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 >

第84部分

剑桥中国史-第84部分

小说: 剑桥中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本《孝经》并研究它。②这个建议清楚地表明,该地区看来已经背离了中
国文化的若干基本前提。
184 年凉州的大规模叛乱进一步说明,边境地区的中国人与非中国人两
者已经发展了一种他们自己的共同地理同一性。它实际上是羌人、匈奴人和
月氏人,还有中国人,共同反对汉帝国的一次叛乱。③两个重要的叛乱领袖,
边章和韩遂,是金城附近的著名的中国富豪。此外,根据刘陶的记录,许多
叛乱的将领以前是汉朝将军段颎手下的将官。他们全都精通战术,而且熟悉
该地区的地理。与此同时,在一位名叫宋建的中国人领导下,一个称为“平
汉”的地区性的中国人-羌人王国在陇西的枹罕建立起来。这个边境政权与汉
帝国相对抗的决心从它的名号“平汉”无可置疑地暴露出来。该王国持续了
30 余年,直至 218 年为曹操征服为止。④
184 年叛乱的爆发加剧了汉朝对西北不安全的忧虑。在 185 年举行的一


② 《后汉书》卷七○,第 2258 页。
③ 《后汉书》卷七二,第 2319 页以下。见以上第 5 章《董卓其人》。
① 《后汉书》卷八四,第 2748 页。
② 《后汉书》卷五八,第 1880 页。
③ 关于这次叛乱的研究,见古斯塔夫?哈隆:《凉州叛乱:公元 184—221 年》,载《大亚细亚》新版,1∶
1(1949),第 119—132 页。
④ 《后汉书》卷八八,第 1875 页;《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0 页以下;《后汉书》卷八七,第 2998 页。
 



次朝廷会议上,出身涿州(河北)的丞相崔烈认为凉州应该放弃。但是他遭
到来自北地的议郎傅燮的激烈反对,傅燮甚至要求将该丞相处死,因为他提
出这样的建议。⑤我们再一次看到,在汉朝宫廷中放弃的念头为一个西北土著
所抵制,但为来自另一个地区的某个人所提倡。傅燮和崔烈之间的矛盾不应
该简单地解释为个人观点之事。它是以凉州西部边境社会为一方与帝国东部
(通常称为关东)为另一方的长期存在的差异的一种表现。
到公元 2 世纪的末年,这两个集团分别由董卓和袁绍领导,在朝廷中进
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当董卓在 190 年成功地建立了对朝廷的无可争辩的控
制时,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将都城向西移到长安,那里靠近他的权力基地凉
州。①两个集团之间的相互猜疑和敌视在 192 年董卓被暗杀以后公开爆发。这
种局面在《后汉书》下面的记载中有生动的叙述:②


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丞相王]允议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
东,令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
徐与关东通谋,以现共变。’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险屯陕,虽安
凉州,而疑关东之心,其不可也。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其在关中者,皆
拥兵自守。

王允的报复性的对立马上导致和整个凉州集团的一场不幸的武装对抗。
在朝廷中恢复秩序的即使十分微小的可能性,在董卓死后就无可挽回地失去
了。
凉州在汉帝国的衰落和崩溃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是没有多大疑问
的。然而,凉州在公元 2 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内作为一种头等重要的政治
力量的兴起,不能纯粹从帝国的内部发展来理解。归根到底,它是直接由紧
跟着羌人移动以后该地区文化的和社会的变化造成的。从这方面来看,汉与
羌的关系对于中国历史所产生的直接影响,要比汉与匈奴的关系更为重要,
尽管在该时期的历史上后者有更加令人注目的地位。




















⑤ 《后汉书》卷五八,第 1875 页(雷夫?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公元
181—220 年的大事记》'堪培拉,1969 年',第 26 页)。
① 《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7 页。
② 《后汉书》卷六六,第 2176 页。
 



东胡:乌桓与鲜卑

从战国末期到汉朝初期,乌桓与鲜卑共同以东胡一名为人所知。据公元
2 世纪的学者崔浩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他们原来居于匈奴(胡)之东,
即现代内蒙古的某处地方。①东胡的力量在公元前 8 世纪末冒顿首次成为匈奴
单于时达到它的顶点,他们经常向西侵入匈奴的土地。可是,局面不久便完
全改变了。在一次出其不意的袭击中,冒顿征服了东胡。②
东胡很可能是由一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包括乌桓与鲜卑。当它
被匈奴征服后,联盟显然不复存在。在整个汉代,没有能发现东胡作为一个
政治实体的痕迹。
尽管按照中国资料乌桓与鲜卑有相同的语言和社会习惯,然而他们无疑
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汉代偶然还彼此交战。与匈奴和羌不同,乌桓与鲜卑
在汉朝以前和中国人的接触即使有,也很少。主要是由于汉与匈奴之间的斗
争,乌桓与鲜卑,特别是前者,被拉入了中国的世界秩序。历史的和考古的
证据表明,乌桓到武帝时开始与中国建立官方联系,而鲜卑仍孤立于中国朝
廷之外,直到后汉王朝初期为止。③

