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宠-第4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就是她的女儿,早先因为和亲一事,已被陛下迁怒打回太庙静修两年。两年后回宫,整个人都瘦的脱形了,好不容易调养了一年。身子养回来了,偏又遇上十一公主暴毙。南诏又想娶一位公主回去,且秦承嗣还主张将“十一公主”出嫁。
卫淑妃恨不能杀了秦承嗣解恨,可秦承嗣是一国亲王,她得罪不起。
然而,心里窝着熊熊烈火,不出就会将她烧死,这才拿侯府八姑娘的教养说事,想教训池玲珑以报复秦承嗣。
谁知这小贱。人以前那份儿憨傻的劲儿全都是装出来的,实际上,根本就是个奸诈又狡猾善辩的妇人,三言两语竟贬低的她一无是处。
卫淑妃气的仰到,手指颤抖的指着池玲珑,一直“你,你……”不停。
不料池玲珑竟丝毫不将她的怒意看在眼里,也不买她的账,反倒更加咄咄逼人的追问她,“八妹妹养在侯府,见识浅薄,比不得淑妃娘娘识大体,知轻重。若果真出言不逊,惹得娘娘震怒,但请娘娘大发慈悲,看在秦王府和忠勇侯府的面子上,能将此事搁后处理。现在选秀为重,等事必,娘娘再追究不迟。”
一番说唱念作,既讽刺淑妃娘娘“识大体,知轻重”,和小姑娘斤斤计较当真好教养,又将八姑娘身后的靠山摆在台面上,软硬兼施,让淑妃无处着手,重新给自己找回脸面。
卫淑妃气急,舌头都打结了,竟被噎的说不出话来。
池玲珑见卫淑妃脸红耳赤,羞愤至极,心中嗤笑,面上却做出大方不追究的样子来,见好就收,福身与太后道:“娘娘,时辰不早了,您看选秀是否继续?”
“继续,继、继续……”太后磕磕绊绊的说着话,一边还忍不住用狐疑的眼神看了池玲珑一眼又一眼。
太后觉得卫淑妃今天简直是吃错药了,什么该说的不该说的话都说,简直丢尽了皇家脸面。
而池玲珑,……这小姑娘不是一直寡言少语,内向又没有主见的么?怎的说话刺起人来,言辞竟也犀利如刀?
太后又暗暗琢磨起池玲珑的为人来,而这时,殿中的五个秀女因为“四妃”和太后都无暇顾及她们,全都被“淘汰出局”,其中自然包括原本一定会雀屏中选的侯府八姑娘。
八姑娘经过刚才淑妃找茬那回事儿,可能也知道自己是进不了宫了,可当真被打发出去,她也面如死灰。
进宫是她唯一可以逃脱林氏掌控的机会,而如今,什么都没有了……
又一组秀女“面试”完毕,其中一个民间女子被留了牌子,太后当场封了“美人”;另一位二品大员家的嫡女,封了“宁嫔”。
下一组人选上场,池玲珑有一眼没一眼的看着,视线却倏地和她斜对面坐着的顾明月对上。
顾明月一直扭头嘟嘴向她示意看秀女,池玲珑心有所悟,便果真打量起五个秀女来。
她打量的很仔细,而当听到太后问询,其中一个秀女和淑妃同姓,乃是出自卫国公府后,池玲珑心跳停了一拍,想起顾明月给她说的事情。
——卫国公府有意将二房嫡出姑娘送到秦王府。
呵……
池玲珑微抿唇,垂下首,掩盖住眸中浓浓的讽刺之色。
接下来的事情演变,当真不出“流言”所料。
就见卫淑妃不知是刚才被她下了面子,恼的很了,还是想借此出口气,就主动问太后道:“我这娘家侄女,心慕秦王盖世之才,太后既无意让她入宫,不如赐进秦王府如何?”
太后心有所动,打量眼前这身段凹凸有致,面容略美艳,眉眼中却全是纯然的欢喜与羞怯的少女,心中赞同的直拍手,却还顾忌着池玲珑的颜面,不忘问她,“玲珑丫头以为如何?”
