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饬。但是,当看到“居延汉简”(包括其他地区出土的秦、汉简牍)时,你会有一种突然放松下来的感觉。原来汉代的人平常抄写公文,甚至著书立说,是这样写字的。
汉简书法有些比较规整,但绝没有汉碑那样的一笔不苟;有些比较随意,但又不像章草那样简省笔画。它仍然是隶书的笔法,但是却或粗或细、或正或欹、随心所欲、变化多端,但是,这看似不经意的行笔,许多都极为精审。它的结体也自由了,但每一组汉简,字体结构又是高度统一的。它不再受大小一致的方格的限制,大小错落,左右穿插,尤其是时时出现的一些长长的笔画,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有人说它像《史晨》,有人说它像《乙瑛》,有人说它像《张迁》,都对,又都不对。在它们那里,你可以找到汉碑中那些规矩技法,你也会发现许多汉碑中所没有的美。
伯远帖 晋/王珣
(晋)王珣《伯远帖》
乾隆的书房取名叫“三希堂”。原因之一,是因为三件异常珍贵的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真迹。
王珣,字元琳。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卒于安帝隆安四年(400)。是东晋名相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学习的是王氏家传书法。《宣和书谱》说:“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相传他曾梦见一人,授以如椽大笔,此后他书艺大增,并称:“此当有大手笔事。”人们熟悉的“大手笔”典故即出于此。
《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布局合理,用笔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董其昌评说:“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姚鼐称赞它“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
此帖经北宋内府收藏,后流入民间。乾隆年间入内府,乾隆皇帝视其为无上之宝,将此帖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专设“三希堂”。
辛亥革命后,溥仪携文物出逃,《伯远》《中秋》二帖也在其内。后流落民间。20世纪40年代末与《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当给一家外国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购回,现藏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行书。晋王珣书。纸本。因首有“伯远”二字,故名《伯远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被评为“天下第四行书”。
快雪时晴帖 晋/王羲之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这也是乾隆珍爱无比的“三希”法书之一。王羲之书。它在王书中的地位,大概仅次于《兰亭序》。
《快雪时晴帖》的内容是王羲之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虽然仅二十八字,但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乾隆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
此帖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都不露锋芒,结体匀整安稳,气定神闲,不疾不徐。明詹景凤说它“圆劲古雅,意致悠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
此帖最大的问题是,它究竟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此帖宋时入内府,又为米芾“宝晋斋”收藏,清又入内府,为乾隆宝爱。上有赵孟钜韵露嗉姨獍希济挥谢骋伤欠裾婕!=庞腥颂岢鍪翘迫四”荆形葱纬啥邸
《快雪时晴帖》,行书。晋王羲之书。纵23厘米,横14。8厘米。四行,行二十八字。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 晋/王羲之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人有四十一人之多。在进行了传统的修禊活动,饱览了山川秀色之后,人们来到蜿蜒的溪水边坐下,让盛满美酒的羽觞顺水漂流,羽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然后,把这些诗集在一起,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最后,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如有神助地乘醉写下了这篇震烁古今、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习惯上称《兰亭序》)。
如果有一件书法作品,初看似乎平淡无奇,但是越看越美,让你终日流连忘倦;如果你是书法爱好者,对它朝暮临习,越是临习,越是感到它的不可企及,它就是《兰亭序》。
围绕着《兰亭序》,有太多的故事,尤其是唐太宗。是他派御史萧翼从智永的弟子辨才那里把《兰亭序》真迹骗到手,不然,也许这一无与伦比的旷世奇珍将永远不见天日。也是他,把这一件稀世珍宝带进了坟墓。所幸的是,此前他曾经让许多名家临摹,并得以流传下来。
(晋)王羲之《兰亭序》(唐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有冯承素摹本,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临本。他们都是对着真迹临摹的。尤其是冯承素本,因为是摹本,所以和王书原貌最为接近,被元代郭天锡《题跋》称为“书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毫铓转折,纤微备尽,下真迹一等”。
《兰亭序》严格的中锋行笔、绵里裹针似的内刚外柔、流畅飘逸的线条、婀娜俊秀的结体、龙翔凤舞般的行气、和而不流的气势以及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全篇二十余“之”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无不让我们感到震惊。
