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画说蒙书经典—画说中华经典 李诚 >

第16部分

《画说蒙书经典—画说中华经典 李诚-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不过这样的诗歌在他的诗集中并不多见。

司空图

东汉时的郑玄,遍注群经,算得上是一位大儒,是很受人尊敬的,他所住的地方,被称为“郑公里”,据说黄巾起义的军队打到这里,都会绕道而行,不去骚扰的。

唐末的司空图,也是处在乱世,但是,他所居住的中条山王官谷,也是强盗都不去光顾的,好多人因此逃入王官谷,保全了性命。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晚年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临猗)人。他生在唐末,这时唐王朝的覆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在这样的社会要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要做到立身行事、学识文章让人佩服,就更不容易,但司空图基本上做到了。

他的人品算是不错的。早年受到王凝的赏识,于咸通十年(869)参加科举考试,试官就是王凝,取他为第四名。他感谢王凝的知遇之恩,就一直追随王凝左右,入王凝的幕府。朝廷征召他为殿中侍御史,他不忍离开王凝,被人弹劾,贬为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洛阳)。宰相卢携罢相后居洛阳,很欣赏司空图的人品学问,与之交往。卢携还朝,提拔他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

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司空图赶到咸阳,并在凤翔行在见到唐僖宗。僖宗很感动,委他为知制诰,升中书舍人,但他很快就辞官不做,唐昭宗时,回中条山隐居去了。朱全忠篡位,召他为礼部尚书,他不去。唐哀宗被杀,他听到消息,呕血数升,绝食而亡。

司空图是诗人,更是诗歌理论家。他于诗主张“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理论中的重要著作。

司空图本人的诗,表现的是一种避世心态的隐士情怀,风格淡泊,与皮日休、陆龟蒙等相似,但成就不是很高。

杜荀鹤

顾云是杜荀鹤年轻时候在九华山一起读书的好友,他在为杜荀鹤的诗集《唐风集》作的《序》中称赞杜荀鹤的诗“雅丽清苦激越之句,能使贪吏廉,邪臣正,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人伦之纲纪备矣。其壮语大言,则决起逸发,可以“左揽工部(杜甫)袂,右拍翰林(李白)肩”,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

杜荀鹤的人品常常受到后人的诟病。主要是因为他和朱温的关系。

朱温,就是后梁的开国之君朱全忠。他本是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不久即降唐,最后逼唐哀帝禅位,建立了后梁帝国。作为黄巢的叛将、唐室的贰臣,当然是臭名昭著的,但他对杜荀鹤却有知遇之恩。

杜荀鹤游大梁时,曾献诗十首给朱温,希望他能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但当时正在打仗,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朱温没有采纳。于是,杜荀鹤又改献颂德诗三十章给朱温。朱温很高兴,送他到礼部应试,中第八名进士,并表荐他为翰林学士,但不久杜荀鹤就病死了。

杜荀鹤早年读书九华山,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连败文场。他游历过安徽、浙江、福建、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河北、河南等地,亲眼见到晚唐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他的诗歌,多少继承了杜甫和白居易的精神,对民生疾苦有深刻地反映,对贫苦大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比如著名的《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他对那些残害百姓的官吏是非常痛恨的,在诗中对他们进行了大胆的讽刺和挞伐,如著名的《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这些诗歌,在晚唐诗坛中是相当杰出的。

罗隐

《唐才子传》中记载了罗隐这样一个故事:

罗隐早年家贫,他进京应考,路过钟陵,遇到一个名叫云英的营妓,色艺俱佳。过了十多年,罗隐仍然没有中试,再过钟陵的时候,又遇到还在做营妓的云英。云英开玩笑说:“罗秀才还是布衣啊?”罗隐写了一首诗赠给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罢了。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罗隐一连考了十多年都没有考上,牢骚肯定是有的。晚唐的黑暗是不容讳言的客观存在,罗隐写了许多小品文,都是“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他把它们汇集为《谗书》行世,当然引起当政者的不满,也等于断绝了自己的仕进之路。

