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形成了一种与其他书迹有很大不同的风格,在书法艺术中别具一格。
楷书
书体的一种。又叫“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规范行、草书的随意,去掉隶的波磔,使字体方正,笔画平直,一丝不苟,是汉字最主要的书体之一,一直沿用至今。以其出规入矩,法度森严,可为楷模,故名“楷书”。颜(颜真卿)、柳(柳公权)、欧(欧阳询)、赵(赵孟睿┍怀莆糯翱樗拇蠹摇薄
魏体
书体的一种。特指北朝北魏时期的书法。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鲜卑人统一北方以后,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化,解除自魏、晋以来的禁碑令以后,制作了大量的碑碣、摩崖、造像。其书法力图脱出隶书,而又未能很好地掌握楷法,北方民族强悍的审美趣味,也使他们对南方流行的以二王为代表的轻灵飘逸书风并不欣赏,而形成一种方正凝重、奇崛刚劲的书体,后人称之为“魏体”,又叫“魏碑体”。清代因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大力提倡,魏体被作为北碑书风的代表,形成碑学,而与重视法帖的帖学南派书风,形成中国书法刚柔相对的两大派别。其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庙碑》《晖福寺碑》《吊比干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行书
书体的一种。篆、隶、楷书都讲究规矩法度,书写都不可能太快捷;草书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实用性差。行书,则是介于真、草之间一种书写便利的书体。它不像楷书那样端正,笔笔独立,一笔不苟,也不像草书那样笔势连绵、减省笔画。而是一种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书写特色。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清宋曹《书法约言》说:“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相传行书为东汉刘德升发明,大成于钟繇、王羲之。当时又被称为“行押书”,也写作“行狎书”。自王羲之、王献之之后,行书大家代不乏人,唐颜真卿,五代杨凝式、李建中,宋苏轼、黄庭坚、米芾,元赵孟畹榷伎俺菩惺榇蠹摇6豸酥独纪ぜ颉繁还衔疤煜滦惺榈谝弧薄E琶诙氖茄照媲涞摹都乐段母濉罚琶谌氖撬臻摹痘浦莺呈贰
草书
书体的一种。相传为东汉张芝所造。它将隶、楷书本不相连的笔画连接起来,纵横奔逸,回环纠接,左盼右顾,笔断意连,把书法线条的美感推向极致。它减省隶、楷笔画,书写极为便利,最适合书家个性的张扬。但要写好却难,辨认尤其不易,审美价值极高,实用价值不及其他书体。草书之名,一以为得于“草稿”,草稿一般书写潦草,随意涂改,所以叫“草书”。一以为就是得名于书法潦草。宋张栻《南轩集》说:“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两种说法都未必准确。其实草书最讲究法度,点画增减,长短曲直,必须一丝不苟,否则就成另外一字,甚至根本不成字。近代书家高二适甚至有“千年书人不识草”的感叹。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汉张芝,晋王羲之,唐张旭、怀素,宋黄庭坚等都是草书大家。
章草
草书的一种。汉代隶书取代小篆,但书写仍不便利,于是就出现一种“解散隶体,简略书之”的新书体——草书。唐张怀瓘就说:“章草即隶书之捷。”据说因汉章帝的喜爱而名为“章草”。章草与今草的最大区别有两点。第一,使用隶书的波、磔笔法。宋黄伯思说:“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第二,字与字不接连。清段玉裁说:“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
今草
草书的一种。魏、晋时期,楷、行书已经基本成熟,章草也变而为今草。今草摒弃了隶书的波、磔笔画,点画从楷、行中变出。改变章草字字独立,而变为可断可连,一气呵成。晋王羲之,唐张旭、怀素,宋黄庭坚是书法史上最有名的草书大家。著名书迹有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张旭《古诗四首》、怀素《自叙帖》等。
狂草
最为狂放恣肆的草书。又称“大草”。这种草书一笔数字,大开大阖,大小错落,纵横腾挪,有飞瀑长河,一泻千里之势。唐张旭、怀素,宋黄庭坚,明徐渭等,都是狂草大家。
榜书
指大字。又叫“牓书”“署书”。最初指题榜,即书写宫殿厅堂匾额以及告示、张榜等大字。字小者数寸,大者径丈。因为字太大,所以书写工具、书写环境、握笔姿势、运笔方法都与写小字不同,而且字形结构也与小字不同,难度很大。
飞白
一种特殊风格的书体,主要特征是笔画中夹白。据说是汉代蔡邕看见仆役用扫帚沾着石灰写字而受到启发制造的。
破书
有两个含义。第一,指不规范的写法。书家有意无意增删笔画,造成字体不定。第二,王献之创造的一种介于行、草之间的书体。唐张怀瓘《书议》说:“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宋陈思《书苑菁华》说:“右军行法,小令破体。”
擘窠书
有两义。第一,指大字,特别称题榜的特别大的字。清叶昌炽《语石》说:“题榜,其极大者曰‘擘窠书。”第二,有界栏。秦汉印章有的有横直界格,把字分开,就叫“擘窠”。古碑中有先划上横直界线为方格,取其匀称,也叫“擘窠书”。
摩崖
