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趣味京剧灯谜_ >

第4部分

趣味京剧灯谜_-第4部分

小说: 趣味京剧灯谜_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时期的物谜也不少。《魏书·献文六王传》记载,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之子拓拔禧封咸阳王,因为谋反事败露逃亡,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兼防阁尹龙武等数人。拓拔禧愁闷不知所为,就让龙武出谜语给他猜,以排解忧愁。龙武想起一条旧谜,就念给他听:

  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拓拔禧猜作“眼睛”,龙武说谜底是“箸”,即筷子。这是一则非常优秀的物谜,筷子是一双,放下是一起放下,拿起来是一起拿起,没有只放或只拿一根的。“贪如豺狼”指用餐的时候筷子会不停地把碗盘中的菜肴夹起,但自己并不享受,而是把这些东西送进了嘴巴,所以说是“赃不入己”,把筷子的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隋唐时期的谜语

  隋、唐时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不仅诗歌发展到顶峰,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魏、晋以来,士大夫中就流行清谈,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社会黑暗,世事险恶,为了避祸,所以“发言玄远”,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一方面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玩些虚无缥缈的把戏。但清谈中却也包含有深厚的学养和智慧,有一些已经近似于唐代以后禅宗的机锋问答。南北朝时期,人们常常用韵语或谜的形式开玩笑,甚至相互攻讦。

  比如《北齐书·徐之才传》就记载,徐之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次,尚书王元景对徐之才说:“你名字叫之才,有什么道理呢。不如加上一撇,叫做‘乏才’。”

  徐之才听了,就毫不客气地以对方的姓作谜说:

  有言则(讠王),近犬则狂。加项足而为马(馬),施角尾而为羊。

  王景元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种习俗,也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嘲隐”。在南北朝时期,这种语言形式被广泛使用,不管是对人对物,都可以根据其特点用韵语,用诗文,用谜语去“嘲”几句。在典籍中,这样的记载很多。

  隋代有一个叫侯白的人,是东方朔一类的人物,有关他机智敏捷的故事很多。他曾经写过一本叫《启颜录》的书,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和隋代的许多佚闻趣事。比如我们上面讲的徐之才的事,就收录在内。其中,有许多“嘲”的故事,有一些,就是非常好的谜语。

  这种“嘲”的形式,在唐代仍然很受人们的喜爱。

  《启颜录》记载了唐代甘洽和王仙客两个老朋友互相以姓氏开玩笑的故事。

  有一天,甘洽编了一个字谜让王仙客猜。谜面是这样的:

  你本应姓田,因你面拔懒,抽却你两边。

  “田”字抽去左右两边各一竖,不就是一个“王”字吗?

  王仙客一听,也出了一个谜让甘洽猜,谜面是这样的:

  你本应姓丹,因你头不曲,回脚向上安。

  把“丹”字的脚向上,就是把它翻个身,不就是“甘”字吗?

  汉代颇为流行的谶语,在唐代仍然被广泛使用。

  武则天当政,引起了许多元老大臣的不满,徐敬业等人还起兵讨伐武则天。为了取得时任宰相的裴炎的帮助,参加徐敬业起事的骆宾王编了一首童谣:

  一片火,两片火。

  绯衣小儿当殿坐。

  这首童谣实际上是一首谜语。“绯衣”是一个“裴”字,“两片火”合成一个“炎”字。“当殿坐”是隐指裴炎能继皇帝位。

  徐敬业派人到京城去教小孩子们到处传唱。

  裴炎本来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听了以后,以为天命所归,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与徐敬业合作反对武则天。后来,徐敬业失败,裴炎也被武则天杀了。

  唐代末年,黄巢起义的时候,他让诗人皮日休以他的名字作谶语: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田八二十一”,合成一个“黄”字(二十又作“廿”)。“果”字头上“三屈律”(即“巛”),合成一个“巢”字。应该说,作为谜语,已经很难得了,也符合谶语的要求。但是,皮日休却因此被黄巢杀了,因为黄巢的头发卷曲,两鬓的头发很短,梳不上去,他认为皮日休是在讽刺他的头发长得很难看。

  佛教传人中国后,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已经非常盛行,但是,真正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还是在唐代,尤其是禅宗出现以后。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的是一个“悟”字,无论是北宗神秀的渐悟,还是南宗六祖慧能的顿悟。他们还特别讲究机锋问答,这种机锋问答的形式很受士大夫们的喜爱,既可以显示自己的捷才,也可以借此进行一些针砭讽刺。

  唐代段成式《庐陵官下记》一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的曹著,机智善辩,是个猜谜制谜的能手,有位客人不服气,就出了一则谜给他猜。他出的谜是:

  一物坐也坐,卧也坐,立也坐,行也坐。

  曹著听了以后,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也出了一个谜给客人猜。他出的谜是:

  一物坐也卧,立也卧,行也卧,走也卧,卧也卧。

  客人猜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曹著就对他说:“我的谜能够吃你的谜。”

