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

第6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第6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题情的名篇。

  〔双调·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这是抒怀的名篇。

  〔中吕·庭芳〕

  耕

  赵显宏

  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庄家也有欢娱处。莫说其余,赛社处王留宰猪,劝农回牛表牵驴。还家去,蓬窗睡足,一品待何如。

  这是言志的名篇。

  散曲名家

  散曲在古代的地位不及诗词,散曲家的地位也就不如诗人、词人,尤其是在读书人受到歧视的元代。

  宋人不太重视词,所以一般人的文集都未将词作收入,集为专集的更少,但是,他们常常把词单独编辑,附在诗文集后。清朱彝尊在《词综·发凡》中说:“唐、宋以来,作者长短句(即词)每别为一编,不入集中,是以散佚最易。”

  散曲被视为民间文学,在正统文人的眼里,始终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元人诗文集中附入成卷散曲的,一部都没有。所以清人辑《全唐诗》收诗尚有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作者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近人唐圭璋《全宋词》收词二万余首,作者一千三百三十余人。而近人隋树森所辑《全元散曲》,收小令仅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作者不足二百人,远远不能和唐诗、宋词相比。

  元代散曲作家,除极少数人外,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文人,正史不为立传,野史笔记所载也不多,所以,许多元散曲家的生平资料相当匮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钩沉辑玄,以期提供给大家最为翔实的作者生平资料和创作情况。

  元好问

  说元好问是散曲家有一点冤枉,这位金代第一大才子是著名诗人、词人、文艺理论家、史学家。仅现在留存的作品,就有诗一千三百八十余首、词三百八十余首、散文二百五十余篇、小说《续夷坚志》二百零二篇。此外还有不少其他著作,如《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而散曲仅六首。但是,虽然只有这六首散曲,它们在散曲史上的意义却很重大。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拔氏,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让鲜卑贵族改汉姓,元好问的先祖被赐姓“元”。

  他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他自幼聪颖,八岁即能诗,被誉为“神童”。二十一岁前,随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

  三十五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也结束了他的宦海生涯。

  自天兴二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八月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达五年之久,恢复自由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

  元好问有亡国之痛,所以入元以后,不愿做官。但是,他对元朝并没有太强的敌对意识。汴京城破之后,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如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这些人后来在各方面都有建树,十余人《元史》有传。他在元朝生活了二十多年,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对元朝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对忽必烈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表示赞赏。元宪宗二年(1252)春夏之间,元好问与好友张德辉一起北上去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们又提出蠲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在金、元文坛上的地位首屈一指,在当时的名气很大。他的散曲,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但元人散曲,流传下来的都不多,除张可久一人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以外,其余作家留下的作品都没有超过二百首,而且在一百首以上的不足十人。这种现象和那些个人诗集收诗动辄就几千上万首的情况完全不能相比。

  元好问的散曲不多,但是却告诉我们,金末元初的文人已经对这一新起的文学形式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不管是直接向民间的俚曲学习,还是将词逐渐演化为曲,他们都已经开始进行尝试。

  元好问的散曲,都是遣兴抒情之作,时时也流露出身逢乱世的悲凉。如〔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二首之一: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他的散曲,也有稍微明快一些的。比如四首〔中吕·喜春来〕《春宴》(录其一):

  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醖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元好问的散曲,尚处在由词向曲转化的过程中,显得雅了一些,但并不如有的人所说的是元散曲“雅化”的信号,而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初期探索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杨果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他是金朝官员入元后做到高官的少数人之一。

  杨果早年以教私塾为生。金正大初年考中进士,做过偃师、满城等地的县令。金亡后闲居许昌五年。1238年,杨奂至河南征课税,听说杨果的大名,于是,起用他为经历,从此入元为官,一直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从二品),在入元的汉人中,算是高官了。

  杨果性格豁达,风趣诙谐,文章写得很好,尤其长于词曲。他的散曲,今存仅小令十一首、套数五。虽然少,但是大概也可以看作是三个时期所作。

  金亡之前,杨果虽然官做得不大,但是心境比较平和,他的〔仙吕·赏花时〕套数中的一部分大概作于此时。如:

  花点苍苔绣不匀,莺唤垂杨语未真。帘幕絮纷纷,日长人困,风暖兽烟喷。

  〔幺〕一自檀郎共锦衾,再不曾暗掷金钱卜远人。香脸笑生春,旧时衣裉,宽放出二三分。

  〔赚煞尾〕调养就旧精神,妆点出娇风韵,将息划损苔墙玉笋。拂掉了香冷妆奁宝鉴尘,舒开系东风两叶眉颦。晓妆新,高绾起乌云。再不管暖日朱帘鹊噪频,从今听鸦鸣不嗔。灯花谁信,一任教子规声啼破海棠魂。

  金亡闲居时期,他虽然也有点亡国之痛,但更多的是对前途感到渺茫,有一种很深的失落。他的另一套〔仙吕·赏花时〕:

  水到湍头燕尾分,桥掂河梁龙背稳。流水绕孤村,残霞隐隐,天际褪残云。

  〔幺〕客况凄凄又一春,十载区区已四旬。犹自在红尘,愁眉镇锁,白发又添新。

  〔煞尾〕腹中愁,心间闷,九曲柔肠闷损。白日伤神犹自轻,到晚来更关情。唱道则听得玉漏声频,搭伏定鲛绡枕头儿盹。客窗夜永,有谁人存问?二三更睡不得被儿温。

  曲中说“客况”,大概就是指寄居异代的感觉。所以才有“腹中愁,心间闷”,“白发又添新”的感叹。

  仕元以后,官越做越大,心情也就越来越好,所以在曲中所表现的情绪也越来越愉悦。他的〔越调·小桃红〕八首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录一):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杨果的散曲,仍然没有脱离早期散曲作家那种受词的影响而带有的雅化色彩,但又可以看出他在努力向民间俚曲学习的痕迹。

  杜仁杰

  杜仁杰(约1201—1283后),元代散曲家。字仲梁,号止轩,又字善夫。济南长清(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人。《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他由金入元,金朝正大中与麻革、张澄隐居内乡山中。元初,屡被征召不出。性善谑,才学宏博。平生与元好问相契,有诗文相酬。元好问曾两次向耶律楚材推荐,但他都“表谢不起”,没有出仕。其子杜元素,任福建闽海道廉访使,由于子贵,他死后得赠翰林承旨、资善大夫,谥号文穆。

  杜仁杰散曲虽传世不多,却有特色,笔触老辣而有谐趣,善于驾驭丰富活泼的口语。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喻情》,通篇用歇后语写成,对于了解元代口语甚有价值。最著名的是〔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套曲,描写一个庄户汉秋收后进城,到勾栏看戏的种种经历。借这个庄户人的口吻,真实地再现了元代勾栏演戏时剧场、戏台、道具、乐队乃至化装、角色等种种情况,写得情趣盎然。这个套曲因而成为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资料。

  杜仁杰的著作,诗集有《善夫先生集》一卷,收入《元诗选》中。散曲今存套曲三首、小令一首,收入《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盛世新声》《雍熙乐府》等集中。

  刘秉忠

  元世祖至元三年(1176),忽必烈决定在燕京东北修建一座新城,定名“大都”。它就是后来明、清两代的都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大都的设计,是以《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城的平面设计,皆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以南北为长达数公里的中轴,街巷规划极有规律,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除了大小街道之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颇为壮观。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历时十八年之久。元大都城墙周长二十八公里多,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园圃美丽,街道宽敞,规模宏大,规划整齐,奠定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

  这座伟大的都城的设计者,是汉人刘秉忠。

  蒙古国改名为“大元”,也是刘秉忠的主意。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向忽必烈建议,得到认可。此后又以《易经》“至哉坤元”之意,定元世祖忽必烈年号为“至元”。

  其实刘秉忠原来曾经是一个和尚。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的曾祖父是辽国邢台节度副使,所以举家居邢台。元灭金后,刘秉忠任邢台节度府令史,但不久就辞官归隐于武夷山,先入道,后从海云禅师游,又改入佛教,法号子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注意物色人才,被聘为顾问,改名“秉忠”。他不仅文才出众,精通律历建筑,而且是一位很出色的政治家,深得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