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皇妃-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下将士抬头仰望,在怔愣和疑惑的目光中更透出了心底的惊艳。
漫夭孤身一人,婷然玉立在城墙的边缘,目光往城下一扫,仿若睥睨世间的姿态,淡漠而清冷。
十四万大军,黑压压的一片,阵势恢弘无比。她皱了皱眉头,竟不见启云帝的影子。微微抬眸四顾,瞥见百丈开外有一天然石台,浑然大气,宽阔结实。上面不知何时停了一座孤辇,红木架,镶金顶,一帘黄幔斜斜撩起,搭在左侧架子上。轿辇周围无人,里面光线晦暗,相隔距离又远,她看不出轿中究竟有人没人?
“荣韬奉皇上之命,迎接公主回国省亲,还请公主打开城门。”敌军为首的是一名年轻的将军,对她说话时拱一拱手,却并未下马。他见城墙上虽只有漫夭一人,但也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像左将军一样,中了她的计。
漫夭冷眼望城下十数万兵马,面色镇定一如平常。她微微勾唇,望着远处的轿辇,淡淡嘲弄,扬声笑道:“如此大的阵仗,原来是为接我!皇兄这般厚爱,叫容乐心中好生惭愧。本应随你们回去,怎奈容乐有孕在身,不宜长途跋涉,还请将军代为回禀,请皇兄谅解。”
荣韬面色有些难看,回道:“此话还是公主当面向皇上禀报的好。倘若公主不愿走城门,那……臣只好让他们上城墙接您下来。”说罢就要扬手发动进攻。
漫夭笑道:“荣将军急什么?”
荣韬道:“臣有皇命在身,迎接公主回朝,势在必行,还望公主见谅!”
“哦?”她凝眸一笑,笑容璨如朝霞,口中吐出的字句,却是低沉而冰冷,“那不知……皇兄要你迎接的,是活人呢?还是死人?”
荣韬一怔,眼光微转,眉头皱了起来。想了想,才回道:“皇上……未曾交代。不过,以公主之尊,除非万不得已,否则,臣绝不想伤到公主玉体。”他说话时,多半看着自己的手或者地面,偶尔抬头,也是避过那张绝美到令人窒息的容颜,尤其是那双眼,明澈清透,慧光深藏,一旦对上,他便觉得仿佛自己的灵魂都能被那双眼睛一眼看穿。
漫夭偏偏就盯着他的眼睛看,一眨都不眨,语带无奈道:“既如此,那好吧。我可以跟你们走,但我有一个请求。”
“公主请讲。”
漫夭道“我跟你们走,你们不准再攻城。”
“这……”荣韬稍稍犹豫,皇上没有说,如果公主同意,他应该怎么做,是继续攻城呢?还是撤军回营?他微微思量后,说了一句:“公主先下来再说。”
面对他这明显敷衍的回答,漫夭也不恼,面上依旧带着微笑。
荣韬不知不觉抬起了头,对着他淡淡的柔和的笑容,不似传言中的冷漠难以接近。他微微一愣,虎目之中燃起一丝怀疑,这样一个看起来像是仙子般的女子,手无寸铁,柔弱纤细,她真的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易的灭掉他们的十万大军吗?她这样的女子,怎么看也不像是双手沾满血腥的人啊!
漫夭在他的注视下,逐渐敛了笑,黛眉染上轻愁,唇角含着哀伤,她叹息一声,“也罢。只是……容乐怎么说也是南朝的皇妃,总不能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这样擅自离开。”
荣韬想想,觉得也没什么不对,便问道:“公主是想给南帝留下书信?”
“信就不必了。”她转身遥望北方,目中含着数不尽的思念,神情凄楚哀伤,让人看着便心生不忍。她幽幽说道:“自从他登基为帝,国事繁忙,我嫁与他这一年多,还不曾为他弹奏一曲。今日,就以一曲遥寄相思,希望他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够感受到我的心情。”
以情动之,从来无人可以拒绝。即便是铁血汉子,也会有心软的一刻。荣韬眸光几转,思虑过后,驾马退后几步,点头道:“好吧。那就请公主就在此处弹奏,让我等也一饱耳福。”
“多谢荣将军成全。”她转头对城墙下叫道:“来人,取琴来.”
