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趣味京剧灯谜_ >

第16部分

趣味京剧灯谜_-第16部分

小说: 趣味京剧灯谜_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歧义性,所以,有很强的隐蔽性,使谜语产生出一波三折的效果,而当你豁然开朗,找到正确的方法射中谜底的时候,又有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因此,这类谜语的艺术性最强、最有谜味,但是猜射的时候却有一定的难度。

  猜这一类的谜语,思想一定要解放,要离开常规去思考,或者说故意对谜面作错误的理解,而这种错误的、不按常规的理解,往往恰好是解开谜团的钥匙。比如:

  光头(打字一)谜底:小*

  光头本意是指没有头发,“头”字在这里是“人的脑袋”的意思,但是这里别解为“上头”“上面”,“光头”别解为“‘光’字的上面”,所以谜底是“小”字。

  莲心(打字一)谜底:车*

  “莲心”本是莲子中绿色的芯,有清热去火的功能,这里用别解的方法,把它理解为“‘莲’字的‘心’”,所以谜底是“车”。

  上面两则谜语是谜面别解,有的谜语也可以是谜底别解。比如:

  二(打我国行政区名一)谜底:云南省*

  谜底“云南省”,别解为“‘云’字的南面省掉”,也就是去掉“云”字下边一部分“厶”,在谜语中,习惯把上、下、左、右与东、南、西、北相配,以上为北,下为南,左为西,右为东。“云”字“省”掉“南”,也就是下面的“厶”,剩下的部分就是谜面“二”。

  离合

  这种方法主要使用在灯谜中。方法是把谜面中的某些字分拆开来,作为谜底。或者把谜面上的字分拆以后再以不同的形式重新拼合。比如:

  分开用(打字一)谜底:朋*

  这则灯谜先用别解的方法,把谜面别解为“分开‘用’字”,“用”字分拆开来,成为两个“月”字,拼合在一起,就是谜底“朋”字。

  齐桓公(打字一)谜底:怕*

  “齐桓公”的小名叫“小白”,把“小(借用为‘忄’)”与“白”合并起来,就是“怕”字。

  增损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字谜,谜面的文义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只从字的笔画增加或减少来猜射。比如:

  草上飞(打字一)谜底:早*

  谜面别解为“‘草’字的上面的‘艹’‘飞’掉”。

  山崩(打字一)谜底:朋*

  谜面别解为“把‘崩’字上面的‘山’字‘崩’掉”。上面两则灯语属于笔画的减损。

  我还记得这样一则字谜:

  崔莺莺佳期未定,老和尚空口无凭,

  小红娘良心丧尽,害张生一命归阴。

  四句都用《西厢记》中的人物,第一句“崔”字去掉“佳”,剩下一个“山”字;第二句“和”字去掉“口”,剩下一个“禾”字;第三句“娘”字去掉“良”,剩下一个“女”,第四句不是用“增损法”,而是用“会意法”,张生一命归阴,变成了“鬼”,将“山”“禾”“女”“鬼”四个字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巍”字。这也是属于笔画减损的例子。

  狠一点(打字一)谜底:狼*

  谜面断句为“狠、一点”,合起来就是“狼”字。

  这是笔画增加的例子。

  除了笔画的增减以外,有时也可以在字数上增减。比如:

  未(打俗语一)谜底:合口味*

  谜面“未”字,加上一个“口”字,合成“味”字。

  象形

  汉字“六书”中,本来就有“象形”一种,很多汉字,本身就是从象形演变过来的。但是,这里所说的“象形”,与“六书”中的“象形”完全不同,“六书”中的“象形”,是根据对事物的形状的描摹来造字。而谜语中的“象形”,则根据现有文字的某些形式特点来联想。比如:

  连珠箭(打字一)谜底:弗*

  这一则灯语就是把“丿”“丨”看作是插在弓上的两支箭。

  剪草(打字一)谜底:艾*

  这里,是把“义”看作是一把剪刀。

  伤心(打字一)谜底:必*

  这里,是把“必”字中的“丿”看成是一把刀。

  问答

  有时候,谜面是一个问题,答案就是谜底。比如:

  望闻问切之后干什么(打数学名词一)谜底:开方*

  猜射问答谜时要注意,谜语中的问答式,绝对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问答,而要运用别解。比如上面这一则谜语,在问答式的谜语中属于非常简单的一种,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医在望闻问切诊病以后,就应该开处方了。但是,如果谜目设定是打“医学术语一”,那就成了直接的回答,不能构成谜语了,而这里的“开方”是数学名词,也就是“别解”,所以这则谜语就可以成立了。

  再比如:

  部队传令靠什么(梨花格)(打唐代诗人名一)谜底:崔颢*

  一直以来,部队中传达命令都是以“吹号”来完成的,从前的部队,都配有号兵。此谜用“梨花格”,也就是全用别字,谜底就成了“崔颢”。

  用典

  许多谜语,尤其是灯谜,都是借用典故来制作的,猜谜的时候,必须要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才能够猜出谜底。比如:

  长安水边三月三(打词牌名一)谜底:《多丽》*

  古时候,三月三日是“上巳节”,这一天大家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到郊外踏青,到水边祓除不祥,求得一年的平安吉利。那么,这和“多丽”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杜甫写过一首《丽人行》,头两句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知道了这个典故,猜出谜底《多丽》就不难了。

  时时误拂弦(粉底格)(打《三国演义》人名一)谜底:周瑜*

  这则谜语的谜面是唐人李端《听筝》诗中的诗句。全诗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据说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精通音乐,听人弹琴,只要弹错了,他一定能听出来,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曲有误,周郎顾。”李端的诗反其意而用之,弹筝的女子为了引起“周郎”的注意,故意把曲子弹错了,周瑜肯定是听出来了的,所以谜底是“周谕”,也就是“周瑜明白”的意思。因为标明是“粉底格”,所以末一字用同音字“瑜”替代“谕”,正确的谜底就是“周瑜”。当然,要猜中这则谜语,你必须要先知道这个典故。

  猜用典的谜,对文化修养要求比较高,对典故不熟的人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制作这一类的谜语,一定要用熟典,即很多人都知道的典故,切忌用僻典。这类谜语,一经猜中,一定兴味盎然,因此在猜谜活动中也可以适当地用一点。

  承启

  有一类谜语,在制作的时候,制谜的人选取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今诗文作谜面,但是,它不是直接把谜面给出来,而是把谜面的上句(也有下句)作为谜面写出来。猜射这一类谜语,一定要从它的下句(也有少数是上句)上来考虑。当然,这类谜的条件是标出和未标出的两句话有关系,很多都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否则就不能使用。比如:

  彩袖殷勤捧玉盅(打词牌名一)谜底:《不怕醉》*

  谜面是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词中的句子,看到这个谜面,我们就要联想到下一句“当年拼却醉颜红”,这样,谜底“《不怕醉》”已经跃然纸上了。

  弦断有谁听(打《西厢记》一句)谜底:不遇知音者*

  谜面是岳飞《小重山》词中的句子,它的上句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用它扣合谜面,所以谜底是“不遇知音者”。

  漏字

  用漏字法制作的谜语,所选的内容必须是比较常见,被大家所熟悉的,否则根本不可能知道其中漏掉的什么字。猜谜的人首先要把漏掉的字补出来,然后再与“漏、失、少、无、差、缺、舍、掉、弃、丢、落”等字相配,就可以构成谜底。比如: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浅水边(打中药名一)谜底:漏芦*

  黎孟德《江村即事》

  谜面本是唐司空曙《江村即事》诗句,原诗是: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制谜者有意“漏掉”了“芦花”两个字,谜底即用“漏芦”去扣合谜面。

  求对

  要求找出一个谜底,与谜面成为意思不一定相关(在对联中被称为“无情对”),但对仗必须工稳的对子。比如:

  杨玉环(打演员名一)谜底:李金斗*

  再比如:

  冯梦龙(打古人名一)谜底:韩擒虎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猜谜方法,由于很少使用,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猜谜的时候,究竟该用哪一种方法,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一般来说,应该先从比较常见的方法入手,如果觉得此路不通,再试用其他的方法。只要多参加猜谜活动,积累经验,摸索规律,慢慢地就会得心应手。

  谜语趣话

  最早的谜语

  早在四千五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黄帝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刮大风,大风把天下的尘垢都吹得无影无踪了。他又梦见一个人拿着一张重千钧的大弓,驱赶着一万群羊。第二天,他对臣下说:“大风把尘垢吹走了,‘垢’字吹掉了‘土’,还剩下‘后’字,但是哪里去找这个名叫‘风后’的人呢?一个人能拿得动千钧重的弓,说明他很有力气;一个人能驱赶一万群羊,说明他很善于放牧,但是,又在哪里去找这个名叫‘力牧’的人呢?”他还是下令让人到处去找,结果果然在海边找到了叫“风后”的人,在大泽找到了叫“力牧”的人。黄帝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天意,是老天让他们二人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的,于是,他就让风后做他的相,让力牧做他的将,他们果然帮助他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黄帝像(明人绘)

  这是《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记载的故事,它已经很符合谜语的制作和猜射的基本原则。“垢”字被风吹去“土”字而成“后”字,用的是拆字法。而“力”和“牧”则用的是会意的方法。

  这一个故事传说的成分太重,所以有人认为《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的《弹歌》才是最早的谜语: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也有人认为,最早的一则谜语应该是《易经·归妹·上六》中记载的一首商代歌谣:

  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

  这两条记载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无盐为后

  刘向《新序·杂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齐宣王时,齐国有一个名叫无盐的女子,长得奇丑无比,“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所以都三十岁了,还嫁不出去。有一天,她要求面见齐宣王,而且对齐宣王说,她想成为宣王的妃子。当时宣王正与群臣在渐台饮宴,大家听了以后,都掩口而笑,觉得这个女子的脸皮也太厚了。齐宣王召见无盐,问她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无盐说她善隐,齐宣王说:“这是我所喜爱的。”第二天,就召无盐对隐。但是,无盐来了以后,并不以隐对,而是“扬目、衔齿、举手、拊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