池玲珑巧笑嫣然,“太后觉得好,那自然是好的。”
太后忍不住笑出声,夸了她两句“识大体”,转而也询问那卫国公府的嫡女,愿不愿入秦王府。
那少女娇不胜羞,支支吾吾不表态,良久才说了一句“愿意的”。
说完这句话时,不忘偷偷朝池玲珑那方抛去一个,挑衅、不屑、讽刺的媚眼儿,惹来池玲珑心中冷笑,又有些哭笑不得。
而就在池玲珑心中怒骂秦承嗣招蜂引蝶的同时,便惊见几秒前还张扬恣意,娇媚的跟朵正在妖娆绽放的玫瑰花一样的少女,此刻七孔竟唰一下流出妖冶的鲜血来。
在满殿贵妇和太后娘娘惊惧惶恐的注视中,一切就像是慢动作一样,那卫国公府少女身体后仰,手臂向两侧舒展开,“砰”一声倒在地上,动静之大,震得整座储秀宫都震荡起来。
“来,来人!”良久之后,率先反应过来的岚贵妃才猛的站起身开始唤人。
与此同时,储秀宫中也传来胆小贵妇们惊惧尖叫的声音,声声刺耳,好似要将屋顶掀起来。
宫娥们迅速破门而入,便有一个胆子大的,凑近了地上满面血渍,死不瞑目的少女,试探了下她的呼吸,好久才战战兢兢站起身,“回,回禀太后娘娘,人,已、已死。”
太后娘娘白眼一翻,昏厥过去,惹得殿内宫娥贵妇又是一番尖叫呼号。
池玲珑自然也被这突然上演的一幕震慑住了,可当她的视线转移,忽然和某个忽然抬起头,对她洒然一笑,嘴角讽刺性的上扬,眸光灼灼烧着火光的美艳女子对上时,池玲珑脑中轰鸣一响。
表,表姐,是……表姐出的手!L
ps:被“克”死的第六个,阿门……
☆、381 事后
弘远二十七年的四月二十日,哪怕之后几十年,这个日子仍旧被京城民众深深印刻在记忆里,且回忆永远也没有褪色。
死人了!
在终选当日,众位宫妃和贵妇们的亲眼瞩目中,出身卫国公府的贵女竟诡异莫名的七窍流血而亡。
更诡异且让满京城民众觉得胆寒和毛骨悚然的是,那贵女竟是在同意太后的“恩赐”,愿意进秦王府为侧妃时,话落音而人忽暴毙的。
秦王克妻的消息自从安然的娶了秦王妃,并有了子嗣后,这谣言便不攻自破、无疾而终了。
且又因为这三年来,秦王府一直风平浪静,不管是秦王妃还是小世子,都身体康健、无病无灾,京都民众理所当然的以为,早先秦王的克妻之症,应该是“不药而愈”了,或者说是,被秦王妃感化消失掉了。
可是,说好的秦王现在乃大魏贵女心目中数一数二的良人呢?
怎么良人的优势还没有显露出来,他克人的功力却愈发深厚了?!!
早先那几任“未婚妻”,多少还能在有关他们结亲的消息传出去后,抗上一天、半天时间再暴毙,怎么这一个贵女,竟是话落音人就突然惨死当场?
发生在储秀宫中的事情,哪怕几位宫妃回过神后,都立即下了“噤声”的命令,可这消息到底还是以燎原之势,从宫里迅速传播到京城,且只是短短一个时辰的功夫,便传的京城街头巷尾无人不知。
便有那些既惊惧又好奇的妇人,忍不住提着心思八卦道:“这都第六个了。要我说……国公府的姑娘,不会是被人毒害的吧?”
“哪能那么凑巧?没听宫里的公公们说么。那姑娘张嘴说完愿意进秦王府,就突然七窍流血倒地不起了。哎呦我的天爷哦,这不是被秦王克着了是什么?”
