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之我主沉浮-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朝门缝里一招手,又有三名头戴皮毛的人,悄悄挤了出来。
“蒙古”三子兴奋得想要大叫。
老梁一把捂住他的嘴巴:“别叫,蒙古人还没有进入燧发枪的射程,当心他们退回营房。”
幸好蒙古人离得远,没有听到三子的声音。
四名蒙古士兵从背后拔出弓,又各从箭壶里抽出一支羽箭,搭在弓上,弓弦张得像是满月,箭矢指向明军枪手们的方向。
他们好像在挑衅明军的所有枪手们,箭矢的在他们的身前划了一个半圆,最后回到正前方。
最先出来的蒙古人向其他三人点点头,然后迈着交叉步,缓缓向火把走去。
他们要离开营房,突围而去,必须经过火把。
蒙古人步伐越来越快,牛皮鞋踏地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射击。”
黑暗中一声低喝,短促有力,显得十分突兀。
“砰,砰,砰”
燧发枪的子弹迎着夜风,呼啸着飞向火把前面的蒙古人。
枪声一响而止,来的突然,去得迅速。
四名蒙古人晃了两晃,然后被夜风一吹,重重地摔到在地面上。
最左边的蒙古士兵在地上翻了个身,头朝营房的方向,他手脚并用,艰难地爬向营房。
“三子,想不想试试枪法”老梁一边装弹药,一边问三子。
三子已经装填好了弹药,“好,我试试。”
他将燧发枪端在胸前,眯起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紧紧盯住枪上的罩门。
“砰。”
刚刚在爬行的蒙古士兵,双腿陡然加快了蹬地的速度,不过他不是在蹬地,而是在蹬空气,忽然双腿停了下来,头一歪,和其他蒙古士兵一样,趴在被露水打湿的泥地上,一动不动了。
。。。
第174章 蒙古人投降了()
周围刚安静下来,忽然“咣当”一声,一间营房的正门被猛烈地撞开,三名蒙古士兵手持弯刀,从营房这鱼贯奔出。不定。
现在天色才是蒙蒙亮,营房内光线又不好,什么也看不清,林萧只得将这三十八名蒙古士兵先看押起来,然后坐等天亮。
天色大亮后,明军彻底搜查了所有的营房,并没有发现有人藏在营房中,事实证明,蒙古人没有林萧那么多的花花肠子。
林萧亲自押解着蒙古降兵,去向沈士强复命。
沈士强刚刚起床,在亲兵的服侍下正在案板上洗脸。
“师座”林萧让其他人在外面等,他独自进了沈士强的厅房。
“还没到换防的时间,林团座这么早就来了,一定有什么好的讯息吧”沈士强一边擦去脸上的温水,一边给林萧让座。
“师座,蒙古人投降了。”
“奥很久没听过蒙古人投降的讯息了,快说说,蒙古人是怎么投降的。”沈士强扔下毛巾,端起热茶,在林萧对面的主位上坐下来。
“师座,蒙古人的战马都被我们灭了,他们已经无路可逃。”林萧将昨晚经过细说了一遍。
“好呀蒙古人投降了,广宁终于完完整整地回归大明了。”沈士强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林萧,走,我们一同去向军座汇报。”
。。。
第175章 史可法与李鸿基()
袁崇焕接到沈士强发出的军报时,就知道广宁大局已定。的是,朕考虑,广宁现在处于和建奴对峙的位置,暂且不设民户,宁远锦州又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口,但人口少了,不仅土地荒废了可惜,种植的粮食也不足维持辽东的军粮。”