罗隐也是诗人,他的诗,有不少是和《谗书》的思想一致的,也有许多名篇秀句流传至今,比如《蜂》: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还有著名的《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都说瑞雪兆丰年,就算明年是丰年又如何?老百姓仍然吃不饱穿不暖。更何况现在长安的贫穷之人就多得很,无衣无食,这样的雪天,如何熬得过?这样的祥瑞之兆,还是少一点吧。在晚唐诗人中,罗隐诗歌的思想性还是相对较高的。

韦庄

你知道现存的唐诗中,哪一首最长吗?它就是晚唐诗人韦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这首诗长期失传,20世纪初,在敦煌重新发现。全诗长达一千六百六十六字,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并称“乐府三绝”。

韦庄(约836…约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据说是唐初宰相韦见素的后人。年轻时家贫,力学不倦,才华过人。但科场一直不甚得意。广明元年(880),他已经四十五岁了,又到长安赶考,却遇上黄巢义军攻入长安。一直到中和二年(882),才离开长安去洛阳。中和三年春(883)写下了著名的《秦妇吟》。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通过她的述说,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一段历史。诗中有对所谓起义军“暴行”的揭露,也描写了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艺术性很高。出于一些忌讳,韦庄晚年严禁子孙提及此诗,也未收入《浣花集》,致此诗长期失传。

韦庄的晚年是比较风光的。他于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时登进士第,后来在四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王建称帝后,任命他为前蜀宰相。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韦庄应该算是从晚唐到五代过渡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词比诗名气更大。

韦庄是五代时“花间派”的重要词作家。他的词虽然不离“花间派”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藩篱,但内涵较其他作家深刻,艺术形象也更生动,语言更精美。如著名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的诗,写宦游羁旅、赠答送别、咏史怀古、对景抒怀,与词的风格大不相同,也有一些写得很好并千古传诵的,比如《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后人对韦庄的诗词评价都很高。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王国维认为他的词比温庭筠好,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人间词话》)。

名篇赏析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是初唐诗人王绩归隐故里时所作,不仅是他的诗歌中最好的一首,也是初唐诗坛最为成功的五律之一。

很多人讲诗,都打着孟子“知人论世”的幌子,实际上是以己意解诗,讲出了许多连作者本人可能都不知道的兴寄情怀。

比如这首《野望》,本是作者在秋天的傍晚闲游中,对落日余晖下的山中美景的描绘,却被有的人赋予了太多的彷徨苦闷情绪。古人模山描水,或为自然美景所感动,或借写景抒写情怀,但一首诗总有一个侧重,并不是二者都必须兼顾的。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过写眼前所见之景,目遇之成色,耳闻之成声,如是而已。如果你非要说以“千秋雪”喻高洁,以“万里船”喻志向,杜公有知,可能也会哑然失笑了。

杜甫也有一首《野望》:

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诗虽题名《野望》,但于望中所见,除首联以外,几乎没有提及,这是感时伤怀、托物言志的类型。王绩的《野望》,与杜甫诗显然并不相同,他所写的,就是望中所见的秋日薄暮景色。

首联中,东皋是地名,大概是王绩家乡的一座小山,王绩因此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这里并没有彷徨的意思,不过就是走来走去而已。“欲何依”,很多人都讲为找不到依靠,甚至说是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其实都错了。这首诗如果一开头就如此沉闷,下面根本就无法写了。“欲何依”的意思,是想找一个可以靠一靠,歇一歇的地方,好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抚孤松而盘桓”。

二、三两联,是望中之景,也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树树皆秋色”,是什么样的“秋色”?是飘落的黄叶,还是如火的红枫;是挺拔的秃枝,还是苍翠的松柏。“山山唯余晖”,夕阳的余晖,为一座座山头抹上明亮的橙红。如此壮美的秋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哪里有一点点“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的悲凉?披着一身夕阳,牧童赶着牛羊下山了,猎手带着猎物回来了,静止的秋景图画因为人物的动作也生动起来了。诗人用极简练的笔墨,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秋山薄暮图。

“相顾无相识”也是写实,勾引起诗人淡淡的落寞之感。“采薇”,用的是《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之意,倒不必一定要牵上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事,因为无论于隋于唐,都挨不上。

这首诗已经基本脱离六朝诗歌的藩篱,无论意境、格律、用语都是比较典型的唐诗了,尤其是格律成熟,平仄粘对,二、三联的对仗都很工稳,在初唐诗坛中是不多见的。而“徙倚欲何依”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