《兰亭序》的美,是一种浑成的美。如果把《兰亭序》中的字取出一个,似乎都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但是,从整体结构来看,每一个字放在那里都是不愠不火、恰到好处,长短肥瘦、疏密大小、欹侧俯仰、参差错落,一点都改变不得,一点都移动不得。匠心独运而又不留一点斧凿痕,平淡中透着奇崛,刚健中含着婀娜,达到了历代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兰亭序》的美还远不止此。
展开《兰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风流倜傥、卓荦不群的俊逸之气。黄庭坚论书,首重“韵”字,而后人最推崇晋人书法,称其以“韵”胜。什么是“韵”?“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陆时雍《诗镜总论》),“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范温《潜溪诗眼》),就是“韵”。东晋时的士人,追求一种风流潇洒而又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王羲之正是这种名士风度的代表人物。《兰亭序》的书法,那种含而不露的中锋行笔,那种盼顾生姿的俊秀结体,那种风度翩翩的潇洒行气,无不散发出一种神游物外、迷濛空灵的韵味。
历代Zei8。电子书家对《兰亭序》无不顶礼膜拜,明方孝儒说:“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惟此书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逊志斋集》)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评价非常高。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行书。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东晋王羲之书。传世有五大摹本。
一、天历本。虞世南临本。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故称“天历本”,是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二、米芾诗题本。褚遂良临本。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称“米芾诗题本”。
三、黄绢本。褚遂良的另一摹本。
四、神龙本。冯承素摹本,因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称“神龙本”。
五、定武本。欧阳询临本。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帖学体系和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的两大体系的鼻祖。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鸭头丸帖 晋/王献之
(晋)王献之《鸭头丸帖》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王献之所书著名的《鸭头丸帖》就这么寥寥十五个字。
鸭头丸是一味中成药。据《医方类聚》卷一二八引《济生》,配方是:甜葶苈(略炒)一两,猪苓(去皮)一两,汉防己一两,研为细末,和绿头鸭血为丸,如梧桐子大,治疗水肿、面赤烦渴、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喘急、小便涩少等症。王献之服后大约觉得效果不好,就给朋友写了这封短信。
就是这样信手书写的书札,竟然如此精彩绝伦!
王献之是书法的革新者,他在所谓行、草之外另开一门的“一笔书”,有形和意两层含义。从形上讲,是把从张芝以来的章草和王羲之以来的今草字字独立、并不连属变为笔画相连;从意上讲,是指笔断意连,气脉贯通。这两个特色,在《鸭头丸帖》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帖用笔开展,笔法灵动劲利,潇洒飘逸。用墨枯润有致,浓淡分明。结体秀逸,全篇气脉贯通、痛快淋漓。清吴真贞《书画记》称它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鸭头丸帖》,行草,晋王献之书,一说唐人摹本,至今尚无定论。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十五字,共两行。此帖见于《宣和书谱》著录,钤有宋徽宗内府“双龙”(圆)“政和”“宣和”“政龢”“宣龢”以及“御书”(半印)等印,说明它曾为宣和御府收藏。元代赐柯九思。明代又入内府。近代为叶恭绰收藏。现在上海博物馆。
书谱 唐/孙过庭
(唐)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首先是一篇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是他有感于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而撰写的。今存仅《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过庭手书的《书谱》不仅是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而且是书法史上的草书名作。宋高宗就说:“《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在唐代今草中,孙过庭堪称传承王羲之草书的佼佼者。他所书写的《书谱》温润圆熟、淳古典雅,有很明显的晋字的格调,和初唐的书风比较一致。孙过庭书学二王,宋《宣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由此可见其临习功夫极深。但孙过庭毕竟是唐人,他的草书也呈现出与二王明显不同的面目,比如,其线条不像王羲之那样完整圆润,而是呈现出某种破碎的倾向,因此其书法线条的变化较王书如《十七帖》多一些。在用笔和结字上,《书谱》更加萧散一些,不像王字那样精紧严密。孙过庭学王而有变,但古法尚存,学之易入门径,故后世奉为圭臬。
另外,孙过庭的《书谱》除了吸取“二王”的优点以外,还有许多独创之处。主要表现在他用笔俊拔刚劲、跳荡激越,创造出使转之际锋芒矫健灵敏的笔法。他在《书谱》一文中所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衅挫于毫芒”,也恰恰验证了他用笔的独到之处。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