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童养媳-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寄笑眯眯的说:“四喜鱼丸,一碗四个,四文钱。”
这会儿第一锅的十个鱼丸已经只剩两个了,有人说:“哎呀,我还没尝出什么味儿就没了。你再给我舀一个。”
还有这种人哈,要是你一直说没吃出味儿,不得一直白吃啊。沈寄陪着笑脸,“小本生意,请体谅。而且,您后头还有两个客人等着呢。”沈寄知道跟这种爱占便宜没完的人说不通,便把矛盾转移到让他给后头的人让道上去。
“就是啊,没吃出味儿是你的事。别人都吃出来了,快让开,最后两个了。”
旁边同村的何老幺几个也帮腔,“就是啊,这可是从二十多里外背来的,可不容易呢。”
那人这才讪讪走开,一边道:“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稀罕吃呢。”
沈寄心头窝火,白吃你还这样。不过,她大学在麦当劳打工的经历让她依然保持了甜美的笑容。
“他不稀罕吃,我稀罕,小姑娘,给我来一碗。”第一个客人掏了四文钱出来。
“我也来一碗,确实不错。”
沈寄一喜,看来镇上的人是要舍得花钱些。一旁的魏大娘也已经洗净手开张卖了几个福气结出去了。花样还是之前的十个,沈寄决定卖过这次再添新花样。卖得好的就可以先保留着。
沈寄快手快脚把八个鱼丸下锅,掌握着时间捞起来,这样才能最鲜嫩,味道也充分进去了。
生意渐渐好起来,四文钱对镇上的人也不算贵,而且口口相传这就是口碑。
十斤鱼肉,一共做得二百零六个鱼丸。可以卖五十一碗余两个。一个多时辰,卖了五十碗。最后剩下六个,分了给一路赶集的村民吃。他们方才在旁边帮腔,而且几个小孩子总是时不时的望着这边。
两天的时间,又要做鱼丸,编出的福气结不多,不过沈寄比在庙会那里每个提了一文的价。两样一起也卖得差不多三百文。而且,魏大娘和沈寄是一路来的人里最早卖完收摊的。这会儿离王二叔回去的时辰还早。
把小炉子等物托给何老幺,魏大娘便带着沈寄去街上逛,先到一家卖衣料的铺子买了几尺还过得去的料子,十五文一尺的。一看就是给男的做衣服的布料。魏楹身体养得差不多了,要回私塾去上课。魏大娘准备给他做件新衣。
再接(3)
“寄姐,这次就先给楹儿做新衣服,你先将就我改的两套旧衣穿着。下一次再给你做。”
沈寄知道自己无法反对,于是微笑着说:“好的,大娘。”反正方才魏大娘给了她三十文。新衣服她就不求了。
魏大娘着实是高兴,现在有了这两个营生,日子便会好起来的。不过,她还是带着沈寄去买了丝线和布。绣活她还是不能丢的。寄姐这两样营生是寄姐的,要赚钱得靠寄姐。绣活可不同,针线和手艺都掌握在她手中。
一路走着便走到了卖肉的摊子旁边。沈寄的眼忍不住的漂过去,然后就移不开了。好想吃肉啊!沈寄嘴巴里开始分泌唾液,脚下也迈不开步了。
“大、大娘,少爷好久没吃过猪肉了。”
魏大娘好笑的看她一眼,“本就是来买肉的,不然干嘛走到这里来。”
沈寄心花怒放的跟着走到肉摊前,这会儿只有几块零零散散的肉还挂着了,都是给人挑剩的。不过,正合沈寄的意。因为肥肉能出油,所以先卖完的总是肥肉,而且价格比瘦肉贵,可以卖到十八文一斤,精瘦肉一般在十五文一斤。这会儿剩下的几块最多只带了点儿肥肉。
魏大娘便同人讲价,讲到十二文一斤,最后买了一块一斤六两多的,二十文钱。她要人再给点添头。老板却不大肯了。
