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趣味京剧灯谜_ >

第25部分

趣味京剧灯谜_-第25部分

小说: 趣味京剧灯谜_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分拆法的谜语很多,比如有人以“森森森”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杂”,就是将谜面分拆为“九”个“木”字,再重新组合。还有以“赫赫赫赫赫”为谜面打一组织名,谜底是“红十字会”,五个“赫”字,可以分拆为十个“赤”字,也就是十个“红”字。

  恨到归时方始休(打七言唐诗句)谜底:人生在世不称意

  此谜为菲律宾华侨灯谜爱好者所制。谜面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全词是: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是写一位女子盼望丈夫归来的痴情。这里的“归”是指丈夫归家。谜面用作别解,将“归”字解作死亡。谜底是李白《行路难》中的句子,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就只有离开人世才能得到解脱。谜底、谜面皆是唐人诗词名句,而又扣合得如此巧妙贴切,是不可多得的佳谜。

  药丸(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谜语。谜底是大家很熟悉的唐李绅《悯农》诗的诗句。原诗是这样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原诗的意思,是大家碗中盘中的食物,粒粒都是农民们顶烈日,冒风霜,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但是,“辛”和“苦”在汉语中又表示两种味,谜底“粒粒皆辛苦”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对原诗句作了别解,变成了每一粒都是“辛”味和“苦”味的意思。什么东西是这种味道呢?反过来看一看谜面“药丸”,可以说扣合得天衣无缝,而且非常有趣。

  十六为君妇(打成语一)谜底:大喜过望

  谜面是著名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为君妇”即是结婚,这当然是大喜之事。那么“过望”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对每一个月中有几个特殊的日子有特殊的称呼。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朔”,最后一天称“晦”,每月十五称“望”。这里把“十六为君妇”中的“十六岁”别解为“十六日”,十五日是“望”,十六日就是“过望”。谜面、谜底扣合贴切。

  孟德佳谜赏析

  勿留一手(打字一)谜底:扬

  此谜从谜面上讲,是不要留一手,本来是指师傅教徒弟,或者在工作或交往中不要藏私,应尽全力。这里运用别解,“留一手”,就是把“一”和“手(扌)”留下,再与“勿”字相配,就成了“扬”字。此谜妙在将“扬”字右边的“易”分拆为“一”和“勿”。

  独生子女家庭(打字一)谜底:品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主张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所以,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三口人。在古代,男子被称为“丁”,比如旧社会抓壮丁,就是抓壮年男子,女子被称为“口”。“口”字又可以作为量词,如“一口井”“一口水”等,也可以用作人数的统计,“独生子女家庭”就是“三口之家”,三个“口”字,合成一个“品”字,就是谜底。

  护竹何劳荆杞(打字一)谜底:笠

  此谜谜面是郑板桥题画六言诗《篱竹》中的一句。全诗是这样的:

  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

  郑板桥画兰竹,多有兴寄,这一幅“篱竹”,所要表现的,是他“求人不如求己”的傲岸。谜面“护竹何劳荆杞”的下一句是“仍将竹作笆篱”,用竹编成篱笆,也就是把竹一根根地插立在竹林的周围,把“竹”和“立”合起来,就是谜底。

  杀青(打字一)谜底:竿

  什么叫“杀青”?古时候没有纸,文章是写在绢帛或者竹简(也有少数木简)之上的。所谓“竹简”,就是把竹制成长短、大小、厚薄一致的竹片,写上文字后,用绳穿起来,“书册”的“册”字就是这样来的。但是,新砍伐的竹有汁,干了以后会变形,而且容易生虫朽坏,所以在书写之前,要把竹片放到火上烤干,烘出汁水,就叫“杀青”。《后汉书·吴佑传》:“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李贤《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所以,竹简又称“汗简”或“汗青”,又以“汗青”代书。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以“汗青”代史册。所以“杀青”,就是把“竹”片烤“干”的意思。“竹”和“干”合起来,就是“竿”字。

  玄之又玄(打字一)谜底:兹

  这一则谜语,谜面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道德经》第一章最后就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是,我们并不是从老子书中的哲学意思去分析猜想的,如果那样,才真是“玄之又玄”了。其实此谜的妙处,就在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玄之又玄”,关键在“又玄”二字,也就是再有一个“玄”字的意思,两个“玄”字合在一起,不就是“兹”字吗?

