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回忆父亲聂荣臻 >

第32部分

回忆父亲聂荣臻-第32部分

小说: 回忆父亲聂荣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罄矗钌欣ジ敝飨迹泄夭棵挪攀樟私ァ!�
  周均伦回答说:“您放心,全收进去了。” 
  父亲说:“那好。” 
  两位秘书离开了。父亲又对母亲、我和丁衡高说:“你们也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班呢,我这里没事了。” 
  我们答应着,离开了他的卧室。 
  这是父亲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半个多小时后,他没有哼一声,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任何痛苦,不知不觉间,就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去了。他那颗顽强的跳动了93年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他床头的钟表,永远定格在22时43分——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     
  山高水长 不尽的思念   
  魂归大漠戈壁(1)   
  父亲身体的余温尚在之时,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姚依林、宋平、万里、杨尚昆、薄一波、丁关根、温家宝、刘华清、迟浩田、杨白冰、赵南起等党、国家和军队主要领导人都连夜来到他的床头,与他做最后的握别。邓小平、陈云、李先念、邓颖超、王震同志,有的身体欠佳,有的身在外地,都派夫人或秘书前来告别。 
  彭真叔叔当时患了中风,身体很差,他住在玉泉山,那晚他都睡了,得到消息,执意要来告别,嘱咐我们一定等他。 
  深夜一点多时,彭真叔叔赶来了,在我的搀扶下,他颤巍巍上前,久久地握住父亲的手,老泪纵横。临离开前,他吃力地对母亲、我和丁衡高说:“聂荣臻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他不久前告诉我,他死而无恨,死而无憾!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虽死犹生。” 
  最后,彭真叔叔艰难而又坚决地挥了挥右手,似乎拼尽了全力,说:“聂荣臻同志永垂不朽!” 
  尽管90多岁的老人去世并不使人感到太突然,但父亲谢世的消息公布后,还是令无数的人悲伤哀痛。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他,怀念他,追忆他,为共和国最后一位帅星的陨落而流下热泪。 
  反应最激烈的是杨成武,他不仅痛哭,还不断地责问我,为什么在老人家病危时不通知他,平时也不让他来看一下。我只好请医生出来解释,是医疗组决定的,为了病人的治疗,不得不这么做。反正杨成武非常不满意,因为他与我父亲是60年之交,感情深啊! 
  很多人对我说:聂帅虽然只有你一个亲生的女儿,然而他却有千万个崇敬他的儿女。那几天里,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家里吊唁,遗体告别那天,八宝山人流如潮。雪片似的唁电从四面八方、世界各地飞来。美穗子本来要来京吊唁,因为她丈夫突发脑血栓没人照顾,她实在走不开,改用唁电表达她对父亲的无限哀思。 
  老一辈的科学家对父亲充满深厚的感情,他的去世令很多大科学家双泪长流。钱三强,这位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首席科学家,一连几天都是伤痛不已。5月29日,首都科技界要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缅怀父亲的座谈会,钱三强为了写发言稿,头一天夜里两点,他还没有休息,父亲的离世,一定是勾起了他对往事连绵不尽的回忆。当年,钱三强一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思想苦闷,他向父亲反映,“希望离开二机部回科学院工作”。父亲听后耐心地对他说:“要服从大局,等到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再谈工作问题。”与此同时,父亲亲自向有关方面交待,要发挥钱三强的作用。 
  那天发言时,钱三强回首往事,心情激动,讲着讲着便哽咽了。会场上所有的人,都受到感染,老科学家们眼里都含着泪花。钱三强是个容易动感情的人,开完座谈会的当天晚上,就因为心肌梗塞三度发作,住进北京医院抢救。此后不到一个月,这位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的大科学家因心力衰竭逝世。我得知此事后,心潮难平,深深地为之惋惜,深深地为之感动。 
  父亲逝世,在爱国华人科学家中也引起很大震动。父亲逝世时,恰在北京访问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闻讯专程到家中吊唁,写下了“千古英雄,万代宗师”的挽联,以寄托他的诚挚哀思。 
  座谈会上,当年那些跟着父亲打天下的老兵,很多人哭红了眼睛。杨成武的夫人赵志珍说:“成武他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哭了好几次。他们是在几十年的生死战斗中建立的深厚感情啊!” 
  邓小平叔叔的女儿毛毛在她那篇《聂荣臻伯伯永远活在我们心间》的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写道—— 
  聂伯伯虽然身患重病,但始终为党为国,操劳思虑不已。父亲退休后,已不大外出,但时不时地还是去聂伯伯家走动一下,探望一下,凡有要事都去通报一下。 
  每当他们坐在一起,父亲总是亲热地高喊“老兄”;每当他们坐在一起,话长话短,总是离不开党、国家、人民和军队;每当他们坐在一起,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好像一下子都会浓缩变醇;每当他们坐在一起,那些历史巨变和艰苦岁月,都好像顿失其色,而化为可以弹指一挥的刹那瞬间。 
  …… 
  聂伯伯身患疾病已非一朝一夕,他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战胜疾病,完全是靠了他那惊人的毅力,完全是靠了他那革命者所特有的坚强意志。他那早年即远涉重洋寻求真理的壮志,他那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英姿,他那不惧艰难夺取科技制高点的勇气,他那抗拒疾患乐观坚毅的革命斗志,他那近一个世纪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生涯,哪一样不令人钦佩折服,哪一样不足以令后世后人永远感念学习!   
  魂归大漠戈壁(2)   
