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V杏兴黄啤4俗饔帽拭飨允俏罕史ǎ揖褪钦允衔罕史ā
这篇作品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少一些行书的灵秀飘逸,而多一些隶书的厚重朴实。他的用笔、落笔、收笔都重,行笔中锋、侧锋结合,这使满眼变化反复的线条在流荡游走。虽是侧锋多,但因赵之谦笔力沉着,因此并不显得虚弱,反有姿态叠出之感。
这篇作品的结体也如魏碑一般的凝重,但丝毫不觉呆板,欹正相生,大小错落,或长或方,皆随形赋势。由于结字的随意,章法上也随之变得不拘一格。
《抱朴子佚文》,行书,清赵之谦书。绫本。纵130厘米,横30。50厘米。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篆书联 清/吴昌硕
(清)吴昌硕《篆书联》
吴昌硕是先以书法、篆刻闻名而后学画的,他的书法,被认为是近百年十大书法家之首。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和行草最好。篆书初学邓石如、赵之谦,尤得力于《石鼓文》,古朴厚重,奇趣天成,成就在赵之谦之上。
此幅篆书联,是吴昌硕篆书的代表作,气象宏大,笔可扛鼎。结体是典型的《石鼓文》,但又有所变化。将《石鼓文》的含蓄蕴藉,变得灵动遒丽。符铸说:“缶庐(吴昌硕号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姿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这种变化,也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如马宗霍《霋岳楼笔谈》就批评他说:“缶庐写《石鼓》,以其画梅之法为之,纵挺横张,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笔法扫地矣。”评论有失公允,“略无含蓄”,正好是吴昌硕篆书的特色而非缺点。
常识与技法
书法常识
书法
有两个含义。
第一,一种中国特有的,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对汉字点画、结体及章法的表现,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与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用柔软的毛笔书写,书写的对象是中国特有的既富含象形意味又是抽象符号的汉字。
第二,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通过笔法、结构和章法的表现,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结构以字立形,相互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法书
字人人都能写,但不是人人都写得好。法书,是指符合书法审美的要求、成功运用各种技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书迹。
临摹
学习书法的方法。其实临和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临,指对照着学习的书迹、碑帖模仿。摹,是指影写,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描红,将学习的书迹印成红色(或用双钩),学习者用墨将其填黑。一是用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学习的书迹上,在上面填写。临的优点是容易记住所学书迹的特点,缺点是不容易学象。摹的优点是很容易把学习的书迹写得非常相似,缺点是不容易记住。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临书异于摹书。盖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则经意不经意之别也。”
用笔
指作书时运用毛笔的基本技法,是书法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要素。自东晋王羲之到清代刘熙载,几乎所有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十分强调用笔的重要性。王羲之说“夫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唐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明解缙说“今书之美自钟、王,其功以执笔用笔”,清冯班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都把用笔放在作书的首位。
什么是用笔?就是书写点、横等笔画时的正确方法。如书写时的轻重、疾徐、提按、顿挫。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往不缩”,“无垂不收”。如藏锋、露锋等等。
间架结构
又称结构、结字、间架,是书法三大要素之一。汉字无论繁简,无论书体,都不外乎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组成,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向背,各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等,搭配得当与否,是否合乎艺术规律和审美理想,决定字的美丑,决定所写之字是否能成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元素。
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家写出来差异很大;就是同一个书家,写出来也不一样。
章法
又叫布局、布白,是书法三大要素之一,指作品的整体构图,是构成书法艺术整体结构美的重要因素。一幅完整的作品,讲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大小、短长、粗细、向背、呼应、聚散、避让、疏密等。王羲之批评有的人的书法“状如算子(算盘珠子)”,就是批评其不懂章法。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曾很自豪地说:“我写不好一个字,但我能写好一篇字。”也是就章法而言。