  原来,客人那则谜的谜底是青蛙,青蛙无论坐、卧、立、行,都像是坐的姿势。而曹著的这则谜的谜底是蛇,蛇无论什么时候,总像是卧在地上,所以曹著说他的谜能够吃客人的谜。

  宋代的谜语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谜语空前繁荣的时代。

  宋代的文人生活优厚,所以更多地留意于游戏一类的杂学,猜谜就是他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秦观等,都有许多制谜猜谜的趣事,郎瑛《七修类稿》甚至说“隐语化而为谜,至苏(轼)、黄(庭坚)而极盛”。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记载了一则王安石的谜。有一次,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在一起,他出了一个字谜给王吉甫猜:

  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甫也是猜谜的能手,他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但是,他没有直接说出谜底,而是说出另一则谜:

  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王安石像

  两则谜语的谜底都是“日”字。“日”指太阳,画出来是圆的,写出来是方的;“日”又指白天,所以冬天长,夏天短。王吉甫的谜,鱼字除去头尾,是一个“田”字,再除去脊梁骨,即中间一竖,还是一个“日”字。两则谜语的构思都非常巧妙。

  有一年夏天,王安石与王吉甫在室外乘凉。王安石随口念出一首谜诗:

  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

  王吉甫不假思索,立即回敬两句: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两则谜异曲同工,谜底都是“扇子”。

  王安石传世之谜较多,有一些非常精彩。比如:

  寒则重重叠叠,热则四散分流;兄弟四人下县,三个入州;在村里的只在村里,在市头的只在市头。

  谜底是“、”(古“主”字)。“寒”字下面有两个“、”;“热”字下面有四个“、”;“縣”(“县”的繁体字)下面有四个“、”;“州”字中有三个“、”;“村”字中间有一个“、”;“市”字头上是一个“、”,构思非常巧妙。

  (明)张路《苏轼回翰林院图》

  苏轼是宋代最有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也是一个聪明绝顶、风流倜傥、妙趣横生的人,他身边的黄庭坚、秦观、米芾,包括佛印和尚等,都是同一类人,他们在一起相互调谑打趣、斗巧争胜的事很多,其中,有不少是通过谜语来实现的。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极高,所以制作了不少的佳谜。

  《东坡集》中载有一则谜:

  研犹有石,岘更无山,姜女既去,孟子不还。

  据说这则谜是让佛印猜的。佛印很快便猜出来了,谜底是“砚盖”。“研犹有石”,也就是只剩下“石”字。“岘更无山”,“岘”字没有了“山”,是个“见”字。“石”字和“见”字合为“砚”字。“姜女既去”,“姜”字去“女”,剩个“”,“孟”字“子”不还,剩下一个“皿”字。“”字和“皿”字合成“盖”字。

  宋人经常把谜语用到诗词的创作中。

  秦观有一首《南歌子》: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这首《南歌子》是秦少游题赠给营妓陶心儿的,末二句“一钩残月,带三星”是一则非常形象的“心”字谜。据说苏东坡读了这首词以后开玩笑说:“这是怕其他的姑娘和陶心儿争的缘故。”

  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就是一则很好的字谜。他把“愁”字隐为“离人‘心’上‘秋’”,“秋”字本身又有悲愁的意思,为什么悲愁呢?是因为“离人”,要与自己心爱的人儿分离。

  这两句话用在诗词中不算好,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单独的谜语,则是很高明的。

  宋代的商业城市进一步发达,市民阶层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整个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灯谜则成为市民们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在勾栏瓦肆中,就有“商谜”的表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说:“商谜者,一人为隐语,一人猜之,以为笑乐。”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小说讲经史”条说:

  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打谜、走智、正猜、来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类相似者讥之,又名‘对智’。贴套,贴智思索。横下,许旁人猜。问因,商者唱问,包头。调爽,假作难猜,以走其智。杭之猜谜者,且言之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问博洽,名传久矣。

  作为一种商业性的演出,能在勾栏瓦肆的表演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想见谜语在宋代民间是有深厚的基础的。

  在宋代,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制谜猜谜及谜语研究的“谜社”组织,可见谜语在宋代是很盛行的,也因此出现了不少的佳谜。

  宋刘攽《中山诗话》记载了当时民间的一则以“瓦”为谜底的谜语说:“俗有谜语曰:‘急打急圆,慢打慢圆。分为四段,送在窑前。’”非常生动。瓦是轮制的,先将土坯轮制成一个圆筒状,“急打急圆,慢打慢圆”说的就是这个过程。然后再把它剖分成四片,送到窑里烧制。

  谜语被称为灯谜,也是起于宋代的。

  古时候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元宵。这一天,到处张灯结彩,家家门口都会挂花灯。这些花灯争奇斗艳,匠心独具,人们甚至以此争胜。一到夜晚,全城到处是灯,皇宫的门口还会搭建巨大的鳌山,皇帝亲自登楼,与万民同乐。后来,有的人家就在花灯上张挂写有谜语的纸条,任人猜射,猜中者有奖品奉送(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