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好好过日子-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了印花玻璃制作的配方,他们也集体告辞,钱元脩夫妻的一再挽留无果,还是匆忙回去了益州,实验制作印花玻璃去了。
大家集体回去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人可以说是同时结伴而来,商人和富户又是在公众场合提出的买卖意向,钱元脩也不好厚此薄彼,自然是跟他们直言,有购买意向的人商量好了,他宁愿低价把秘方卖给大伙,却不可能高价只卖给一个人。
这样挣钱的路子谁不想要?那些富户和商人们原本也是有过合作关系的,商量一通后,就人人一份,摊银子把秘方买了下来,于是走的时候也争先恐后,生怕有人回去私自开了作坊,抢先做这项生意。
商人和富户们一走,就少了差不多一半的人,钱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郭燕,她负责所有人的吃喝拉撒,人少了一半,事情自然也少了一半,——对她来说,千把人的伙食起实在是个大问题,也幸亏这些人们是远道而来,然都带了锅碗瓢盆一路埋锅做饭,到了钱家也自我组合,以院子为单位,自己安排做饭,洗衣,安排起,倒是缓解了钱家人手不足的问题。
郭燕高兴没有两天,又来了一拨人,好在,他们人数倒是不多,却是拖儿带女的来了不少孩子,更是闹心。
这些人就是钱元脩的便宜妹妹们,郭燕家里曾经的丫鬟团体了。
她们各家也有事情忙,过完年才组团出发,准备到京城给钱文慧贺生日,因为押着礼物带着孩子,近两个月才到的京城,这也是她们嫁人后渐渐的带了点子兵痞子气息,这要搁在以前,她们这些娇滴滴的“弱女子”们带着一帮子孩子礼物,如何敢千里迢迢的离开家园?
钱元脩夫妻见她们这次进京竟然没有带一个男人护送,连忙询问原因,才知道也是因为京城不同于益州,那些便宜妹夫都不敢随意入京,可是又想探一探钱元脩如今圣心如何,才派了娘子军前来给钱文慧贺生日,顺便添妆。
这些有了子女的便宜妹夫们早就不愿意偏安一方了,偏偏会去那个仡佬角做事的多是被发配或者干脆没有人能够提携他们的,唯一能够算得上贵戚的也只有钱元脩了,于是,派了自己家的女人们叹叹口风。——钱元脩如今官越做越大,都成了侯爷了,又是皇上的近臣,还有一个做公主的女儿,要是他肯照应,他们还能够没有出头之日?为了自己的男人有出头之日,郭燕家昔日的丫鬟,钱元脩的便宜妹妹们才拖儿带女的来给钱文慧贺寿——钱家总归也算是她们的娘家,娘家肯照应她们的男人,她们在家也更体面不是?所以才有了这一队了娘子军千里迢迢进京贺寿之行。
钱文慧的便宜姑姑们没有料到会在这里遇到亲人,——这次来的益州代表中有不少是她们真正的娘家人,于是,郭燕连保姆都不用请了,那些孩子自有他们的姥爷,舅舅或者姨妈们照顾起来。
钱家人照顾亲友是忙的一塌糊涂,很快就到了钱文慧的生日,二月十二花朝节,要是在南方,已经是把花盛开的时候了,可惜,京城偏北,气候寒冷,巧不巧的,花朝节这天,还下了一场雪,那雪可是不小,如一片片绽开的白梅一样,漫天飞舞,仿佛也知道钱家人正是喜气洋洋的时候,跑来凑热闹。
钱家早就跟皇上告了罪,请示了钱文慧生日这天会在家,可是钱文慧还是一大早就坐着捂着严实的马车进宫谢恩去了,等钱文慧进宫谢完恩回来,重头戏,及笄礼就要开始了。
岳飞与林冲的夫人都给了面子,各自带着自家的儿女上门来给钱文慧庆贺生日,岳飞于林冲本人却借口公务繁忙,到底是没有登门。
