……或许,这就是络时代才会有的东西吧……当然,存在即合理。”
“你对这个倒是挺有见解。”
“呵呵……一孔之见,未必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