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趣味京剧灯谜_ >

第6部分

趣味京剧灯谜_-第6部分

小说: 趣味京剧灯谜_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所说的“新声”,是指清代中叶以后经过谜家们改进以后的新形式,这种“新声”最主要表现在以文义谜为主,谜面文字形式不再用整首诗、整篇赋,而主要以单句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强调字义的别解。

  清代灯谜的作者,有一批是文化素养极高的学者,比如《四库全书》总裁纪晓岚、著名学者俞樾、张文虎、况周颐、杨恩寿等,甚至包括乾隆皇帝,他们的参与,使得谜作的质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极精彩的好谜,但是,有时也使得谜语过分的雅化。雍(正)、乾(隆)年间谜家费源说:“为谜当广征博引,驱使群书,不期成而成,不期获而获,方能妙到秋毫。”“广征博引”“驱使群书”,成为对制谜者的要求,也成为所谓“新声”和“古谜”的区别之一。钱南扬《谜史》说:“自今谜盛行,视古谜为卑鄙,不复出诸士大夫之口。”

  这个时期,是佳谜迭出的时代。

  乾隆皇帝就很喜欢猜谜制谜,据说他曾经制过这样一则谜语让太监和宫女们猜,猜中者赏银五十两。谜是这样的:

  腹内香甜加蜜,心中花红柳绿。

  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河中沐浴。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元宵”,南方叫“汤圆”。南方人制汤圆是先将粉和水,再包上馅,而北方则是将馅在干粉上滚,裹成汤圆,所以第三句说“白沙滩上打滚”。

  纪晓岚像

  纪晓岚也制过一副非常有名的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上联的谜底是“猜”字。五色中黑白红黄都不是,当然就是“青”字;“猜”字有“犭”旁,和狐、狼、猫、狗相近。“犭”和“青”合成“猜”字。最后两句说明“猜”不是一种动物。

  下联的谜底是“谜”字。诗、词、论、语四个字都有“讠”旁;“对东西南北模糊”隐含“迷”字。“讠”和“迷”合成“谜”字。最后两句是对“谜语”的高度评价。

  著名学者俞樾(曲园)非常喜欢谜语,曾经刻印了一册《隐书》,收录自己所制的谜语一百条,其中不乏精品,比如:

  东晋(打一汉代人名)

  谜底是“司马迁”。西晋是司马氏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后来被北方少数民族所灭,司马氏集团东渡长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所以“东晋”就是司马氏迁到南方建立的。

  《镜花缘》插图

  在小说中使用到谜语,明代就已经有了。到了清代,这种情况就更多了。在李汝珍的《镜花缘》、曹雪芹的《红楼梦》、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谜语和猜谜场面的描写。

  《镜花缘》是一本奇书,上半部写唐敖等人到海外奇奇怪怪的国家,见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人和事,下半部主要写武则天开女科所取的一百名才女饮宴游玩的事,其中就有关于谜语的内容。李汝珍借书中才女兰言的话说:“大凡做谜,自应贴切为主,因其贴切,所以易打。就如清潭月影,遥遥相映,谁人不见?若说易猜不为好谜,难道那‘凌霄花’还不是绝妙的,又何尝见其难打?古来如‘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至今传为美谈,也不过取其显豁。”又借春辉的口说:“那难猜的,不是失之浮泛,就是过于晦暗。即如此刻有人脚指暗动,此惟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所以灯谜不显豁、不贴切的,谓之‘脚指动’最妙。”书中有许多非常精彩的谜语。比如以“酒鬼”打《孟子》一句,谜底是“下饮黄泉”;以“无人不道看花回”(刘禹锡《游玄都观》诗句)打《论语》一句,谜底是“言游过矣”。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好谜,比如: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爆竹”。

  杨柳青年画《爆竹图》

  再比如: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是“风筝”。都是好谜。

  另一部记载了许多精彩谜语的小说是晚清三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比如以“含情迭问郎”打《论语》一句、唐诗一句。谜底是“夫子何为”;唐诗一句是“夫子何为者”。以“今世孔夫子”打古文篇目一,谜底是《后出师表》。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今世孔夫子”,就是“后出”的“师表”,合起来,就是“《后出师表》”。

  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谜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灯谜活动非常活跃,成立了许多灯谜团体,报刊杂志也刊登谜语,出现了张起南、毛际可、孔剑秋等谜坛名家,出版了许多灯谜专著,也产生了许多佳谜。

  灯谜大师张起南,被誉为“谜圣”,他所制的灯谜有上万条,其中许多都是精品。比如他以杜甫《曲江》诗中的诗句“点水蜻蜓款款飞”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汗”字。“干”字的形状很像蜻蜓,就被他很巧妙地用来代表蜻蜓。他还用英文“morning”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谭”。“morning”是英语中“早”的意思,他用“西”“言”“早”三个字合成“谭”字,开了我国谜语外文谜的先河。