……同一时间,北朝,京城。
皇宫戒备森严,五万禁卫军固守城门,准备随时应战。
南军打下北朝最后一个关口——御门关,大军兵临京城城下,而与此同时,北朝从东、西边境撤回的二十万大军趁机从身后截住了御门关,将南军堵在中间。
论兵力,南军更胜一筹,论地理优势,对北朝更为有利。
南北朝,似乎到了最后一搏。
而此时的御门关内,一名副将神色焦急道:“将军,南军已经兵临城下了,我们快快去救驾吧。”
被称为将军的男子面色严肃,慎重的点了点头:“传令,全军立刻整军出发。”
“是。”那名副将领命,刚要下去传令,这时,一名守卫快步来禀报:“将军,刚刚在城外截住一个南朝信使,搜出了这个。”
那人双手递上一封加盖南朝国玺印章的信件,将军接过来,简单浏览一遍,面色大喜,哈哈笑道:“好,好!真是天助我也!有了这封信,京城之危可解。我们不用出兵,就在这里等着他们回头。你,马上将这封信给南帝送去,曾副将,命人多准备弓箭和石头,我们要死守城门。”
曾副将奇怪问道:“信上说了些什么?值得将军如此高兴?”
将军随口说了几句,直接递给他信,“你自己看吧。”
副将一看,亦是大喜,笑道:“哈哈,果然是好消息!快给南帝送去,哼,宗政无忧不是厉害吗?这回我看他怎么办?”
守卫接过信,出门骑上马,直奔京城而去。
京城,烽烟战火,气势紧张无比。
宗政无筹一身金盔战甲,背手立于城墙之上,他的身前是密密麻麻的弓箭手,左右持刀侍卫将他护在中央。他面色镇定从容,垂眸望着城墙下亦是金盔战甲一身气势的男子。
宗政无忧傲然坐于马背,左右是九皇子和无相子,身后是以修罗七煞为首的七千玄衣铁骑,再往后是二十多万士气高昂的南朝军队。
他神色冷酷,凤眸邪妄阴鹜,冷冷望着城墙上的男人,双手不自觉握紧。他与这对母子之间的账,是时候清理了!
“傅筹,开门投降,朕保你全尸。”宗政无忧轻蔑冷笑。
宗政无筹嗤道:“朕不是你宗政无忧!朕永远不会向敌人称降。你尽管放马过来,我们之间的恩怨,就在今日做个了结。”
他们之间的恩怨结得太深,深到必须要用鲜血和死亡才能够终结。
“好。是该了结了!”宗政无忧眸光闪现着嗜血的颜色,长臂一挥,薄唇冷冷吐出两个字:“攻——城——!”
帝王一声令下,蓄势待发的大军应声直冲往前,飞一般的速度,而这时,突然有人喊道:“等一等,等一等!”
从御门关来的守卫高举手中信件,急忙叫停。后方的南军反身上前,长枪驾到他脖子上。“你是何人?”
“别管我是谁,请将这封信呈给南帝。这信上的内容关系到南朝江山和你们皇妃的生死。”
南朝士兵将信将疑接过信件,一看上面的玺印,连忙收下信件,“驾”的一声,骑马绕到帝王马前。下马,跪道:“启禀皇上,有人送来一封信。”
宗政无忧淡淡扫了一眼,九皇子接过来瞧了瞧,惊道:“七哥,是八百里加急战报!”
宗政无忧皱眉,“念。”
“哦。”九皇子拆开信件,念道:“启云国大举进犯,十三日连破八城,势如破竹,三十万大军直逼乌城,乌城告急。朝中无兵增援,皇妃不顾臣等阻拦,毅然前往,萧姑娘随行……啊!七哥,七嫂和萧可那丫头去了乌城!乌城才五万守军!”