李春烨灵机一动:“陛下,如果辽东真的能够坚守,不如在辽东开府立县。”
“何谓开府立县”
“陛下,宁远锦州城廓犹在,可以分别开府,但两府之间,以及宁远与三海关之间,路途过于遥远,可以沿途设立一些县城,这样就可以分解一些百姓。”李春烨忽然想到,要是宁锦一线的城堡不被建奴捣毁,现在可以以此为凭,再建一些县城,如果现在完全重建,费时不说,还不知道要花去多少银两。
“侯质,这主意好,宁远距山海关三百里,锦州距宁远三百里,广宁距离锦州,大约又是三百里,这些城镇之间相距太远,如果在这些城镇之间建立一些县城,可以方便这些城市之间的交流。行,就这么办,先在宁远和锦州的南北各百里的地方,沿着水泥大道立县,这样每座城镇之间,不过百里,如果用马匹,一日之内可以到达。”
“陛下,要建立这些县城,却不是一日之功。”
“无妨,先确定地址,将百姓迁移过去,城墙等明年春天再建不迟朕已经有两名知府的人选了。”
“陛下,两名知府是谁”
“宁远知府史可法,锦州知府李鸿基。哈哈,孙大人,朕也给你派份工作,免得你在山海关闲得慌。”
“陛下,这开府立县的事,与孙大人有什么关系孙大人可是蓟辽总督呀”
“侯质呀,你不知道,孙大人正在上疏,请求辞去蓟辽总督一职。”
“孙大人可是与袁崇焕闹矛盾了”
“那倒没有,袁崇焕是孙大人的嫡系学生,他还没有这么大胆子,大概孙大人见辽东的新军太过凌厉,自己无法驾轻就熟吧”
“那陛下给孙大人派个什么差事”
“修路,搞好辽东军队的后勤补给通道。他山海关有十万士兵,又不用与建奴大打仗,真是浪费了,现在修建山海关宁远锦州的水泥大道,人手紧缺,他十万辽东军正好派上用场了,免得孙大人闲得慌,又要上疏请辞。”
“陛下,孙大人可是蓟辽总督,现在却要修路,他能抹得下这个面子吗”
“无妨,他的辽东军不能与建奴在野外对决,再说了,修建水泥路,搞好后勤补给,也是在为收复辽东做贡献,朕亲自给他去封信。”
送走李春烨,朱由检立即取出孙承宗的奏章,在上面批下了“建奴未灭两年之期未满,老师何故毁约”,然后将奏章退回。
朱由检又给孙承宗写封私人信件,信中说明了山海关宁远锦州的水泥大道,对保障辽东的百姓,保障大明对辽东的军事控制,以及保障辽东军队粮食供给的重要性,信的最后,朱由检希望孙承宗能为社稷想想,有他在辽东,袁崇焕必然不敢冒进。
朱由检立即召见吏部尚书王永光礼部尚书黄立极户部尚书毕自严。
移民的事要及早安排,现在立即动手,还赶得上冬小麦的种植,明年春天就可能迎来丰收;还有就是史可法李鸿基的任命,史可法现在是户部员外郎,李鸿基在吏部任郎中,他们即将担任宁远锦州知府,负责民政,首先要安置好移民,因此,必须及早动身去辽东。
。。。
第176章 科尔沁的台吉()
岳托从广宁向西北脱逃,一路经过科尔沁蒙古的地盘。,这调兵的事,还要和各部的头人台吉商量,塞桑个人只能给出这个数。”
“怎么才五千”岳托躺在躺椅上盘算着,五千蒙古骑兵,如果集中起来,或许能冲破明军的枪阵,到时候死伤的是蒙古士兵,他才不会心疼。看在这五千士兵的份上,他暂时不计较塞桑的无礼了。
塞桑摇头:“贝勒爷,你将小小的科尔沁骑兵,当成大金国的八旗了塞桑最多能给出五百骑兵。”
“什么五百”岳托“嗵”地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上身隔着木桌靠近塞桑,抬手指向塞桑的鼻子:“塞桑,你将本贝勒当作要饭的”
