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

第3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3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书家中是不多见的。

钟繇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刚刚修好的著名书法家韦诞的墓被人偷偷挖开了,而挖墓之人,居然是定陵侯、太傅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在汉末已经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因为酷爱书法,与同样爱好书法的曹操关系很好。魏文帝时为廷尉,封崇高乡侯,迁太尉。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他是著名的书法大家,经常与当时的书法名家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等人在一起探讨书艺。他自己更是竭精殚智,研习书法。白天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字;晚上睡觉,就用手指在被盖上练习,连被盖都常常被划穿了。他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等,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其是楷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张怀瓘《书断》就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像

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书法名家,为什么会有掘人坟墓的疯狂举动呢?据说,韦诞得到蔡邕写的《笔法》,对书家来说,无异于习武者的剑谱拳经、习医者的祖传秘方。但韦诞秘而不宣,钟繇多次苦苦求他借来看一看,韦诞都不答应,钟繇曾因此痛恨呕血,曹操用五灵丹才救了他的命。韦诞死后,将《笔法》殉葬,带入坟墓。于是,才有了钟繇掘墓的疯狂举动。据说,他得到蔡邕《笔法》以后,潜心研究,果然书法大进。

这个故事传了一千多年,太离谱了。其实,稍加注意,就可以知道这并不真实。钟繇死在魏明帝太和四年,即公元230年。韦诞死在魏齐王芳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也就是说,钟繇死后,韦诞还好好地活了二十年,哪来的钟繇掘韦诞之墓的事。

钟繇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也是后人学习小楷的极好范本。

曹操

曹操像

建安二十年(215)七月,曹操曾到汉中,这里是著名的褒斜道的谷口。他看到褒河之水滚滚而来,冲击着江心巨石,溅起满天的银白水沫,就像漫天飞舞的瑞雪,不禁心旷神怡。作为一个大诗人,他没有像在征乌桓途中,在碣石看到沧海一样心潮澎湃,对景赋诗。这一次,他要写字,要题词,因为,他还是一个大书法家。

(魏)曹操《衮雪》

曹操面对江水,写下了“衮雪”两个隶书大字。

奇怪的是,曹操书写的这个“衮”字,缺了左边的三点水。当时,就有人以此问曹操。曹操笑着指着满江的流水说:“一河流水,岂缺水乎!”

长约15厘米,高约30厘米,“衮雪”二字波澜壮阔,这样的气势非一般的书法家所能写出,

“衮雪”两字气势雄伟,笔法苍劲。刻于褒斜栈道摩崖之上,刻石至今还珍藏在汉中博物馆里。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以讨黄巾起事,官至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废汉称帝后,追谥曹操为魏武帝。他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工隶书和章草书。梁庾肩吾《书品》称他的书法“笔墨雄赡”。

皇象

在江苏江宁尊经阁下,原来有一块石碑,叫《天发神谶碑》。碑在清代已经焚毁,但有拓本传世。其书法非常奇特,字是小篆,但全用方笔,转折处如刀砍斧劈,方折而出锋,被清张廷济称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块碑的书写者,是三国时东吴的皇象。

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官至青州刺史。他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名,与严武的棋、曹不兴的画等并称“八绝”,他也被人号称为“书圣”。清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说:“草书唯皇象、索靖鼓荡而势峻密,殆右军所不及。”评价极高。

除《天发神谶碑》以外,他还有《急就章》传世,是章草中的精品。

卫瓘

两晋时期,出现了一些书法世家。西晋的卫家,东晋的庾家、郗家、谢家、王家,都是几代嗜书,名手辈出。

西晋武帝酷爱书法,在朝廷立书学博士。朝中有两个大书法家,一个是索靖,一个就是卫瓘。当时,他们都在尚书省,卫瓘是尚书令,索靖是尚书郎。尚书省,又称“中台”,所以当时有“一台二妙,天下为稀”的美谈。

卫家四代都是书法名家。卫瓘的父亲卫觊是曹魏的重要谋臣,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卫瓘的儿子卫恒,书名超过父祖。卫恒的从妹卫铄,就是著名的卫夫人、“书圣”王羲之的老师。

卫瓘(220…291),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书法学习张芝,又继承父亲卫觊的篆法,而索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学习张芝,可以说是继承家学。后人评价两人的书法说,卫瓘的书法“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但是卫瓘却说“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均见张怀瓘《书断》)。按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他自己还是认为超过索靖的。

