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娘四海为家-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云和赵芸萱推门走进去,大厅里的人立即停下来来,向着门口看了一眼,都在关注又来了什么人。这一眼看过来,众人立即看到了金陵王赵芸萱,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一时间好像照相机按下了快门,场面凝止。
凝止了大约几秒之后,哄地一声响,众人又开始议论纷纷。
“金陵王……”
“是战无不胜的金陵王……”
“胡总督居然能把她给请来,好大的面子!”
“快看,那是涯角枪,就在她背上……传说中的神器……”
“旁边那年轻男人是谁?”
“不知道,管他是谁,一看就是纨绔。圣堂。”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类型,别理他。”
“可能是皇亲国戚吧,不然怎么可能走在金陵王身边?但是看样子他就没啥用处。”
众人一阵议论纷纷,还有好几句话漏到了伊云的耳朵里来,听得伊云一阵不爽,不过他被人叫纨绔也叫习惯了,现在淡定功夫提高了不少,没有发作,只是冷哼了一声。
走在他背后的陈圆圆见他被人无视了,嘻嘻一笑,靠到了伊云身边,伸出手来,穿过他的臂弯,做出一幅小媳妇儿的样子,低声道:“王爷,别生气,奴家来帮你撑场面。”
她这一亮相,顿时惊煞旁人,好几个从南京来的官员大吃一惊,一起站了起来:“那是……秦淮河上的陈圆圆,不是听说她从良了吗?原来是嫁给了这个男人。”
“这男人究竟是谁?如此厉害,居然能娶到陈圆圆。”
“陈圆圆可不是那么容易弄到手的,纨绔废物连摸她手也别想。”
“别说纨绔废物了,就算有才学的公子,有能力的将军,谁碰到过她一根手指?现在她居然和这个男人如此亲密……这男人绝非常人。”
“看来不是纨绔,而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风向一瞬间就变了,这改变之快,简直让伊云措手不及。(《》。)他只好苦笑了一声,对着陈圆圆道:“圆圆妹子,你可真是厉害啊,就这么一个小动作,就可以改变整个场面。”
陈圆圆柔柔地笑道:“奴家以前对男人很挑剔的,这数年挑剔出来的名声,就是看不上普通的纨绔。现在奴家把王爷的手这么一抱,王爷的责任可就大了,如果您纨绔了,奴家的名声就全毁了。”
伊云有点汗,心中暗想:你的名声看来多半要败坏在我手里了,我就想当个纨绔。
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忍不住一拍手:“不对啊!看他们现在的样子,你以前对别的男人从来没有假以辞色吧,为什么你在我面前老是说自己是残花败柳,好似有过男人一般?从良时还一幅可怜样子。”
陈圆圆心中也是一惊,这家伙,反应也太快了,她赶紧圆谎道:“奴家刚出道时还不出名,那时没有挑剔男人的本钱,所以……已经是残花败柳!成名之后才有资格挑剔男人的。”
“哦哦!”伊云勉强接受了她的解释,不过随着他与陈圆圆的相处越来越深,对她的怀疑也开始越来越大了。这女人有时候表现得确实有点烟视媚行,但有时候又清纯如天使,实在是太矛盾了,她身上一定有什么秘密。
这时周围的议论纷纷已经停了,正座上站起了一名官员,他大约四十几岁,下巴上长了好看的三缕胡子,一看就是文士范儿,眼神中带着几抹睿智,他远远地对着伊云揖了一揖,笑道:“嘉善王爷和金陵王爷,快请落座……”
“胡忠宪?”赵芸萱毫不客气地问道。
“正是下官。”那官员对着赵芸萱笑道:“久闻金陵王天下无双,如今一见,果然人如其名,银盔银甲,背负银枪,天真无邪,颇有贵祖常胜将军之风范。”
赵芸萱嘟起了小嘴:“这些我不管,你说好的,我来参加你这个大会,你会发给我第一届抗倭大会纪念包,现在把包子给我!”