岳托眼睛直盯住塞桑的脸,那是一张皮肤皱得像马脖子的苦瓜脸,他抬手的时候,一不小心,手指触到瓷杯上,瓷杯顿时打翻,茶水沿着桌面向塞桑的裤腰流去。
侍女疾步过来,用衣袖将桌上的茶水抹去。
塞桑趁机将头扭向窗外,似乎窗外正走过来一位美丽的草原明珠,一边小声咕哝着:“难道大金国有这么大的手笔,一个要饭的就能给出五百骑兵贝勒爷,这是塞桑作主给出的极限了,多了必须与各部落的台吉们商量。”
“你”岳托哆嗦着,好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咽下一口唾沫,“本贝勒身子欠安,先告辞了。”
不待塞桑起身,他已经快步出了正厅。
“那贝勒爷先休息,塞桑改日给贝勒爷请安。”塞桑的话远远传到岳托的耳中。
塞桑随即唤过一名亲兵侍卫:“立即派人,马不停蹄赶往广宁,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自从那天会见岳托之后,塞桑就感染了风寒,接连四天,都是卧床不起,时不时的对着身边的侍女和侍卫说着胡话,巫医看过几次,依然不见好转。
岳托两次派人求见,都被守在门口的侍卫拦下来,他们以台吉身患重病为由,拒绝接见任何外人。
第四天晚上,塞桑派出的亲兵回来了,他不顾塞桑病重,执意要见塞桑,但侍卫无论如何,不让亲兵进见塞桑。
门口的吵闹声惊动了病床上的塞桑,他将床头一个瓷碗摔的粉碎。
侍卫无奈,只得对亲兵说:“你先等着,我去看看台吉。”
不一会儿侍卫出来了,他悄悄靠近亲兵:“台吉唤你进去。”
亲兵回顾四下无人,一溜烟进去了。
“台吉。”亲兵跪在塞桑的床前,给塞桑叩头行礼。
“快起来,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听说亲兵回来了,塞桑的病就好了一半。
亲兵从地上爬起来,倚在塞桑的床沿,“台吉,小人并没有到达广宁,小人在路上遇到我们的探子了。”
“奥探子怎么说的”塞桑歪靠在床头,用皮被紧紧裹住身子面色苍白得就像是半年没见着太阳了。
“台吉,出大事了,大金国的广宁失守了。”
“广宁啊你说什么”塞桑一下子从床头坐起来,根本不像病重的样子,“谁在胡说八道广宁怎么会失守南面不是还有锦州和宁远吗”
“台吉,是真的,不仅广宁失守了,锦州和宁远也失守了。”
“到底怎么回事你慢慢说。”塞桑又缓缓靠回床头,他的眼球不停地转动着。
“台吉,探子说,镶红旗全军覆没,岳托就剩下身边的三百人了,五个科尔沁的牛录也没了。”亲兵知道的不太详细,但大致的结果探子还是告诉了他。
“讯息可靠吗”塞桑还不放心。
“台吉,绝对可靠,探子本来是要直接汇报的,他说,大明的军旗已经插在辽东的各个城头了,我们的兄弟已经去了广宁,不久就会传回更为详尽的讯息。”
塞桑沉默了一会,不知道在想什么,他缓缓吐了口空气:“大明到底向辽东增派了多少士兵”
“探子说,应该有好几万人。”
“几万不是几十万难道岳托在说谎”塞桑随即想到,岳托根本没有告诉他宁远锦州广宁失守的事,已经在说谎了。
塞桑喃喃自语:“镶红旗可是有近万骑马呐”
。。。
第177章 请范文程品茶()
岳托两次求见遭拒,知道塞桑是不肯借兵的了。
他原来准备戴罪立功,先从科尔沁部借兵,收复广宁之后,再回盛京向皇太极请罪,现在看来,这种愿望是实现不了了。
他根本不相信塞桑真的病了,病的神志不清,但塞桑以生病为借口,就是要告诉他,向科尔沁借兵,没门。
岳托在厅堂中转了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