钱家人动静不小,早就惊动了京城的官员于皇帝,几乎半数以上的益州乡民来给钱文慧做生日,这是一个什么意思?在算上那些边关的家属们,钱家什么时候,竟然有了这样多的人脉?皇帝会怎么想,猜到钱元脩与皇帝并不那么和谐的两位知情人,自然是不愿意跟钱家人走的太近,可是,他们也不是那种全然不顾脸面的人,于是就派出了夫人上门,给钱文慧做嘉宾。
郭燕夫妻不知道那两人心中的弯弯绕绕,见这两家的夫人登门,自然是高兴万分的,——他们在京城里本就没有朋友,也就这两家还算走的亲近,跟他们有礼物往来,只是这夫人登门的事情,也是第一次,自然是要把她们奉为上宾的。
郭燕跟两位夫人嘀咕了几句,原来的安排就急忙做了紧急调整,赞礼,有司,不动,正宾就由钱文慧其中的一个便宜姑姑换成了林冲和岳飞的夫人。
林冲的夫人长陈氏,也是大家族的女儿,因她婆家的双亲不全,力辞正宾的位置,才把岳飞的媳妇张氏推上了主宾宝座。
张氏倒是个爽利人,哈哈一笑,略推了推,见陈氏不受,就接过了郭燕临时交代的任务,从头开始,全程包办了下来。
郭燕和钱元脩端坐上位,看着女儿被人搀扶出来,给他们行了大礼,郭燕看着身着华服的女儿,娉婷之间,想到她转眼就要嫁人了,眼眶里瞬间就蓄满了泪水,差点当众失态,还是钱元脩保持着清醒,搀扶了钱文慧起身。
张氏显然是做过类似的事情的,虽然是临时接受的任务,可对一应程序都很熟练,洗手,替钱文慧梳头,加笄,乃醮,赐字等做的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郭燕经过钱元脩的暗示,也随着赞礼的唱词,稳定了情绪,想着先前被人教导的程序,一步步配合着把钱文慧的及笄完成。
这边礼刚完成,就见挤到郭燕身边站着的秀儿低头在郭燕耳边低语,郭燕连忙起身,跟众人告罪一声,和钱元脩一起就出去迎接人去了。
原来,今天京城里的官员,竟然有近一半都派了夫人来钱家,给钱文慧贺寿,她们来的突然,又属于迟到,刚好又赶在钱文慧行礼的前面,下人不敢打断钱文慧行礼的过程,一直等到她行完礼才上去汇报,在这等待的功夫,外面的人竟然聚了许多。
钱家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她们会突然上门,他们自持原来并无什么交往,根本就没有下帖子邀请的,——可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尤其是在自己家中办喜事的时候,钱家大门敞开,赶紧把人都迎了进来。
其实,早在益州的人进门的那一天,钱家就天天摆席,今天不过是安置原来请的戏班子,宴请钱家在京城为数不多的几家人而已,只是向来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钱家的主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家的人缘会如此的好。
来的人大多数都是夫人带着自己家中的子女们,——按惯例,姑娘家的及笄礼,男人来也只是意思意思,重头戏自然是在夫人堆里,这些人们自然由女主人郭燕来接待,因为及笄已经行过,这些夫人们表示了自己的唐突和歉意,又各自奉上了礼单。
郭燕也不可能说人家什么,她一边迅速安排了人去准备筵席,张罗人入座预备吃饭,这个倒也不用着急,钱家自从住进了这么多人开始,就预备了大量的酒肉菜蔬等,突然这么多的贵上门,倒也还应付得过来,就是人手都不用担心,自然有那些益州的人们自告奋勇的担当厨娘,跑堂的。