  在二十世纪的史册里,你能找出多少人,具有这样的风采和光辉!只有在中国,只有在中国这片广袤丰润的沃土之上,才能孕育出聂伯伯和他的战友们这样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篇章;而由他们这一代人所共同谱写的,则是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革命史诗。 
  父亲和聂伯伯,72年的革命战友,72年的亲如兄弟的浓厚友情,此种豪情,此种风采,任你抚古述今,知晓中外,又能找到几人可以与之相比! 
  聂伯伯这样突然地去了,他的老战友们悲失良友,他的后辈们也痛失尊长! 
  站在聂伯伯那身着元帅服、威武庄严的遗像前,我们深深地鞠躬,以表哀悼之意。 
  泪水,冲不掉心中的悲伤;时光,磨不去心底铭记的丰碑。 
  聂伯伯,你永远活在我们心间! 
  父亲的遗体火化后,部分骨灰撒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棵苍翠的桧柏树下。父亲平生喜爱松柏,喜其不畏严寒,不惧风雨,傲然屹立的英雄般的气质。柏树旁立着一块汉白玉的标石,上面镌刻着他80岁自题的两句话:“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 
  1995年2月23日,母亲张瑞华也离开了我们。母亲的骨灰也安葬在这棵桧柏下。两位老人永远在一起,让骨灰回归大地,滋养青松翠柏,是爸爸妈妈最后的心愿和奉献。 
  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父亲的部分骨灰安放到西北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就是东风基地。对这个基地的创建,父亲付出了大量心血,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盛年时,曾数次来这里指挥导弹发射。“文革”时期,父亲由衷感叹:“这里真安静!”认为这是个休息的好地方。他喜欢这个地方。他的后半生,一直关注着这里,我记得基地的同志来北京,有时给他带来自己生产的茄子、土豆等蔬菜让他看,他非常高兴,说,戈壁滩上能够生产蔬菜了,戈壁滩变成了绿洲,就能够留住人了。他坐上轮椅以后,每当听说基地有什么事情,比如遭到了自然灾害等,他都马上吩咐秘书打电话询问,确认没大碍之后,他才放心。我们从点滴小事上,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父亲对东风基地的感情。所以,在和母亲商量过后,决定把父亲的部分骨灰安放到基地的烈士陵园。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中国人在这里实现了飞天梦,它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沉寂与辉煌,它是一片值得中国人永远自豪和骄傲的科技圣地。 
  5月28日中午,在一曲悲壮的哀乐声中,一架担负特殊使命的专机徐徐降落在茫茫戈壁深处某空军基地。年迈的母亲不能前来,她含着热泪到西郊机场为我们送行。 
  舱门打开,我和丈夫丁衡高,女儿聂菲,以及有关领导及科技人员代表,伴随哀乐,护送父亲的骨灰走下飞机。等进入基地场区,天空突然飘起淅淅沥沥的雨点,这让人们感到惊奇。这里原本干旱少雨,平时难得下雨,难道是上天也受到感动,在流泪吗? 
  机场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近两个小时的火车路程。当缀着黑纱的灵车从机场缓缓驶向火车站时,肃立在公路两旁的空军基地的官兵,行庄严的注目礼。火车静候在铁路转运站上,这辆不知牵引过多少次火箭、卫星,载乘过多少执行发射任务的科技人员的火车,在父亲的骨灰到来之际,鸣笛志哀,悠长的汽笛声在大漠上空久久回荡…… 
  在场区,雨丝绵绵,茫茫戈壁大漠弥漫着一片无尽的忧伤和悲痛。到达基地后,应广大官兵的要求,在基地礼堂举行吊唁活动。额济纳旗蒙族百姓按照民族风俗习惯,向父亲献上全羊、哈达和白酒,以表达最崇敬的追悼和哀思。 
  29日早晨,在晨曦中,我们把父亲的骨灰盒安放进发射基地的烈士陵园。距离他的墓碑不远处,耸立着他的亲笔手迹:“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父亲墓碑的周围,整齐地排列着604座坟茔,他们中有将军,有士兵,有科学家,也有普通的工作人员,墓碑上有的连姓名都没有。这里安葬着发射中心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就是在大渡河边指挥十七勇士渡河的那个孙继先,父亲的老部下。这里还安葬着发射中心的第二任司令员李福泽、第三任司令员张贻祥…… 
  这个时候,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喜欢这里。是的,他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我国的科技事业中,他爱科学,爱科学家,他深知,知识分子对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没有他们,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而在戈壁深处的这个地方,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官兵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此,牺牲在此,他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和未来,他爱他们,他惦记他们,他希望与他们长相伴,长相随……   
  魂归大漠戈壁(3)   
  安葬了父亲,我们恋恋不舍地走了。 
  在父亲百年诞辰前夕,我们又来到这里,我有太多的话想对父亲说,于是,我站在父亲的墓碑前,轻轻地说—— 
  亲爱的爸爸: 
  我们又来看您了——在您百年诞辰的前夕,在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刚刚从这里发射成功之后。 
  您长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已经有7个年头了。说她神奇,是因为几十年来,在您和您的战友们以及众多的后来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之下,这里从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变成了现代化的航天港;说她神奇,是因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从这里起飞,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升空,中国的每一艘飞船又从这里翱翔九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