  近现代谜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谜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走上了一条蓬蓬勃勃健康发展的道路。

  明、清时期,谜语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也有逐渐雅化而脱离普通群众的倾向。这一时期以八股文开科取士,士子们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在猜谜活动中,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为谜底、谜面的占了很大的比例,使一般人望而生畏,而所谓文人雅士却以此相高。清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光绪戊申,番禺沈太侔礼部宗畸在京师刊行《国学萃编》。其征谜语有云:“书家意者方能照登,江湖意者恕不登录。”此语直得谜中三昧。谜之最忌者二:一曰俗,如乡人所猜之谜是也。一曰呆,如苏、沪各地茶肆中丐者书之谜是也。是皆太侔所谓江湖者也。一染此习,便失文人身份。

  所谓的“书家意”,即是他们眼中的“雅”。“雅”并不是坏事,有书卷气其实也很好,但是,如果把它圈定在只有少数人才熟悉的范围之内,就不对了。比如以“四书”“五经”等句子为谜底的谜语,有许多做得相当好,只是能猜中的人实在太少。而他们所谓的“俗”,所谓的“呆”,倒往往是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的。比如清代民间流传的一则以“算盘”为谜底的谜语:

  一宅分为两院,五男二女成家,一时打得乱如麻,直到清明方罢。

  《红楼梦》中也有一条“算盘”谜: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比较一下,还是民间流传的要好得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谜语基本上摒弃了好些引经据典、生僻晦涩的内容,而引入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崭新内容。比如下面这一些谜语:

  制订人口政策(打成语一)谜底:国计民生

  一枝红杏出墙来(打经济改革词一)谜底:对外开放

  上下五千年(打书名一)谜底:《团结万岁》

  家家都有责任田(打成语一)谜底:无所不包

  常以先进为榜样(打礼貌用语一)谜底:老师好

  这些谜语有新意,构思也很精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陶冶人们的情操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谜语被扣上了低级庸俗的帽子,群众性的制谜猜谜活动受到很大打击。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事业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谜语也获得了新生。近年来,各地报刊都刊登了许多谜语,电台、电视台也举办过多次猜谜活动。各地都先后成立了“谜语协会”“灯谜小组”等谜语组织,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灯谜活动。现在各种各样的庆祝会、联谊会以及游艺活动,几乎都有灯谜竞猜活动,谜语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谜语与灯谜

  我们通常所说的谜语,从广义上讲,包括不同的两大类,即谜语和灯谜。从狭义上讲,谜语和灯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谜。

  谜语

  谜语本来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它也主要在民间流传。它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事物的形状、性能、作用等特征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谜面一般都采用口头语言,通俗易懂,押韵上口,很多都采用类似儿歌的形式,易读易记。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记忆,还在孩提时代,夏夜纳凉,冬日向火,我们都曾经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唱儿歌,讲故事。有时候,母亲也会出一些简单有趣的谜语给我们猜:“麻房子,红帐子,里头住着个白胖子”(花生);“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雨);“四四方方一座城,里头死了几个人,爷爷妈妈来吊孝,整死不开门”(蚊帐)。当猜出了谜底,或者实在猜不出来,母亲说出了谜底以后,都曾经引起过我们很大的惊喜。

  由于谜语是以事物本身的特征来隐射,所以又叫“事物谜”;由于它主要在民间流传,所以有的谜书又把它称作“民间谜语”。

  谜语生动形象,编起来不难,猜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所射的又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所以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许多谜语构思巧妙,比喻新颖,有的谜面就做得很美、很有趣,比如这样一则谜语:

  想当年,绿羽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多少折磨,历尽了多少风波。脚小步难行,一步一拖。莫提起,犹小可,提起了,珠泪洒江河。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对旧社会妇女不幸遭遇的描述,文辞非常优美,但又饱含着痛苦辛酸,纯粹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也不失为一首佳作,但这是一则谜语,谜底是撑船用的“竹篙”。如果我们对照着谜面把竹篙的制作和使用情况想一想,一定会让你拍案叫绝。尤其是“提起”二字,用别解的手法,构思非常巧妙。最后一句既是撑船情景的实写,又以双关照应全文。这则谜语实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其传本就有六七种之多。

  (清)任颐《水村图》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则谜语: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而且工稳的五言山水诗,只是“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让人略感意外。但是正是因为这几句,使我们可以猜出它描写的不是真山真水,而是一幅“风景画”。

  谜语中的绝大部分,并不是都这么典雅工丽的,更多的是采用口头语言,甚至儿童语言,读起来就像一首民歌或者儿歌。比如下面的这几则谜语。

  (元)任仁发《秋水凫图》

  一朵芙蓉顶上栽,锦衣不用剪刀裁。

  虽然不是英雄将,一唱千门万户开。

  (谜底: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