索靖

在一条官道上,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骑着马,慢慢地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通石碑。他停下来看了看,是晋代大书法家索靖所书。他觉得索靖的书法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好,笑了笑,连马都没有下,就离开了。他边走边想,如果索靖的书法不好,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名声呢?是不是我没有看清?没有理解?想到这里,他调转马头,又回到碑下。他跳下马,走到石碑前仔细看起来,觉得有点意思。再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划地仔细看,才发现妙不可言。“银钩虿尾”的用笔,“法度森严”的结体,让他流连忘返。于是,他坐下来,细细地品味。天色晚了,还不忍去,于是他干脆睡在碑下。就这样,他认真地学习了三天三夜,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晋)索靖《七月帖》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曾官尚书郎、酒泉太守。又曾为征西司马,所以人称“索征西”。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所以书法是家传。他善草、隶,尤精章草,与卫瓘齐名。梁武帝重其书,称其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古今书人优劣评》)。他的传世书迹,有《七月帖》《月仪帖》《出师颂》《急就章篇》等。

陆机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晋灭吴已经十年了。这一天,有两个风神俊朗的年轻人,从江南来到京城洛阳,去了著名学者、太常张华的家,他们就是陆机和陆云。

说起二陆,可是大大的有名,特别是陆机。他们的祖父陆逊,是东吴名将,火烧刘备连营八百里的就是他。父亲陆抗,也是东吴名将,一直率兵与魏羊祜对抗。陆机十四岁就为牙门将,东吴亡后,与弟弟陆云闭门读书十年,早在二十岁左右,他就因写作《文赋》而名动天下。

陆机的学问确实很好,而且才气十足,诗文辞赋冠绝一时。张华就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晋书·陆机传》)意思是说讨伐吴国,最大的收获是得到陆氏兄弟。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人。入晋后为太子洗马,被成都王颖表为平原内史,所以世称“陆平原”。他不仅是诗人、文艺理论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汉、晋以来,北方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卫瓘、索靖的书法都是北方书风。而陆机是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其书法也是如此。他书写的《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写在纸上的书迹,也是我国书法史上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卫铄

中国古代,善书的女子不少,但是享大名的不多,自成一家的不多,在书法史上有很大贡献的不多。但东晋时期有一位女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她出身书法世家,字写得好不说,理论水平高也不说,最了不起的是,她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她就是卫瓘的侄女、卫恒的从妹卫铄。

卫铄(272…349),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她出生在书法世家,又师承钟繇,书法的造诣是很高的。王羲之年轻的时候,从她学书。从存世书迹看,她的小楷深得钟繇神气,其笔法结体不在王羲之《曹娥》《乐毅》之下。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王羲之

王羲之像

三月三日,是古代的上巳节。这一天,大家都要出城踏青游春,到水边洗浴,祓除不祥,即所谓“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山阴(今浙江绍兴)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禊”。他们在水边流觞赋诗。这些诗被集为一集,就叫《兰亭集》。王羲之为诗集写了一篇优美的《序》文,而且亲自用鼠须笔书写在蚕茧纸上,这就是被尊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序》。

说到中国书法,就不能不说到王羲之。王羲之,就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

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又称“王右军”“王会稽”。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当之无愧的“书圣”。

王羲之年轻的时候,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他总觉得似乎走在一个圆圈上,不能有所突破。于是,决定北游名山大川,探寻前人书迹,开阔眼界。他在《题卫夫人后》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从众碑学焉。”

转益多师,取法乎上,王羲之成功了!

王羲之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又遍习蔡邕、曹喜等人的书法,一变两汉以来的质朴之风,开创了晋、宋以来的妍媚流丽的书风。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说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了《论》,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黄庭换鹅图》

王羲之的书迹,传世者不少,除《兰亭序》外,还有《丧乱帖》《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孝女曹娥碑》《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虽然有些是后人摹本,但也弥足珍贵,历代宝之。

王献之

王献之像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个个都能书,最有名的,是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据说王献之才七岁的时候,有一次正在专心写字,王羲之突然从后面抽他的笔,居然没有抽动。王羲之很高兴地说:“此儿当有大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临沂人。曾官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羲之称“大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