胡忠宪微微一笑,认真地道:“纪念包这种东西,都是会议开完了才发,开会前就发是不合规矩的,不信你问嘉善王爷,我说得对不对?”
伊云汗了一把,知道表妹肯定要被坑惨了,不过纪念品在开完会之后发倒也是个常识,他只好叹道:“没错,纪念品确实是开完会才发的。”
赵芸萱嘟起了嘴:“好吧,那我就先听听你开个啥会。”
胡忠宪又对着伊云拱了拱手道:“嘉善王爷,听闻您在四川江津一战,力挫叛军夜袭之计,歼灭叛军上百人。成都一战,又挫叛军炸毁都江堰之计,歼灭叛军两千人。落凤坡一战,全歼三江阁四川分舵两千多人。嘉善一战,歼灭金山倭寇数百名。舟山一战,又捕获倭寇铁甲船一艘,歼灭倭寇三百多人。现在又将小小嘉善县经营得完美无缺,快要赶上嘉兴府一般的繁华,真是少年英雄啊!”
“咦?”伊云心中暗奇,这家伙还有点门道,居然把我的事打听得这么清楚,看来他确实是个能人,堂中这些别的废渣官员们,看到我的第一眼都不知道我是谁,对我的事迹也两眼一抹黑,这胡忠宪却如数家珍,就凭这一点,就知道他做了不少功课。
通常来说,肯做功课的孩子成绩好!能力强!这胡忠宪不可小看。
胡忠宪这一开口,倒是吓了刚才那些嘲笑伊云的人一跳,听了伊云的赫赫战迹,好几个嘲笑伊云是纨绔的人脸色顿时红了起来,因为他们自己的战绩还不如这个“纨绔”厉害呢。
胡忠宪看到了众人脸上的尴尬,生怕他们因此而生出不满之心,立即扯开话题,笑道:“来,我给两位王爷介绍一下堂中的几位抗倭要员。”
他伸手指着一名武将笑道:“这位是苏松兵备副使,任环,任大人。”
那武将站起来行礼,由于他带着头盔,又很低调,伊云也没记住长得啥样,随便点了下头。
胡忠宪又指着一名武将道:“这位是建宁行都司,付应嘉,付大人。”
男人,没看头,伊云随便拱了拱手。
胡忠宪又指着一个中年女人道:“这位是壮族女官参将总兵,瓦氏夫人,人称石柱将军。”
吓?女人,我有兴趣。伊云转过头去一看,结果这女人是个中年大妈,穿得又很古怪,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中年妇女,不符合伊云的审美观,他只随便点了个头。
伊云不喜欢这种应酬点头的局面,见胡忠宪还要介绍,他挥了挥手道:“行啦,一个一个介绍,头都要肿了,咱随便认识两个人就行了,快开始说正事儿吧。”
胡忠宪微微一笑,后面的介绍就势打住,他抬眼在大厅里扫了一圈,见满堂文武,人才济济,差不多江南的官员们都已经在场了,于是笑道:“好,既然人都齐了,咱们就开始说正事吧。这次,皇上任命我为江南七省抗倭前线指挥总长,就是希望我能将七省的兵力全部集结起来,彻底地将倭寇扫荡出去。”
“要打败倭寇,必须得知已知彼,方能定计!咱们今天这个会,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已!”
胡忠宪大声道:“知已,则要搞清楚咱们江南究竟有多少可用之兵。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这抗倭大计根本没法入手。”
一听这话,堂里的官员们顿时满脸尴尬之色,大萌国的军队,吃空饷的问题十分严重,一个百户所原本一百兵,实际往往只有三四十兵,当初伊云刚到嘉善时,就领教过了,现在满堂官员听了这话,都觉难以回答。
胡忠宪的手一指,对着一个文官道:“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就由你开始吧,你来说说,南京绿洲现在有多少兵员可用?”
