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人皮论语 >

第67部分

人皮论语-第67部分

小说: 人皮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夜,硃安世深夜突访,他要询问盗经详情,硃安世却匆匆告别,谁知那一面竟成永诀。他又在宫中四处打探卫真和孔驩的下落,却听不到丝毫音讯。
    有一天,他去石渠阁查阅档案,经过孔子书柜,心中一动,便过去打开查看,竟赫然看到孔壁《论语》古简。忙展开细读,简上所用文字确是古字,但内文与硃安世所盗的《论语》完全相同。
    他怅然若失,难道是自己猜测有误?
    但随即生疑:既然如此,吕步舒先前为何要盗走孔壁《论语》?而且还偷改藏书目录?既然已经盗走,为何又要放回来?
    他慢慢卷起那卷竹简,却忽然发现穿皮绳的小孔内壁与外面看起来有些不同:竹简表面古旧污朽、内壁却很新鲜。凑近细看,发觉这竹简其实只是看起来像古简。这种仿古手段司马迁以前就曾见过,是用烟熏、泥染、土埋等法子,将新简做出古旧的模样,但穿绳之孔太细,不好动手脚,所以难免露出破绽。
    这孔壁《论语》是假的!
    既然这部古简是假的,那么硃安世盗的那部也是假的!吕步舒是在借硃安世之力,以假替真,将假孔壁《论语》流布于世上!
    一时间,司马迁惊怒悲愤之极:吕步舒心机如此可怖!硃安世为了救孔驩而盗经,为进宫而净身毁容,最后连性命都搭上,盗出来的竟是一部假《论语》!
    他又猛地想起卫真,这假《论语》是卫真传给硃安世,他所传《论语》不是从孔驩口中得来,而是受吕步舒之命!吕步舒让卫真给孔驩送饭,只不过是设下钓钩,用来诱骗蒙蔽我和硃安世。
    卫真啊卫真,你为何要这么做?
    司马迁心中悲伤,不敢深想,匆匆离开了石渠阁。
    回到家中,他将此事告诉了柳夫人,柳夫人听后也惊骇无比,不禁落泪。
    史记只剩最后一篇——《孔子列传》。
    这几年,司马迁一直在等待孔壁《论语》,然而现在孔驩不知去向,恐怕早已遇害,此生再也无望见到《论语》真文。
    他满腔悲愤,心想:后世纵使不知《论语》真面目,但必须知道这一真相。
    于是他奋笔疾书,将真相全部书之于文,终于完成《孔子列传》。
    写罢最后一个字,天色微亮,已是清晨。他搁下笔,吹灭灯,直起身子,望着案上竹简,万千滋味一起涌上心头,一时间难辨悲喜。不由得喃喃念起兒宽帛书上的那六句:星辰下,书卷空
    高陵上,文学燔
    九河枯,日华熄
    九江涌,天地黯
    鼎淮间,师道亡
    啼婴处,文脉悬
    尤其是读到“啼婴处,文脉悬”,更是喟叹不已,呆坐半晌,万千感慨最终化做一声深叹,消散于清寒之中。
    正要起身,远处忽然传来一声鸡鸣,他心中一动:人心郁暗,世道昏乱,孔子一片仁心,不正是这世间的一声鸡鸣?雄鸡不会因世人昏睡,便不鸣叫。仁人志士,又何尝会因为天下无道,便杜口噤声?孔子一生寂寞,但为传扬仁义,明知其不可为,却不遗余力而为之。
    痴吗?傻吗?的确是。
    但世间若没有了这一点痴傻,人心还能剩下什么?
    人可死,魂不可灭。他精神一振,生出一念,忙抓起书刀'书刀:又称“削”,书写修改工具。秦汉时期文字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将卷首《孔子列传》的“列传”二字削刮去,重新提笔蘸墨,写下“世家”二字。
    他写史记,是以人为纲,独创了纪传体,将史上人物按身份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类。《本纪》记帝王,《世家》记王侯,《列传》则记载古今名臣名士、特出人物。孔子家世低微,故而一直分在《列传》中。但此刻想来,孔子虽不是王侯,但孔子之重,重过历代所有王侯。世间少一位王侯,并无损失,但世间若没有了仁义,则暗无天日。