宗政无忧眸光惊变,也不再等他念下去,便一把夺过信件,一眼快速扫完,眉头紧紧皱起,骂了声:“胡闹!”那女人是疯了吗?
她五指将那份战报攒紧,既惊且怒。
九皇子着急道:“怎么办啊?七哥,我们快回去救她们吧。”
无相子异常冷静道:“万万不可!我们牺牲了无数将士,打到京城不易,眼看大事将成,怎能就此退兵?前功尽弃!”作为一个将帅,他理应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
九皇子辩道:“等我们击退了启云大军,再打过来就是了。”
无相子拧眉道:“王爷说得简单!等那时,我们的将士疲于奔波,而北朝皇帝与他们二十万大军汇合,以逸待劳,我们再战,又是两败俱伤。倘若启云帝再兴兵来犯,我们如何抵挡?如此下去,收复北朝遥遥无期。”
九皇子道:“那也不能就这么不管了啊!难道乌城和江都都拱手送人吗?还有七嫂怎么办?你别忘了,七嫂肚子里怀着的可是我们南朝未来的太子!你要置她于不顾?”
无相子道:“只要占据京城,定稳根基,以后再夺回江都不迟。至于娘娘的安危,我想这一点,应该不用担心,毕竟娘娘是启云帝的妹妹,骨肉至亲,纵然启云帝为人再阴险狡诈,也不至于明着要了娘娘的性命,只要娘还活着,就有机会就回来。”
九皇子道:“你说的轻松,别人不知道,你又不是不知道,上回宣德殿的事,都是启云帝搞得鬼。如果他真当七嫂是他妹妹,怎么会那样害她?”
无相子皱眉,还待再说话,却听到宗政无忧沉喝一声:“够了!”
两人立刻闭嘴。宗政无忧薄唇紧抿,望着近在咫尺的仇人,唾手可得的江山,他紧握了手中的信件,笼着眉头,咬牙道:“撤!”
九皇子一听,立即高声传令撤退。
无相子则摇头叹息:“从京城但乌城也得半个多月,到时候,别说乌城了,恐怕江都都陷落。而我们失去江都,又没拿下京城,岂不两头空?皇上,您,真的决定了吗?”跟了他好几年了,早已了解了他的脾气,但此刻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遍,虽然明知是多余。果然,宗政无忧没有回答,甚至没有多看他一眼,只调转码头也,朝御门关方向疾驰而去。
“哎?他们怎么突然撤军了?”城墙上,北朝禁卫军感到奇怪。宗政无筹面色更是疑惑不解,从宗政无忧收到信件到决定退兵,中间财短短片刻功夫,究竟是何事,让那个恨他入骨的宗政无忧不惜放弃这个可以击败他的大好机会?他望着宗政无忧率先纵马离去的背影,心中隐隐不安,便命人召来城下的送信之人。
“筹儿。”傅鸢在几名宫人的簇拥下上得城墙,宗政无筹眉头一皱,“母后怎么来了?”
“听说有敌军攻城,母亲担心你,所以就过来看看。”傅鸢说着看了看空旷无人的城墙之外,微微一愣,遂问道:“人呢?”
宗政无筹道:“退了。”
傅鸢一怔,声线不自觉提高了些许,直觉问道:“退了?为何?这样的大好机会,宗政无忧怎可能会放过?”
她这种仿佛发自内心般意料之外的表情,令宗政无筹眼底浮现一丝疑惑和深思的表情,他凝目,定定望着他的母亲,眸光深深,“怎么了,难不成母后希望他打进来?”
傅鸢面色微变,目光顿时一闪,继而面带不快道:“皇帝这是说的什么话?哀家只是觉得奇怪,担心宗政无忧在耍什么阴谋诡计,才提醒你。哀家虽然希望看到他死,但对于母亲而言,儿子的性命安危,才是最重要的。而作为一国太后,国家江山的稳固也是哀家最为关心的。”
宗政无筹听着,目光缓缓垂下,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傅鸢见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