“可别乱说,秦王不是早不克妻了?现在秦王妃也还好好的,哪里就又要克人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不是秦王克的,那你说还能是什么?哎呦喂,让我说哦。也是那姑娘倒霉。京里的贵公子多的是,她怎的就非得看上秦王了?秦王府是好,可谁让她没有秦王妃的福气。不能震慑住秦王身上的煞气呢?这不,起了不该起的心思,立马就遭现世报了!”
“唉,那要非得说是秦王克死了她。这也太巧了吧?话说完人就没了,怎么我听着心里都毛毛的。总感觉像是在闹鬼呢?”
“可不是,我听着心里也直打颤,觉得这事鬼的很,怕是今晚都要睡不着觉了……”
整个京都无论大街小巷。书肆茶馆,还是酒楼及烟花之所,再或者是一直精心关注着宫里选秀一事的京都各勋贵府邸。不管众人之前在做什么,现在却都魂不守舍又打了鸡血一样。聚了三、五个人,便慷慨激昂的议论起秦王克死了第六个女人的事情。
更有那些原本就心里打着主意,要将自家姑娘送进秦王府地勋贵世家,现在内宅整个乱成了一团浆糊。
已经将自家女儿送进宫,找好门路准备让太后赐进秦王府的,那些秀女的母亲,闻听这个恶讯,更是仰天哭嚎一声“我可怜的儿啊”,之后,便白眼一翻,受了大刺激一样,昏厥过去。
这样的境况在京都无数府邸上演着,一时间,昏厥者无数,家家都拿了府里名刺去往太医院请太医来看病,太医院瞬间就成了除了储秀宫外,整个京城最热闹的地方。
京都现在完全闹腾起来,就像是在平静无波的湖面上投了一粒小石子一样,立马引来了轩然大波。
而就在京都民众议论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都开始从“国公府贵女被秦王克死”,转而说到“等着看好戏吧,肯定不止死那么一个,不是说早前有许多小姑娘都想进秦王府,呵,我看啊,最起码还要再死两个”后,各勋贵府邸的老夫人和当家夫人也都在好不容易苏醒后,再次昏厥。
京城流言四窜,而此时,宫门口更是不平静。
众位贵妇虽然都不太可能是杀人凶手,也没有杀人的动机和时间,但是,谁让她们当场目睹了卫国公府贵女的惨死?
因而,哪怕这些贵妇人们人人都有一个好娘家,一个可靠的夫家,平时再京城都是金字塔顶端的人物,在事情闹大引来弘远帝下令彻查后,她们也不得不被当做是“目击证人”和“被怀疑对象”,被御林军暂时监禁在储秀宫内。
也因此,众人也只得等太医、仵作,以及整个大魏国最有名的破案大人过来取证后,才被放出了宫。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未时末,将近下午三点钟,众位贵妇一早进宫,中间连午膳都没有用,还都亲眼目睹了这么一场提心吊胆的“行凶”事件,饥寒交迫、惊恐交加,等出宫时,人人的腿都是软的,浑身无力的只能依靠身边丫鬟的全力搀扶,才可抬起来脚来。
好不容易到了宫门口,平时里谈笑风声,谁比谁更会说话寒暄的贵妇人,也都顾不上打招呼了,却都忙不迭上了自家马车,让车夫赶紧赶车回府。
池玲珑在六月和七月的帮衬下上了马车,一坐在马车的榻上,便整个人歪倒下去。
她有些受惊了,虽说饿过了头,现在一点不觉得饿,但是,早先那份亲眼目睹卫国公府贵女惨死的惊骇,以及在储秀宫惊见表姐的担惊受怕,都压迫着她,使得她到现在身体都颤抖不止,还怏怏的没有精神。
也因此,当七月从车壁的匣子里取出温热的点心和羊乳,让她先垫垫时,池玲珑费力的摇头拒绝,趴在榻上不愿意动弹一下。
马车一路平稳的进了秦王府,池玲珑此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
等她从噩梦中惊醒,时间已经到半夜,身侧男人感觉到她的异常,立即从睡梦中醒来,拍了拍她的背,嘶哑着声音问她,“醒了?”
池玲珑“嗯”了一声,往那人炽热的怀抱中钻了钻,“现在几更了?”
“刚过三更。”秦承嗣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