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

第21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21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醉翁亭记 宋/苏轼

(宋)苏轼《醉翁亭记》

读过古文的人,没有不知道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苏轼曾为之书,而且是楷书、草书各一。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颖州时,开封府刘季孙过滁,受滁州太守王诏所托,向苏轼求书。苏轼因书楷、草两体《醉翁亭记》。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跋语说:“开封府刘君季孙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楷书《醉翁亭记》跋语说:“开封府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轼于先生(欧阳修)为门下士,不可以辞。”这已经是欧阳修去世二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楷书《醉翁亭记》笔画较粗厚,但无一笔松懈,笔笔用力,洒脱舒展,萧散自如。赵孟钏担骸坝喙鄞颂烊髯莺幔浞识弈碇矗馊崮诟眨嫠矫嗬锕病!苯崽宄磷趴砗瘢抟蛔植荤敲堋M跏勒晁担骸八帐椤蹲砦掏ぜ恰罚岱ㄥ倜溃仙行瘛⑺匚萋┖垡狻!

苏轼的楷书,得力于颜真卿和徐浩,气象宏大。王世贞说:“坡公所书《醉翁》《丰乐》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徐吏部,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自是当家。”清梁巘《评书帖》曾云:“东坡楷书《丰乐》《醉翁》二碑,大书深刻,劈实劲健。”所评甚当。

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碑有两块,正反两面刻字。在滁州琅琊山醉翁亭旁宝宋斋,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专为保护这两块碑而建。

(以上碑)

宣示表 魏/钟繇

(魏)钟繇《宣示表》

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他所书写的《宣示表》被称为“天下第一帖”,也可以称作“楷书之祖”了。

东晋衣冠南渡其实是很仓皇的,许多珍宝都扔下了,但钟繇的法书却舍不得,《宣示表》是被丞相王导缝在衣带中带到江南的。此表后来到了王羲之手中,他又把它传给王修,不料却被王修用来殉葬了。今天见到的《宣示表》,据传是王羲之临摹的。

即使如此,也足以令人惊叹了。看惯了赵孟睢⑽恼髅餍忝酪斐5男】础缎颈怼纷芫醯貌还徽粒还欢死觯豢茨辶苏悦项、文征明秀美异常的小楷,再来看《宣示表》,才会发现它那种古雅典丽、不可方物的美。后代楷书,大多以修长取势,颜字的方正已是创举。而《宣示表》则结体方扁,宽博沉稳,虽是小楷,却有大气。被梁武帝萧衍誉为“势巧形密,胜于自运”。唐张怀瓘《书断》说钟书“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钟小字笔法清劲,殆欲不可攀。”《宣示表》皆足以当之。

《宣示表》,单刻帖。楷书。钟繇书。十八行。今所见据王羲之临摹本刻。最早见于宋《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后翻刻者很多,仍以宋刻为佳。

黄庭经 晋/王羲之

(晋)王羲之《黄庭经》

据说王羲之爱鹅成癖,山阴有一个道士,想要王羲之的字,就养了一群又白又大的鹅。王羲之听说后,就跑去看,一见就喜欢得不得了。山阴道士答应把鹅送给他,条件是写一部《黄庭经》交换。王羲之欣然应允,恭楷写毕,“笼鹅而归”。因此,王羲之书写的《黄庭经》又叫《换鹅帖》。李白有一首题为《送贺宾客归越》的七绝:“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此帖本为黄素绢本,宋代曾抚刻上石,有拓本传世。此帖为小楷,法度极严,一笔不苟。结体尚有钟繇《宣示》《力命》痕迹,但更加工稳秀丽。它气象内含,毫不张扬,但自有一种雍容和穆之气,是小楷中的上品。后世名家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畹染辛俦敬馈

洛神赋十三行 晋/王献之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曾经对父亲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书断》)不管王羲之是不是听了他的话,但确实“改”了“体”,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过渡,也完成了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在父亲巨大的光环笼罩下,王献之该怎样做?似乎也应该是“改体”。

王献之确实也“改体”了。他一改父亲的内擫笔法为外拓,一变父亲的温文尔雅为锋芒毕露。唐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说他“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变,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后人称之为“破体”,为“一笔书”。

《洛神赋十三行》就是这种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曹植的《洛神赋》,是一篇情挚文茂的美文,深受人们的喜爱。顾恺之绘之于画,王献之书之于纸。遗憾的是王献之所书的《洛神赋》,到宋时就只剩下十三行了。据说为贾似道所得,贾将它刻在一方极温润的水苍色端石上,美其名曰为“碧玉”,所以称《玉版十三行》。