指刻有文字的山崖石壁。古人有时把纪功颂德的文字,就近刻在比较平整的自然山崖石壁,不另立碑。摩崖一般在崇山峻岭之中,镌刻不易,书者刻工多是用绳子吊在空中作业。山崖不可能像碑碣一样磨平,所以摩崖刻石文字一般大小不一,奇趣天成,另有一番韵味。著名的摩崖刻石有《石门颂》《通阁道记》《西狭颂》《郙阁颂》等。
瘦金书
宋徽宗所创的字体。从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的薛稷的字变化而成。点画极瘦,但不觉枯瘠,号“瘦金书”。此体题中国工笔花鸟画效果极佳。
六分半书
郑板桥对自己书法的戏称。郑板桥以书画的“怪”,对抗清初书坛的俗媚浮滑的书风。他以篆、隶笔法入行、楷又杂以画兰画竹的笔法,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风格。他自称不足“八分”(隶书别称),所以只能叫做“六分半书”。
漆书
清“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自创的一种书体。他的隶、楷书破圆为方,似以漆帚刷字,隶书受《天发神谶碑》影响,横粗竖细,极有特色。郑板桥说他“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
馆阁体
明末清初书体。清代初年,康熙喜爱董其昌书法,于是天下皆董;后来乾隆喜欢赵孟钍榉ǎ谑翘煜陆哉浴5茄д浴⒍植坏闷渚瑁詈笮纬梢恢纸┧赖囊浴拔凇⒎健⒐狻蔽厣氖樘澹蚴樾凑叨辔莞蟠蟪迹哉庵质榉绫怀莆肮莞筇濉薄
技法
执笔法
又称“执管”。握笔的方法。正确的握笔方法,是写好字的首要条件之一。执笔之法,说法很多,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苏轼《论书》就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指实、掌虚、平腕、管直四项。其他可能因单钩、双钩、撮管、搦管而有所不同。
五字执笔法
最常用、最正确的执笔法之一。即由唐陆希声所传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擫。大指以指尖内侧斜向上按住笔管。位置在食指和中指之间。
押。即“压”。食指第一关节内侧在大指对面略高一点处钩住笔管,指尖向下。
钩。中指第二关节贴住食指第一关节,第一关节内侧在大指下一点之处钩住笔管,指尖向下。
格。无名指在后面,以指甲和肉相接处抵住笔管,与拇、食、中三指相呼应。
抵。小指不接触笔管,在无名指后面,紧挨无名指,起到稳定和帮助无名指的作用。
使用五字执笔法时,最重要的是指实、掌虚、平腕、管直(笔管垂直)。唐韩方明《授笔要说》说:“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矣。”
拨镫法
运指法。这个方法,从古至今,几乎人人都讲错了。据载,晚唐卢肇说他从韩吏部处得到“拨镫四字法”,即“推、拖、撚、拽”。对这四个字,后人理解极为混乱。清朱履清《书学捷要》说是聚大、中、食三指撮笔管,就像执灯(镫即灯)一样,也就是双钩执笔法。元陈绎《翰林要诀·执笔法》说“镫”是马镫,“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说得连边都沾不上。清包世臣也接受这种说法。近人沈尹默《书法论》说:“就这四个字的意义看来,实是转指法。”算是理解得最准确的了。
一般作书之人,对如何用指用腕用臂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用指。许多人写字根本就不会用指,使得指腕僵硬。
拨镫,就是拨灯。古时没有电,晚上照明,点蜡烛或者油灯。油灯以浅盘盛菜油,以灯草浸油中,露一小截在外点燃。一定时间以后,灯草烧焦,就要把灯草推出去一点,剪去烧焦部分。即古人说的剔银灯、剪灯花。因为灯草很轻,所以无论用什么去剔,都不会用大力,只需用手指之力即可。“推、拖、撚、拽”四字,不过是四个动作而已。
七字拨镫法
执笔用笔法。南唐李后主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在“五字拨镫法”的“?、押、钩、格、抵”后面加上“导、送”二字,即成“七字法”。按他的解释,“导”“送”都是小指辅助无名指使笔左右运动。他把执笔法和运笔法混在一起了,但所说的道理还是没有错的。
双钩
执笔法的一种,又叫“双苞”。有两种说法,一说即“五字执笔法”,是最常见的执笔法。另一说,大、食、中三指同“五字执笔法”,但无名指和小指弯曲,不接触笔管。
单钩
执笔法的一种。又叫“单苞”“单包”。以大指、食指、中指三指执笔。大指和食指前后握住笔,中指以甲肉相接处在后托着笔管。无名指和小指弯曲,不接触笔。这种执笔法和今天执钢笔的方法差不多,转动挥洒不及双钩灵活。宋苏轼就采用的是这种执笔法。
龙眼
执笔法之一。也叫“虎眼”。此法手掌与地面垂直,五指弯曲成弧形,虎口向上,五指皆用指尖轻握笔管。此法追求形式,运笔时臂、肘、腕、指皆不灵活,用者极少。但清何绍基用此法。
真一行二草三
因书体不同,执笔高低的一个参考比例。同样大小的字,真书执笔如果距笔毛一寸,那么行书就得两寸,草书就得三寸。字越大,距笔毛越远;字越小,距笔毛越近。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论书八篇示苏显道》说:“逸少(王羲之)书法有真一行二草三,以言执笔法去笔跗远近耳。”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说》说:“真书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
悬肘
运笔法之一。执笔的手肘、腕都不接触书案,悬空作书。中楷以上的字,都必须用此法。只有肘、腕悬空,才能上下左右,运用自如。清朱履贞《书法捷要》说:“悬臂作书,实古人不易之常法……凡后世之以书法称者,未有不悬臂而能传世者。”悬肘作书,肩臂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