在他们讨价还价的当口,沈寄低头看见案板下横七竖八丢了三五根大骨以及一副猪大肠。看着有些脏,而且一股很大的气味。沈寄从前买猪下水都喜欢买超市里弄干净的。不过,现在恐怕没有这种服务。
“老板,这怎么摆在下头?”沈寄指着问。
魏大娘瞪沈寄一眼,“那些太脏,没人吃的。”
沈寄眼底一亮,那就肯定不值钱了。于是把魏大娘望着,意思要这个。老板便道:“要添头就是那个了,没有别的。”
魏大娘看沈寄眼里发亮,而且老板也不好说话,便将信将疑的把那几根大骨和大肠要了。她背篓里放肉和骨头,猪大肠就放在了沈寄的小背篓里,味道着实不好闻。不过,沈寄这会儿极力忽略,心头只想着美味。
菜倒是不用买,就是买也是回去在同村人的田里买。所以逛了一圈,也只买了肉和骨头大肠。看看时辰差不多了,也到该吃午饭的时候了,魏大娘掏钱买了两个烧饼,和沈寄一人一个,又给魏楹包了一个肉饼。
两人吃着烧饼喝着带来的竹筒水慢慢走到原来的地方等着,等到王二叔办完了事赶着牛车过来了。照旧是给了几文钱坐着回去。
沈寄背篓里的猪大肠被嫌弃,她也只能坐到最外面。车上三个妇人在问着魏大娘鱼丸汤的做法,今天卖了五十碗二百文钱,旁边的人看着都眼红了。在乡下,几百文钱就够一家人过一个月了。
“那是寄姐做的,我可不会。便是那猪大肠也是寄姐要的。”
众人想了下,魏大娘绣活出众,厨艺却实在不行想来说的是实话。便有人凑过来问寄姐,也不再嫌她臭了。还有大婶拿出给家里孩子买的糖出来要给她吃。
再接(4)
沈寄笑着拒绝了,说魏大娘已经买了糖给她吃,一边给大婶们看她兜里的一把糖果。眼见魏大娘在给她递眼色,示意她不可以说,便笑着说:“各位大婶,那是我家的祖传手艺,不能外传的。”
三个大婶的脸色便不如方才好看了,可是也不好逼问。只能讲了几句酸话,“魏大娘你花二两银子买了寄姐可真是划算,又会做鱼丸汤,还会编福气结。寄姐,那福气结也是祖传手艺不成?”
沈寄点头,“也是,不过那个大婶们拿去拆开来,很快就可以学会了。”不能什么都藏着不告诉人,不然就会成为全村的公敌了。说完看魏大娘朝她笑笑,便知道她也是这个态度。平常也有妇人上门来向魏大娘讨教一些基本绣法的。
果然,回去以后,沈寄正在厨房要处理买回来的肉和大肠,她们便上门来要福气结。沈寄索性请魏大娘一人送了几个简单的。她很庆幸魏家母子还算通达,不然她做这些是有阻力的。
那几个人也不是空手来的,有人拿了黄豆,有人拿了家里的萝卜,还有一个拿了青菜,这也算是物物交换了。沈寄看着这些纯天然的菜还有搁在旁边的肉和大肠,还有橱柜里林林总总的调料罐,心头就说不出的欢喜。从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她可以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了。
农家吃肉难得,所以这一斤多肉要想着多点吃法。沈寄先把上头的一点肥肉切下来,约莫有个四两,切片准备熬油。瘦肉则分别切丝、切片,准备今天打牙祭,然后又洗净了骨头,用刀背瞧破放进窝里用猛火煮,煮出来的泡沫打掉,直到不出泡沫了就改成文火,放入干辣椒、花椒、八角、盐,慢慢的煮。做好这一切,才开始处理肥肠。
做这些的时候她一直是挺乐呵的。魏大娘在旁边看着她挺有章法,便回屋去开始裁布准备给魏楹做新衣。第一步当然是给魏楹量尺寸了。
魏楹放下手里的书本,站起按他娘的要求抬手,“娘,寄姐背回来的臭烘烘的是什么?”