乌桓的迁居

当匈奴征服乌桓以后,他们要求乌桓交纳正规的岁赋,主要是牛、马、
羊和毛皮。公元前 119 年,汉朝将军霍去病给予匈奴以决定性的打击,迫使
单于把他的宫廷从内蒙古迁走。汉朝因此有可能首次将乌桓和他们的匈奴霸
主分开。为了防止他们继续向匈奴提供人力和物力,汉朝将乌桓迁移到沿帝
国的北方和东北五郡的长城以外地区,这五郡是上谷、渔阳、右北平(今天
的河北)以及辽西和辽东(今天的辽宁)
在实行这一移动时,汉朝政府实际上向乌桓提供了贡纳体制的保护。要
求乌桓的部落首领们一年一度前往汉朝宫廷朝觐,以此作为归顺的象征。同
时设置了护乌桓校尉,其公署在靠近今北京的地方。尽管这个官职的主要职
能是禁止乌桓与匈奴接触,但乌桓被指派负有监视匈奴移动的特殊任务。重
要的是,校尉府作为一种新的机构设置首先应用于乌桓。它不但早于护羌校
尉府八年,而且也可以推测为 60 年以后设立的更加精细的西域都护府提供了
一个范本。①
然而,汉朝这个校尉府能否有效地管理乌桓,是有疑问的。我们有理由
相信,整个前汉时期匈奴继续保有他们对乌桓的权利,而且随时可能迫使后
者履行作为他们属民的义务。例如,晚至公元 8 年匈奴仍派遣使者向乌桓征
集牲畜和毛皮作为“贡赋”。可是到这时,乌桓得知汉朝已经正式通知匈奴,


① 《史记》卷一○二,第 2759 页。
② 《汉书》卷九四上,第 3750 页;《后汉书》卷九十,第 2979 页。
③ 关于这些民族及其与汉帝国的关系的一般概述,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 1962)。
① 《后汉书》卷九十,第 2981 页。令人惊奇的是,《史记》或《汉书》都没有这些早期关系的记载,《后
汉书》是唯一的资料来源。《汉书》中最早记载乌桓的材料是公元前 78 年的叛乱(《汉书》卷七,第 229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168 页')。乌桓校尉府在公元前 119 年以后某一天设立,见《后
汉书》卷九十,第 2981 页。关于该官职的当代研究,见马长寿:《乌桓与鲜卑》,第 130 页。
 



乌桓处于中国的合法保护之下,因此就拒绝遵照办理,并杀死了匈奴使者。
他们还掠取了属于随同使者前来贸易的匈奴商人的妇女、马、牛。
被激怒了的匈奴人以袭击乌桓来进行报复,绑走了一千名以上乌桓的妇
女和儿童,目的是要赎金。后来,二千余名被绑者的亲属带着牲畜、毛皮和
衣服前往匈奴交换俘虏,匈奴不但留下了赎金,而且把他们也当作俘虏。这
个事件清楚地表明,匈奴与乌桓在公元前 119 年以后仍保持着官方的与民间
的关系。①
另一方面,汉与乌桓之间的关系是更为紧张的。例如,在前 78 年,匈奴
在辽东进行一场针对乌桓的报复性战争的消息传到中国,汉朝便派遣将军范
明友前去拦截匈奴。可是,在范到达时,匈奴已经离开该地。由于乌桓新近
曾对汉朝疆土进行多次袭击,朝廷反而命范明友去攻打乌桓。汉朝军队杀死
了 6000 余名乌桓人和他们的三个首领。其后,乌桓继续频繁地袭击东北(现
代河北、辽宁),结果每一次都被范明友的军队所赶走。②
在新朝(公元 9—23 年)初年,中国与乌桓之间的关系有相当的改善。
中国使节在公元 10 年前往匈奴,成功地商定释放被俘的乌桓人,这便使乌桓
欠下了新朝的恩情,关系的改善导致把乌桓编入中国的军事体系。王莽有乌
桓军队驻扎在代郡(在山西的极北),但他们的忠诚则是可疑的,因而他们
被要求派家属到中国作人质。后来,当乌桓士兵叛变时,中国政府将全部人
质处死。乌桓因此起来反对汉朝并和匈奴联合。③

贡纳体制下的乌桓:考古的证据

公元 49 年是汉与乌桓之间关系的新时代的开始。在那一年,光武帝以大
量的钱和丝绸作代价,成功地将乌桓诱入汉朝的贡纳体制。来自辽西的乌桓
酋长和首领不下于 922 人前来朝见皇帝,他们所带的贡赋包括奴隶、牛群、
马群、弓弩和各种毛皮。皇帝为他们举行国宴并赏给他们珍贵的礼物,以示
礼遇。在该年较晚的时候,多数酋长要求成为帝国的内属,皇帝授予 81 名乌
桓部落领袖以王或侯的荣誉称号。作为内属,这些乌桓部落被允许居住在沿
边诸郡。汉朝向他们提供食品和衣服。作为报答,他们承担保卫边境反对匈
奴与鲜卑的义务。
与此同时,重新设立乌桓校尉府,其公署在宁城。①和前汉相比较,后汉
这个府的职能有相当的扩大。它不但负责乌桓事务,而且也有责任处理鲜卑
的事务。更加特殊的是,它的职权范围包括管理礼物和食品,安排正规的季
节贸易,并从那些愿意参加汉朝贡纳体制的集团取得质子。
新近的考古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关于宁城乌桓都护府的知识。1972 年,
在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发掘了一座装饰有彩色壁画的重要的后汉墓。该墓的时
间断定在公元 145 年到 200 年之间。在两幅直接与汉和乌桓关系有关的画中,




① 《汉书》卷九四下,第 3820 页。见内田吟风:《有关乌桓族的研究》,《满蒙史论丛》,4(1943),
第 1—104 页。
② 《汉书》卷九四上,第 3784 页;《后汉书》卷九十,第 2981 页。
③ 《汉书》卷九四下,第 3822 页; 《后汉书》卷九十,第 2981 页。
① 在上谷郡,可能位于现在河北的张家口。《后汉书》卷九十,第 2982 页。
 



一幅表现了校尉巡回视察的场面。②
这幅图画上的题词说:“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可以确定,画中有 128
人,129 匹马,和 11 辆车。校尉在图画的中部;他乘坐一辆三匹马拉的官车,
周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