书法的布局,没有成法可言,但因字体、大小、幅式、风格等的差异,有不同的要求。如正书与草书,中堂与斗方,条幅与扇面等。总之,以达到整体视觉的美感为目的。
分行布白
主要指章法而言,也包括一个字的笔画安排。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说:“分行布白,为入手要诀。”又说:“其实分行布白,不外间架。间架既定,然后纵横变化,无不如志矣。”
计白当黑
这是中国书法结体和章法的金科玉律。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所谓计白当墨,就是把没有字画的空处,也当作作品中有机的部分来对待。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由有字画的黑和无字画的白合理分布,形成疏密相间、聚散相生、虚实相映、盼顾生姿的艺术效果,如同音乐的节奏变化、绘画中的经营位置。
款识
款识,本指刻、划、印、写在器物身上,能表明器物制作的年代、产地、用途、工匠、收藏者姓名的文字或符号,亦叫铭文。
后世在书画上标题姓、年月乃至诗文题跋、创作缘由等,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画上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许多书法作品,都是由正文、款识、印三者构成的,缺一不可。
碑
中国书法作品,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范铸于钟鼎彝器或刻于石上,一是直接书写于竹木简、绢帛、纸上。《说文》说:“碑,竖石也。”秦以后,在名山、宫庙、陵寝、墓圹等处立石,用以铭刻,记事颂德,其形制为长方形,上有弧形碑额,称碑首。秦代称为刻石,汉以后称碑。碑的正面叫“碑阳”,刻碑文;背面叫“碑阴”,刻题名;两边叫“碑侧”,也可以刻题名。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刻在碑上的。
碣
以圆形为主的不规则形状的刻石叫碣。《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著名的《石鼓文》,也被称为《猎碣》。
拓本
把湿纸覆在石刻或钟鼎彝器、砖石瓦当等之上,再用墨或其他颜色颜料椎拓而成的图像文字。又称“脱本”或“拓片”。按椎拓的时期,可以分为宋拓、元拓、明拓、清拓等,由于石碑会随时间风化或遭人为破坏,所以越早的拓本往往越珍贵。
榻本
在宋、元以前,指把纸或绢覆在书画真迹上,向光照明,在纸或绢上双钩,然后填墨而成,也叫“摹本”“响榻”宋、元以后,在称呼上与拓本不再区别,但仍旧是两种不同的方法。
法帖
把法书摹刻上石或刻木,再把它们拓下来。这些刻石、刻木和拓本就叫法帖。书法真迹难求,即使是好的拓本都不易得,所以公私都有不少法帖摹刻。宋太宗淳化三年,命侍书学士王著将内府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刻为《淳化阁法帖》十卷,以拓本赏赐近臣,为法帖之祖。后来公私又有不少著名的法帖,如《绛帖》《潭帖》《大观帖》《群玉堂帖》《真赏斋法帖》《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兰亭八柱帖》等,对书法的传播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简
在蔡伦发明造纸以前,文字是被书写于绢帛或竹木简上的。简是用竹或木制成的长条形的片,书写文字以后,用绳编缀在一起,就是古代的书册,“册”字就是这样来的。有的简,是由书法造诣很高的书手书写的,就具有了法书的性质。近年从湖南长沙、湖北云梦、山东临沂和西北敦煌、居延、武威等处出土的大量的战国和汉代竹木简,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尺牍
尺牍,本是木简的一种,比一般的竹木简宽一些,长约一尺,所以叫“尺牍”。后来,把往来的书札称为“尺牍”。因此,“尺牍”又成为一种文体,即书信的代名词。写书信和创作书法作品、抄写书籍不同,比较随意,因此书法也比较自然真率,许多名人尺牍,不仅可以从中窥见他们的思想,而且是非常好的书法作品,成为后人临摹的极好范本。
书为心画
古人把书法当作一个人思想、品德、情趣等的表现,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书,心画也。”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穆宗皇帝曾问柳公权如何将字写好,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意思是说要把字写好,首先得有高尚的人品,否则无论如何都是写不好字的。“心正笔正”也就是“书,心画也”的最好注脚,成为重要的书法理论之一。
书丹
刻碑之前,先由书家用硃砂等红色颜料把字写在碑上,再由石工依样镌刻。后世又通称书写碑志为书丹。
意在笔前
宋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意思是说,要画竹,得于平时多多观察,胸中已有竹的各种形态,等到要画竹的时候,竹的姿态影像已经如现纸上,这时候,只需要拿起笔来,把它描画出来就行了。在书法上,也有相似的要求,平时多看多临,把各种字的形态点画烂熟于胸,作书之前,执笔凝思,字的形状、大小、俯仰、欹正等等都已经现于纸上,然后奋笔疾书,才能得心应手,书写如意。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启心章第二》中说:“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笔断意连
任何艺术作品,都讲究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气脉流畅,一气呵成。写文章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音乐看重“此时无声胜有声”,都是说的这个道理。书法也讲究作品的完整性,讲究气脉流畅,点画虽然未必连贯,但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