“是一副猪大肠,她非要,说是可以做出好吃的来。”
“哦。”魏楹眼睛也亮晶晶的,既然寄姐说是好吃的,那就一定很好吃,心头忍不住期待起来。
“楹儿,你说她手头有了钱,会不会生出别的心思来?”八十文,日后还会越攒越多。
“肯定会,可是寄姐这样的人,是轻易拴不住的。能拴住她的,恐怕只有情义。”
“说得也是,大户人家的丫鬟也是可以赎身的。何况她还这样的能干。我是看着她心灵手巧,想把拿手的绣活交给她。但是想着她可能是留不长久的就有些不踏实。你这么一说,我心头便清楚了。只要我们好好待她,她一个**岁的小丫头能去哪里。”
“绣活啊,她可不一定感兴趣。娘试试吧。”魏楹每次看寄姐吃东西都是很满足的模样,看得出她很钟情于吃。而且,刚挣了钱就撺掇他娘买调味料买肉的。可是绣活嘛,好像没见她上心。
再接(5)
剩下最难搞的大肠了,好在方法沈寄还是知道的。用淘米水和醋还有盐不断的搓洗,还要不断的换水。等到终于弄好,沈寄觉得自己的腰也快直不起来了。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围裙泡到桶里等一会儿再洗,她走到地坝里歇气。
魏楹在晒着太阳看书,魏大娘在屋里做衣服。
“魏大娘,寄姐”篱笆外有人喊。是二狗子,他又捉了鱼送来。
沈寄便付了钱把鱼收下。二狗子捉的鱼是比较肥美鲜嫩,村里很多娃娃都跟在他身后。沈寄干脆跟他商量,让他去组织那些娃娃,自己把钱给到他,他去分给他们就好。
“好啊,这样大家都便利。”二狗子憨厚的笑,他来的路上也听说了魏家卖鱼丸汤的事。小村里是没有秘密的。不过,那是人家的祖传手艺,羡慕不来。他能捉河里的鱼换钱已经很不错了,反正是无本的买卖。
既然已经把那十种福气结的编法教人了,下一次赶集沈寄便不准备再编去卖,赶集的时候就专卖鱼丸。倒是要准备些新品种的攒到庙会去卖。等歇过气,她依然是到堂屋去编,然后成品放魏楹房里。堂屋里有时候有人来,但魏楹的屋不会有人去。即便想一窥究竟,本着对读书人的敬重也不敢。
魏大娘见到了便出来帮着一起编,沈寄教给她自己也轻松些。
晚上沈寄做晚饭的时候,魏大娘就在旁边杀鱼。沈寄毕竟只是个小孩的身体,不能太受累。而且,魏大娘现在也舍不得她受累。至于魏楹,一则是君子远庖厨的戒条,二则有魏大娘在,绝对不会允许他到厨房。魏大娘不在的当口,他倒是会帮沈寄从水井里大水把水缸装满。
晚上做了青菜炒肉丝,还有从腐木上得来的木耳炒的肉片,两种不同的做法和口味。肥肉直接熬油,油铲到油罐里,油渣渣也撒上盐上桌。还有炖得白白的白萝卜炖大骨汤,上头一圈油圈。至于肥肠则过水煮过后抹上盐用大碗装着放在凉水里,明日再吃。
魏楹夹了一筷子肉片入口,脸上便露出笑意来,立即又是第二筷子。方才尝了青菜炒肉已经很美味了,这个木耳肉片又是一番风味。他本来还在期待肥肠的,不过今天的肉已经比较多了,那就明天再吃吧。
魏大娘见状便也尝了一口,然后赞道:“寄姐,你的菜倒是跟大户人家的厨子有得一比。”
沈寄问道:“大娘去大户人家吃过饭?”
“哦,去帮佣吃过些剩菜。”
今天吃干饭,菜色也好,魏大娘魏楹和沈寄吃得很满足,沈寄吃饱喝足了便收拾碗筷去洗。说起来吃饭这事,从前魏楹在屋里吃,她和魏大娘便在厨房的小桌子上吃。魏楹出来吃饭之后,改在了堂屋,按魏大娘的意思,她和沈寄还是要在厨房吃的。女人不上桌这是规矩。还是魏楹说分两处吃饭那不是浪费么,家里又没有旁人。这才一起在堂屋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