  到黄昏点点滴滴(打字一)谜底:洒

  谜面是李清照著名的《声声慢》中的句子,上一句是“梧桐更兼细雨”。那么,这“点点滴滴”的,就是雨。“点点滴滴”,说明雨并不大,所以有人也以此谜面打气象术语一,谜底是“晚间有零星小雨”。我的这一则谜语,以“氵”扣“点点滴滴”的雨,再以“西”扣“黄昏”(在谜语中,因为傍晚太阳是从西边落下的,所以“西”一般可以表示“黄昏”“日之夕矣”一类的意思),可谓丝丝入扣。

  甲乙丙丁(打字一)谜底:杰

  乍一看,谜面和谜底还真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甲乙丙丁”一类的字,是在猜谜和制谜中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字,因为它们同属“天干”,因此就会产生许多“别解”。从前面的表格(P96)中,我们可以看到,“甲乙”在“五行”属“木”,“五方”属“东”,“五色”属“青”,“五音”属“角”等;“丙丁”在“五行”属“火”,“五方”属“南”,“五色”属“红”,“五音”属“徵”等。我们把它们的这些属性剔选一下再组合,“甲乙”属“木”和“丙丁”属“火”,“木”和“火(灬)”可以组合成“杰”字,也就是谜底。

  朋友去了又一月(打字一)谜底:有

  猜这样的谜语,一定要细心,有一些很容易忽略的字,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这则谜语中,最容易忽略的字是“又”字。而这个字,恰恰是猜这则谜语的关键。此谜的妙处也正在此。“朋友去了又”是一层意思,是说朋友的“友”字,去了“又”,剩下一个“”,加上一个“月”字,就是谜底“有”字。

  混沌(打《水浒》人物绰号一)谜底:没面目

  这个谜的谜面,在古代含了好几个意思,一个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的样子,徐整《三五历记》说那时候是“天地混沌如鸡子(即‘鸡蛋’)”。一个是《山海经》和《神异记》中记载的一种神物,“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一是《庄子·应帝王》中所说的“中央之帝”。《应帝王》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即‘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山海经》和《庄子》中的“混沌”都是无面目,也就是没有七窍。所以谜底就是“没面目”,就是《水浒》中梁山好汉中焦挺的绰号。

  解道醒来无味(打《西厢》一句)

  谜底: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这则谜语的谜面是号称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的《如梦令》中的句子,前面还有“还睡,还睡”两句,为什么说“还睡,还睡”呢?是因为醉梦中醒来,引起了浓浓的乡思,但是“归梦隔狼河”,就连这“归梦”,“又被河声搅碎”,所以,才会感到“解道醒来无味”,而发出“还睡,还睡”的感叹。这和《西厢记》中崔莺莺在张生在老夫人的威逼下进京赶考之后,百无聊赖中感叹“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如出一辙,谜面谜底扣合得天衣无缝,而且谜面谜底都是词曲中的名句,堪称佳谜。

  王夫人醒也(打《西厢记》一句)谜底:松了金钏

  谜底是《西厢记·长亭送别》〔滚绣球〕中的句子,上下句是“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在与张生分别时候的心情夸张的描写。“金钏”是戴在手上的首饰,“松了金钏”,是说人瘦了,和下句“减了玉肌”是一个意思。这和谜面“王夫人醒也”有什么联系呢?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王夫人身边有一个丫环就叫“金钏”。《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描写宝玉到母亲王夫人房中,王夫人正在凉榻上睡觉,宝玉就和金钏说笑,宝玉说等王夫人醒了,就去向她讨金钏。金钏笑着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你的。”刚说到这里,王夫人翻身起来就给了金钏一巴掌,宝玉一看王夫人醒了,忙松开了金钏,一溜烟跑了。后来,金钏跳了井。我这样解说以后,相信大家对谜面和谜底的扣合不会再有什么疑问了吧。谜面中隐含的“金钏”是人,而谜底中的“金钏”是物,这样,就构成了别解。

  闺中少妇不知愁(打歌名一)谜底:《初次尝到寂寞》

  谜面是唐王昌龄著名的《闺怨》诗中的句子,全诗是这样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夫婿出去“觅封侯”的少妇。她既没有丈夫边关征战的担忧,也没有家境贫寒的苦闷,她的心情是愉快的,只是在春日登楼,看到大好的春光,也许还看到春光中的对对情侣,忽然生出了一点点淡淡的失落,第一次感到一丝丝寂寞。所以和谜底《初次尝到寂寞》扣合得非常贴切。

  转朱阁,低绮户(打七言唐诗一)谜底:可怜楼上月徘徊

  谜面是苏轼著名的咏月词《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描写月光从朱阁绮户流过,非常经典,非常传神。谜底是唐张若虚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也是描写月光从妆楼流过的名句,谜面和谜底扣合贴切,一字不易。最难得的,是谜面谜底都是名诗名词中的名句。

  丞相祠堂何处寻(打外国城市名一)谜底:柏林

  这是一则问答式的佳谜。谜面是杜甫著名的《蜀相》中的句子。杜甫流寓成都,居住在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这里离武侯祠不远,杜甫去武侯祠凭吊诸葛亮,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诗一开头就说“丞相祠堂何处寻”,他自己马上就说出了答案:“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就在那一片柏树森森的柏树林中。成都武侯祠的柏树,一直到现在都还高大苍翠。谜底柏林,德国的首都,本来和丞相祠堂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便是,就是这一片柏树林,把它们联在了一起,构成一则佳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