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画说蒙书经典—画说中华经典 李诚 >

第9部分

《画说蒙书经典—画说中华经典 李诚-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储光羲(约706…约763)是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开元十四年(726)与崔辅国、綦毋潜同榜进士。他的诗以田园诗最为著名,被公认是陶渊明最好的继承者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他的《牧童词》《钓鱼湾》《田家即事》《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田家杂兴》等诗,都是很好的田园诗作。比如《钓鱼湾》: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储光羲的诗,今存二百二十四首,绝大部分是五言。《全唐诗》编录为四卷。

高适

杜甫最著名的遗迹,不在他的家乡河南巩县,也不在他在那里长大的洛阳,更不在令他向往而又伤心的长安,而是在他流寓西南时寄居成都浣花溪边的那座草堂。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四川的时候,游草堂,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至今仍挂在草堂内的工部祠前。从那个时候开始,成都人就有了人日游草堂的习俗,而且一直保留至今。

古人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人日游草堂的习俗,来自于高适的一首诗。

高适在四十一岁那一年,在山东与李白、杜甫结识,后来,杜甫写了不少诗给高适。高适回杜甫的诗,叫《人日寄杜二拾遗》。大概写的时候恰好是正月初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后来,却成为一年一度游草堂、祭拜杜甫的节日。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景县)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唐代以科举取士,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的,王维走公主的后门,内定为状元,杜甫两次考试,都没有考中,李白干脆不参加科举,走先隐后仕的“终南捷径”。其实就算是考中进士,一般也就当一个八九品的小官吏而已。所以高适“耻预常科”,不愿意参加普通的科举,而希望能参加特科,也就是皇帝在规定的考试之外亲自主持的“恩科”。

这个机会高适终于还是等来了。天宝八载(749),他因张九皋的推荐,考中进士。这时,他已经是快要五十岁的人了。但是,他被授予的官职,仍然只是九品的封丘县尉。干了三年,就借口“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辞官不做了。

天宝十二载(753),他有了第二次机会,入哥舒翰幕充掌书记。但这并不是他的理想。

他终于等到了人生的第三次机会。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了。这一次大的历史变故,才是对那些每天大言炎炎,自称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文人的真正考验。

王维降了安禄山,给自己的历史留下了一个污点;杜甫好容易逃出长安,到凤翔见到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之职;李白本来在庐山学道,受永王磷之邀下山入其幕府,自诩要“为君谈笑净胡沙”,谈笑间就可以把“安史之乱”平定了,结果是看不清大形势,把自己送进了监狱。高适却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他非凡的能力了。

潼关破后,他也逃到行在去见到了唐玄宗和唐肃宗,也被授予左拾遗之职。但是,在政治上,他却比杜甫成熟太多。房琯食古不化,以上古车战法去和安禄山作战,失败是意料中的事。杜甫不谙世事,为房琯辩护,最终得罪肃宗,被赶出朝廷。而高适却是清醒的。永王东巡,肃宗深以为忧,高适却预言其必败,他也因此受到肃宗的重视,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又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最后做到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正三品),封渤海县男,成为唐代大诗人中居官最高者之一。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者之一,与岑参齐名。他早年曾游边塞蓟门、卢龙一带,后来一直在军中,他本人又是政治家、军事家,所以他的边塞诗,和岑参以描写边塞景色和赠答奉和为内容的边塞诗不一样,而更多的是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将帅无能的指斥,比如著名的《燕歌行》,就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高适诗歌的内容很丰富,除边塞诗外,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他的送别诗也写得很好,有一种旷达慷慨之气。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杜甫曾经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赞美他说:“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的生平没有多大的起伏,读书、中试,入幕、为官。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入幕。

天宝八载(749),他被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表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节度使府掌书记;天宝十三载(754),被名将封常清表为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充安西庭节度判官。在西北边塞生活了多年。他自己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唐才子传》说他“往来鞍马烽尘间二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对他的边塞诗影响很大。

岑参的边塞诗,更多的是描写奇丽壮美的边塞风光。北风卷地、八月飞雪、风吹石走以及火山六月,蒸沙烁石、沸浪炎波的恶劣气候;“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艰苦军旅生活,在岑参的笔下得以艺术地再现。他的边塞诗,构思之奇,用语之美,结构之妙,气魄之大,可以说是古今独树一帜,为他编诗集的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说他的诗“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很精辟地概括了岑参边塞诗的特色。我们来看一看他最著名的边塞诗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气象很大,把北地雪景与送别朋友结合得非常好。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堪称咏雪的压卷之作。

“安史之乱”后,岑参曾到四川,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所以称“岑嘉州”。后卒于成都。

李白

开元十三年(725),一艘木船顺江东下,出夔门,过三峡,向荆楚江南驶去了。船上一位风神俊朗、身佩长剑的青年,望着滔滔的江水,望着远处的云山,豪情满怀,思绪万千。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年轻人,将在唐代的诗坛掀起一阵狂飙,将唐诗的发展推向巅峰。他就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匡天下”,“立抵卿相”;功成名就,“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同上)的人生理想的大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四川江油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山清水秀的四川度过的。这一段时间,他做了三件事:

一、读书。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八岁时,隐居江油大匡山苦读。不仅学富五车,还接受了儒家建功立业、扬名显亲的思想。

二、学道。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唐明皇时道教尤盛。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青城山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张天师)得道传教的地方,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李白深受影响,“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他的第一首诗,据说写于不到二十岁,就是那首很有名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就是江油匡山,也就是李白年轻时读书的地方。这一次访道士虽然不遇,但可以想见平时“遇”的时候还是很多的。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很大,并且影响了他一生。

三、学剑。蜀中任侠风气很重,李白天性中有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他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他的剑术也许未必高明,但却养成了他浪漫倜傥的性格。

唐代读书人进入仕途不外乎两条道路。一、科举。这条路稳当,成功率高,但平平淡淡。二、征召。即因人举荐,皇帝特召。这条路难,一要有名气,二要有有力的人举荐,但一经征召,即名满天下,富贵立致。

李白选择的是后者。

李白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几乎游遍了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他泛洞庭、登庐山、至金陵、过扬州、历江夏、游洛阳、上太原、下隋州,并定居湖北安陆,娶妻生子,名气确实闹得很大,但是没有遇到有力者的举荐。他曾经上书安州裴长史和韩朝宗,但都没有下文,于是,李白就自己跑到长安去了。

这一次的长安之行,除了让他震惊于官场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以外,仍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离开长安,再次漫游,并和孔巢父等人到徂徕山隐居去了。

天宝元年(742),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等到了出头的机会。因为玉真公主(一说是道士吴筠)的举荐,李白奉召入京。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觉得自己的理想快要实现了。

他刚到长安,是非常风光的。唐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说李白到宫中,唐明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当时名满天下的贺知章,读到他的《蜀道难》,非常欣赏,称他为“谪仙人”。但是,唐明皇只是把李白当一个高级的文学侍从,让他供奉翰林。

李白是才高八斗的大诗人,狂放不羁,自视极高,看不惯宫廷和官场的黑暗。但他又极为天真,完全不懂得官场的人情世故,所以在朝廷仅短短的三年,就被唐明皇很体面地以“赐金放还”的借口赶出了京城,实际上是赶出了政治圈子。

这一次的失败对李白的打击很大,“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他是已经出离愤怒的了。但是,潇洒飘逸的性格和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减轻了他的失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