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画说蒙书经典—画说中华经典 李诚 >

第19部分

《画说蒙书经典—画说中华经典 李诚-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这是杜甫失陷长安时由月亮引起的浓浓思亲之情。他在成都的时候,想念在异地的弟妹,写过一首著名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种月夜思乡思亲的主题,被无数诗人反复吟咏,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

张若虚也从对着月亮神游八极的恍惚中回到现实生活中。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实有其地,在湖南浏阳县境内。但此处是泛指,等于说游子客居的他乡。这个游子,也许是诗人自己,也许也是泛指。

但是,他没有继续发展下去,而是笔锋一转,从“扁舟子”(应该是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那些“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隐士)过渡到明月楼中的思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是月光,也是无尽的相思、无奈的情怀。已经“春半”了,心上的人儿还没有还家,无奈之中,只愿我的心跟随着明月,一直照射着你,长伴着你。与后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著名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这又能如何呢?月已西沉,晨雾已起,久伫江干,徘徊芳甸,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更增添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是,碣石、潇湘,天南地北,故乡遥遥,亲人远别,对月长叹,冷月无声,是归去的时候了。像我这样月夜伤怀,乘月而归的人不知几许,天上的明月,应该是司空见惯了。它那清冷的月光,伴着游子思妇的思念之情,洒落在江边的芳树,摇曳在滟滟的波光之中。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被许多人讲得太沉重了。抓住“鬓毛衰”三字大做文章,什么自伤老大,什么久客伤老都出来了。甚至说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在诗中真的能看出来这些来吗?诗人真的要在这一首小诗中表达如此深沉的内涵吗?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风流倜傥,豪放旷达,是著名的“饮中八仙”之一。八十六岁时自己感到身体有些不适了,才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唐玄宗写了诗赠他,还把鉴湖一角赏赐给他。离京的时候,皇太子亲率百官为他饯行。可以说是荣耀之至了。他晚年好道,应该对生死荣辱看得很淡了,何况已经八十六岁,堪称高寿,还有什么人生易老的感慨。叶落归根,荣归故里,应该是高兴的事,是风光的事。

所以,诗人是以平常心写这首诗的,我们欣赏它,也应该以平常心。诗写的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归来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了,唯一没有改变的,只有浓浓的乡音。在路边遇到几个家乡的小孩,居然问“我”这个生在这里的老乡亲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想来诗人此时是会哈哈大笑的,哪有什么悲?哪有什么恨?

这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即使有一点点落寞,也是淡淡的,淡淡的。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是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闻名的。他的许多诗,确实可以当作一幅风景画来欣赏。

《使至塞上》是应该归入边塞诗一类的,但是却和一般的边塞诗有很大不同。没有红旗半卷,没有戈矛相拨,没有短兵相接,没有轻骑追逐,也没有对立功封侯的期望,也没有对伤亡士卒的同情。就是一个奉命劳军的使臣,将一路的所见所闻平平常常一一写出来。

但是,这首诗却因为有了第三联而变得不平常了。

大漠是什么样子?“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使西征》),单调而枯燥,不要说山水林木,就是带一点几何图形的东西都没有。突然,远处一道直直升起的狼烟,打破了大漠的单调,虽然就是一条简简单单的直线。天边的落日,吸引人的不是绚丽的色彩,而是圆圆的形状。这种感觉,只有在那让人感到窒息的单调的茫茫黄沙中的人才会有。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条直线、一个圆,天地间不再单调枯燥,大漠景色变得无比壮丽,而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诗的歌法已经失传了,但是有一首唐诗,至今仍在演唱,虽然它的曲谱已经不是唐人之旧,但传唱一千多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首诗,就是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诗是为送别一位朋友出使安西而作。“元二”,本名叫“元常”,因排行第二,所以称“元二”。唐人常常以排行(古人称为“行第”)称呼,其实,就是现在称呼的“老几”,“元二”,就是“元老二”。有时候,还把行第夹在姓名中间,比如杜甫排行第二,有时就会被称作“杜二甫”。比如李白就有《鲁郡东门送杜二甫》诗。这种排行,有时是大排列,即表、堂兄弟(甚至姊妹)一起排,所以有时行第会有好几十,如杜甫有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可见高适排行三十五,岑参排行二十七,这当然是大排列。因为唐人的这种称谓习惯,有时候只有姓和排行,如这首诗中的“元二”,再比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卫八”,因为省略了名,这些人究竟是谁,有时就搞不清楚了(岑仲勉有《唐人行第考》一书,可以参看)。