此书为小楷,但与钟繇、王羲之小楷已大不同。体势峻拔奇巧,风神秀逸萧散,用笔不带一丝隶意,结体不再方扁,而是略带修长,纯然楷书意味,被称为晋人楷书极则。

此石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贾似道半闲堂旧址出土,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八国联军焚圆明园,此石流入民间。现藏首都博物馆。

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

(隋)智永《千字文》

二王书风的正宗传人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手写了八百本《千字文》,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行十字。据说唐代即流入日本,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一般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

刻本是宋大观三年(1109)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摹刻上石,又称“陕西本”,据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原刻石今尚存西安碑林。

宋米芾《海岳名言》说:“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苏轼说:“永禅师书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把墨迹本和刻本相比,墨迹本笔法精审,温润秀劲,但有时以尖锋入纸,稍露锋芒。而刻本则较圆润蕴藉。

智永《真草千字文》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明代文征明晚年,犹每天临写一本。学习草书的人尤其要重视。

灵飞经 唐/钟绍京

(唐)钟绍京《灵飞经》

写经,在古代是一件很普通又很庄重的事。写经者不外两类:一类是善男信女把写经作为崇佛奉道的虔诚奉献;一类是为扩大流传而抄写经书的民间书手。《灵飞经》是道教经典之一,传世的小楷《灵飞经》端庄秀丽,为小楷中的极品。杨守敬评说:“《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但未著书家姓名。从书法的特色来看,与唐代书写《砖塔铭》一类的民间书手很相似。但现在都定为唐钟绍京书。

说这话的第一个人是元代的袁桷。他在《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七“题跋”中说:“此卷沉着遒正,知非经生辈可到,审定为绍京无疑。”如何审定,理由是什么,都没有说,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审定”了。明代董其昌继其说,也认定是钟绍京所书,于是此说几成定论。但也有认为是唐代无名经生所书的。

钟绍京是初、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和收藏家。《旧唐书·本传》说他“以工书直凤阁。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门牓皆绍京所题”。收藏二王、褚遂良等人法书极多,但并不能说明《灵飞经》就一定是他写的。

不管《灵飞经》是不是钟绍京所书,都不影响它的艺术成就。

《灵飞经》的版本不少,较为精善的有二种:一为海宁陈氏的《渤海藏真帖》本,一为嘉祥曾氏的《滋蕙堂帖》本。前者精劲秀丽,后者丰腴端美,是刻本中的双璧。

争座位稿 唐/颜真卿

颜真卿不仅是楷书大家,也是行书大家。他书写的《争座位稿》和《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被称为“颜书三绝”,都是行书中仅次于《兰亭序》的精品。

(唐)颜真卿《争座位稿》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广德二年(764)写给仆射郭英的书信手稿。郭英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座次排在尚书之前,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写了此信。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宋米芾《书史》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海岳名言》又说:“《争座位帖》有篆籀气。”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璧”。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叹说:“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争座位帖》,行草书。颜真卿书。真迹传有七纸,约六十四行。北宋在长安安师文处。安将其模勒刻石,碑高0。81米,宽1。52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以上帖)

居延汉简 汉/佚名

在蔡伦发明造纸之前,文字是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之上的。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统称为“简书”。按照王国维的说法,竹木简书大约“至南北朝之终而始全废矣”。竹木简书一直到清中叶极少发现,但近百年来却大量出土,自战国至西晋,有数万简之多。发现的地点包括新疆、甘肃、内蒙、河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江西等省,著名的有《流沙坠简》《汉晋西陲木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这些简书因为是用笔直接在竹、木简上书写,写的人又多是无名写手,所以非常随意,和隶书碑刻上的文字大不相同,有许多很夸张的笔法和结构,有一种天真随意的趣味。

(汉)佚名《居延汉简》

简书以隶书为主,但也有篆、真、行、草等体,其风格也丰富多彩,或严谨,或恣肆,或朴拙,或草率,一经发现,就引起书法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对近代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7年中国学者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地考古。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现属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左旗地区)发掘汉简一万余枚,称为“居延汉简”。敦煌和居延汉简、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和故宫明清档案,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上的“四大发现”。1972年,又对居延地区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获简牍三万余枚,称“居延新简”。这些汉简不仅对研究汉代历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也是书法珍品。

在欣赏秦统一文字的小篆和汉碑所书写的隶书的时候,我们在为它们的艺术美震撼的同时,也会有一点点的失落,那就是甲骨文和部分金文中那种自由挥洒,大小错落的生动活泼的气息没有了,而变成一种略带贵族化的整饬。但是,当看到“居延汉简”(包括其他地区出土的秦、汉简牍)时,你会有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