230、赵芸宣的作用【3/3】
230、赵芸宣的作用【3/3】
张时彻也是伊云的老熟人了,当初在南京城下与倭寇的蝴蝶阵交手时,伊云就见过他一次,当时对他的感觉就是彻底废物,啥也不会。圣堂。
这张时彻被胡忠宪伸手一指,顿时脑袋一缩,过了半天,才有点缩缩地道:“南京驻军一共有十二万人,咳咳,没错,是十二万!”
十二万?伊云一听,顿时大汗:扯吧,老子上次路过南京,见到南京被五十三个倭寇欺负得像狗一样,哪里有十二万人出去迎战了?真若有十二万,一人吐口口水,也能把五十三个倭寇给淹死。
胡忠宪显然没那么容易骗,他认真地对着张时彻道:“张大人,我问的不是你向朝廷申报军饷时的兵数,而是实际上的兵员数,你可要想清楚了再答我。”
张时彻抹了抹冷汗。
胡忠宪又道:“记住,吃空饷的别拿出来说,不然……你给我报十二万,我就让你带着你的十二万人去迎击倭寇十二万大军,到时候你打不打得赢倭寇,会不会死掉,我可不管了。”
张时彻大汗,急道:“下官……下官照实说!南京城对外号称驻军十二万,实际有兵员八千八百四十二人。”
伊云:“……”
尼玛,八千多人就号称十二万?疯了!真***疯了!
胡忠宪冷哼一声道:“来人啊,拿笔记下,南京绿洲实际驻军八千八百四十二人,不准多记一人。”
“是!”一个文士凑上前来,在胡忠宪的背后认真地记录。
“苏州知府,你那里能调出多少人来?”胡忠宪又转向了下一个官员。
那知府也浑身一个哆嗦,有了张时彻在前面做榜样,他不敢胡报乱报,小心翼翼地伸出三根手指道:“三千……四百六十三人……”
胡忠宪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笑道:“我记得你去年讨要军饷时,向朝廷报的是一万五千兵。圣堂。”
那知府大汗,急道:“下官……下官回去,立即退还多余的军饷。”
“杭州!”胡忠宪吼了一声,随即笑道:“对了,杭州知府就是我自己,由我兼任着的。我自己报个数好了。杭州驻军对朝廷宣称为五千二百八十五名,实际驻军……五千二百八十五名!”
哟!伊云小小地欣赏了他一眼,这个官员挺不错的,和大萌国那些乱七八糟,恶搞乱搞的官员比起来强得多嘛。
随后堂上的官员们都开始依次报告自己所辖的绿洲有多少兵力。像绍兴、宁波这些大地方,一般都能报出两三千以上的兵力,嘉兴这种中等绿洲,能报出一千至两千兵力,小一些的县城,则是两三百名不等。
有些非常小的县城,例如和嘉善县差不多的小绿洲,往往只驻有一到两个百户所,排除吃空饷不存在的士兵之后,只有几十名士兵,报得有气无力。
问了一圈之后,胡忠宪终于问到了伊云:“请问,嘉善绿洲有多少驻军呢?”
伊云哈哈一笑道:“咱嘉善绿洲向朝廷报备的兵员是……零名!没有驻军,只有镇城神管队,哇哈哈哈哈。”
此话一出,满堂文武官员一起大汗。
“不是吧,嘉善没有驻军?那以前是怎么对抗倭寇的袭扰的?”
“扯蛋的吧?”
“听说嘉善都是找嘉兴帮忙,不然早就被倭寇给干了。《》。”
胡忠宪听了伊云的话却笑了起来,高声道:“嗯,我从朝廷那里看过江南兵备总览,嘉善县向朝廷报备的兵员,确实是零名,没有拿朝廷一个铜板的军饷……”他说到这里,故意顿了一顿,又道:“我想再问王爷一个问题,不拿朝廷的军饷,却领嘉善王府军饷的王府亲兵,有多少呢?”
伊云扁了扁嘴,尼玛,老子想低调都不成,这家伙非要问,他只好摊了摊手:“两千五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