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张银华
目录
编委会
前言
第一篇 文体知识
一、论说文
二、史传文
三、游记
四、杂记
五、应用文
六、古体诗
七、近体诗
八、词曲
九、其他古代文学体裁
第二篇 文化常识
一、官职
二、科举
三、地理
四、名号
五、礼俗
六、宫室
七、历法
八、日用器物
九、年龄
十、音乐
十一、古注
十二、其他
第三篇 诗文揽胜
一、作品作家之最
二、经典推荐
三、文学并称
第四篇 语法知识
一、实词
二、虚词
三、句子
附录
附录一: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
附录二:古代作家作品
编委会
主编:
张银华
编者:
童世清 方春芳 吴东生 王芬 王才焕 张银华 卫月琴 王娇 向珺
前言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除了一部分是白话著作外,大多是文言写成的。 五四以后,废文言,兴白话,确立了现代白话文的正统地位。 现在虽然不再要求中学生使用文言文写作,但为了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吸收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精华,特别是当今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所以中国古代文言知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课标”明确要求中学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和作品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主要的文言句式。”古代作品的学习,疏通字词句是关键。这就要求中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数量积累。 为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笔者邀约了几位中学教育专家编写了这本《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网络化。我们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最新《课标》精神编写。 将文言知识点加以梳理,构成“文体”、“文化”、“文学”、“文法”四个系列,尽力把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抽象规律具体化,最终形成四位一体的文言知识网络。
2。内容全面化。中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向课外扩展、延伸。但是课外知识面广量大,漫无边际。 怎样选择呢?我们便以《课标》为核心,以《课本》涉及内容为半径画圆,采撷丰富的文言硕果。本书从文言字词到文化常识,涉猎了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学习内容,可谓是琳琅满目。
3。体例方法化。 在介绍文言知识的同时,我们又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最佳方法和最佳途径。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分为【要点点击】、【示例平台】、【相关链接】三个部分,既能揭示知识本质特点,又能反应其内在联系。体例构建力求简洁、清晰、易懂。对重难点进行科学指导,对易误点进行恰当辨析,对新知识进行详尽介绍。
该书是集体智慧结晶,编写者把教学实践中长期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熔铸其中,奉献给广大读者。 在编写中也参考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新成果,在此谨表谢意。 同时祈请读者不吝赐教。
张银华
2004年秋于武昌南湖之畔
第一篇 文体知识
【总述】
文章或文学作品的体裁简称文体。文体是根据文章或文学作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划分的。不同体裁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特点。
文体分类很复杂,涉及的问题也很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出的类别和各类的名称也不相同。古代作品的分类与现代作品的分类也不同。这里,主要针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八种常见的古代作品体裁,对它们的特点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论说文
【要点点击】
论说文指议论、说理一类文章的总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辨明是非为主要目的。一般还可以把论说文分为五种:
①论,说 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如: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以“说”为题的文章,可大可小,行文灵活,带有杂文的性质。
②解 解释疑难性的文章。可以先提出问题,随后加以解释。如韩愈的《进学解》,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③辩 针对某一主张,观点而写的文章。如韩愈的《讳辩》。
④原“原”的本义为追究根源或追本求源,是一种追根溯源、分析探讨性的文章。如韩愈的《原性》、《原道》。
⑤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如《庄子·庖丁解牛》。
【示例平台】
1。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说〗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系统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这篇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是一篇驳论文,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运用了历史材料,立论坚实可靠。用比喻句形象地表达了孔子的政治观点。
2。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说〗“过秦”意为指出秦的过失,“论”标明了文章的体裁属论说文。贾谊的《过秦论》是最早的较系统总结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较全面地分析秦政之功过得失的著名政论,通过概述秦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指出导致秦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解说〗 “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 重要的论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