只是,只有这些人们自己才知道,她们的心思根本就不在给钱文慧过生日,只不过是被那天天萦绕在京城的歌声给吸引了来的。
钱家的人来的多,动静又不小,尤其是益州少数民族的姑娘小伙子们,难得这么齐全的聚在一起,又不用做农活,忙家务,隔着院子住着,兴致起了的时候,展开歌喉就唱上两句,那边没准就有人接了起来——于是开始对上了歌。
许多京城人都知道少数民族的对歌,可是真正听到过的却没有多少,这次钱家女儿过生日,还挂着公主的身份,一些攀得上的,叫得出的,也预备了些礼物上门,打着是贺生日的旗号,其实是来看热闹的。
夫人们本意是来看热闹,瞧稀奇的,却也不好意思把往日对郭燕的鄙夷挂在脸上,见了郭燕自然是满嘴的奉承话说着,对钱文慧与郭燕的赞美词也是不要钱般的往郭燕身上倒,就连郭燕介绍的伊莉莎也收礼物收到手软。
也幸亏宅子大,院子够多,即使下雪,也有足够的房间安置人们休息用餐。
这宅子又是豪门按照规矩建的,里面就连看戏的地方都设施齐全,请来的戏班子,杂耍班子就暂时安排在这里,只是,京城人看他们表演的人早就看腻味了,除了那些益州的于边区来的姑姑团体们,几乎就没有人来看他们的演出。
郭燕应付了夫人们一会儿,就连陈氏和张氏也出来帮她支应这些突然上门的人,郭燕得了空闲,问了饭菜已经准备妥当,连忙吩咐开席,——因为人太多,所有的程序仪式就都提前了,所以才显得这些夫人们来的更是突兀。
好在,这些人也不是真的来参加钱文慧的及笄礼的,表示了一下对迟到的歉意,才各自找了相熟的夫人入座,入席吃饭。
端饭上菜的都是益州的姑娘、小伙子们,这么大的雪也挡不住他们善歌载舞的热情,忙碌着端菜、倒酒的功夫,那源源不断的歌词也从她们嘴里倾泻出来,尤其是这些益州的姑娘们习惯了家乡劝敬酒的风俗,上菜,劝酒,劝饭,竟然都有歌谣奉上,全部颠覆了京城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惯例。
事出突然,张氏和陈氏也没有把自己当做人,周旋于各个桌子之间,帮忙郭燕招待人,郭燕原来也下定决心要融入这些夫人团体们的,此时刚好是个契机,于是带上了伊莉莎一起,周旋在这些夫人们中间,劝菜劝酒,倒是忙的脚不沾地。
这边郭燕忙的头昏脑胀,那边皇帝已经得到了消息,就连太后宫里也派人来问,为何风中隐隐传来歌声?
内城本也不大,皇帝赐给钱家的宅子离皇宫不远,歌声会顺着风飘到后宫也不稀奇。
皇帝这才想起来,今天是钱文慧的生日。
今天钱文慧进宫谢恩,皇帝根本就没有见她,钱文慧也只是去了皇后宫里,给皇后娘娘叩了头,等到皇帝事忙,不见的消息之后就出了宫。
“何顺,给护国公主的赏赐送去了吗?”皇帝唤来近身内侍,问起了给钱文慧的赏赐的事情。
“回禀皇上,按照惯例,会在午时送去,现在还未出发。”何顺上前回答。
“不用等了,钱家筵席都开始了,在等下去,人家人都散了。”皇上挥了挥手,“让人把礼物添上三分,现在就把礼物给送了去,”皇帝说到这里,忽然提高了声音道:“现在你亲自去回了太后,今天是护国公主的生日,这歌声自是从钱府传来的,太后若是问起来,就把钱府的事情告诉太后知道,另外,看太上皇和太后可有赏赐,若是有,咱们的礼物不可以抢在太上皇的前面到钱府。”
何顺领了皇帝的旨意,一边命人赶紧添置礼物,一边到太后宫里回话,太上皇正和太后一起欣赏雪景,听了何顺的汇报,愣怔了一下:“今天是钱元脩女儿的生日?”
“回太上皇,今天是花朝节,二月十二,正是护国公主的生日。”何顺恭恭敬敬的回答,一边偷偷观察太上皇的脸色。
太上皇却嗯了一声,并未有下文。
太后倒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