做官的人出使公干,本来是很平常的事,就像今天的人常常会出差一样。送别的诗也就不少,好的也多,但是都没有这一首那么打动人心。有一个原因,是元二出使的地方比较特别——安西。

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唐代在此设安西都护府。那个时候,这里就是大漠穷边了。所以这次送别,就多了一点苍凉悲壮的意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是“渭城”。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说“渭城已远波声小”,说的也就是这个地方。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劝”字,在现代汉语中是“规劝”的意思,带有贬义,但在古汉语中却是“勉励”“鼓励”的意思,略带褒义。所以“劝酒”和“劝架”不一样。“劝架”是劝人不要打架,而“劝酒”不是劝人不要喝酒,反而是劝人喝的意思。“劝”字在这里保留了古义。

为什么要劝朋友再喝干这一杯酒呢?因为西出阳关,就是黄沙莽莽,再没有“故人”,也就是老朋友了。感情苍凉而又真挚,十分感人。很快激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这首诗也立即被采制入乐,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至今犹传唱不辍。

《乐府诗集》卷八十说:“《渭城》,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由于诗中有“渭城”“阳关”字样,又被称作《渭城曲》《阳关曲》;因为演唱时有“三叠”的结构,又被称作《阳关三叠》。至于唐人如何“三叠”法,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居易《对酒》五首之一“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自注说:“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指第三句“劝君更进一杯酒”为第四句,可见歌唱是确实有“叠唱”。

宋、元以后,许多人对《阳关三叠》进行过改编,现在传世的古谱尚有很多种。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自陶渊明以后,写田园诗的人就多起来了。但是,真正甘居田园,“身杂老农间”(陆游《晚秋农家》),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喜欢农村清新的空气、自然的风光,酒酣耳热之后,到田间走走。他们是旁观者,虽然也写了一些不错的田园诗,但是总觉得隔了一层。

孟浩然笔下的这位“故人”,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农人,也许也是一位隐士,但至少已经是像陶渊明一样的人物了。鸡黍,在古代是指极简单的饭食,要么是因为家贫,要么是因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颔联写乡村景色,等于交待已经到了朋友家。最好的还是颈联。朋友相见,不谈国事,不谈抱负,甚至不谈佛论道,打开轩窗,面对场圃,只谈农事,只说桑麻。这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的诗:“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这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田园诗。

大概是有共同喜欢的话题,谈得投机,宾主尽欢,于是自然引出尾联,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我还会再来,与你把酒赏菊,庆祝一下丰收。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山水诗。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庙就成为中国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类。一般的寺庙,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建在闹市通衢,便于人们拈香礼佛;一种是建于山林,利于僧众潜心修行。修建于山林的寺庙,往往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别有韵味,后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

山有佛寺,山水似乎也沾溉了禅性;寺靠名山,禅院似乎也增加了灵性。常建的这首诗,把二者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破山。后禅院,即诗中所说的“禅房”。寺庙一般分两个部分,前面从山门开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菩萨殿、祖师殿、伽篮殿、罗汉堂等,是僧徒诵经礼拜的地方,也是善男信女烧香礼佛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而“禅房”,也叫“僧寮”,是僧人居住和少数高僧修行的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进入。

常建大概就属于这种特殊的客人,所以才有颔联的出现。因为如果仅仅是在前面随众参拜,是不需要经过什么“曲径”的。

这一联太精彩了!随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幽深的后院,寂静而带一点神秘色彩的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没有禅语,却带有禅意。宋欧阳修十分欣赏这一联,曾经想仿此撰写一联,却终不可得。

颈联可以看作是两个倒装句式。“山光悦鸟性”,就是“鸟性悦山光”,雀鸟喜爱的,就是这寂寂的山光水色;“潭影空人心”,就是“人心空潭影”,到了这里,人心就像潭影一样清空,没有欲念,没有贪嗔。

写到这里,尾联已是呼之欲出。“万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欲念,到这里都放下了,心灵得以静化,一片空明,只有寺中的钟磬声,缥缈入云。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