    史记完成,只剩下最后一件事:如何留传?
    古史部分倒还好,天子也曾看过。但当代之史,不少都是隐秘丑闻,尤其景帝及当今天子本纪,他毫无避讳,秉笔直书,一旦被天子看到,必会被焚毁。
    他能托付的人,只有女儿女婿,女儿司马英颇具胆识,自不会推脱,但女婿杨敞胆小怕事,只要看到当今天子本纪,就断然不敢收留史记。就算他敢,一旦被察觉,也必将祸及全族。孔壁《论语》之祸已经令人惨痛,再不能为了史记,又祸害亲人、伤及无辜。但如果不能公诸于世,写史记又有何用?
    司马迁思前想后,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之策。
    幸好柳夫人想到一个主意:抄一份副本,将该避讳的地方全部删去,再交给女儿女婿,这样,至少大部分史记能得以留传。至于正本,万万不能托人收藏,找个隐秘的地方,埋藏起来,以待后世之人发掘。
    这个法子两全其美,很是妥当。但正本藏在哪里好?
    藏的地方既不能太显著,也不能太荒僻。太显著,易被当世人发现,则仍然难逃被毁之运;太荒僻,则恐怕永世都不会被人发现。最好是刘氏王朝覆灭之后,再被发现,到那时,则不用再怕触怒朝廷。但什么地方能保证这一点?
    夫妻两个一边思索商议,司马迁一边抓紧抄写史记副本,边抄边删改:景帝及当今天子本纪,全部删去'世传《史记》有缺失,班固言“十篇有录无书”(《汉书·艺文志》)。其中包括《孝景本纪》和《孝武本纪》。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指出:“《景纪》取班书补之,《武纪》专取《封禅书》”,其中《孝景本纪》是从《汉书》摘补,《武帝本纪》由《史记·封禅书》中截取。';河间献王刘德,只留下刘德好儒学一句,藏书、献书及死因全部删去'世传《史记》关于河间献王刘德只有简略一句:“好儒学,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史记·五宗世家》)';淮南王刘安,有意记得极其详细,文中处处自相矛盾'参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游侠列传中,硃安世段落本来篇幅最多,只有狠下心,全部删除。赵王孙、樊仲子、郭公仲只录其名,事迹全都删去'参见《史记·游侠列传》';孔子第十一代孙中,孔延年为嫡长子,删去其子孙名姓,以为讽戒'《史记·孔子世家》中第十一代孙,记录次子孔安国子孙姓名,却未记录嫡长子孔延年子孙姓名。';孔安国、孔驩经历全部删除,只留下一句“安国生卬,卬生驩'参见《史记·孔子世家》'”;想到孔壁《论语》就此湮灭,他心中实在不甘,再三思忖,又提笔在孔安国处添了一句“至临淮太守,早卒”。孔安国死时已年过六旬,用“早卒”二字,暗示他死于非命'孔安国生卒年为历史悬案,至今未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安国“早卒”,然而《孔子家语后序》与《孔子世家谱》则称孔安国“年六十卒”。而且孔安国既已有孙,当不算“早卒”。';至于孔壁《论语》,只在《仲尼弟子列传》篇末提及“孔氏古文”,写了一句:“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大意为:讲述孔子弟子的书籍,孔家所传古文经最接近真实,我摘取《论语·弟子问》中语句依次编写成篇,可疑之处,只能空缺。'”
    副本抄完删罢,司马迁连声喟叹:疑者阙焉,疑者阙焉。
    如果史记正本不幸消失,这些空缺之处,不知道后世之人能否起疑、思索、明白?
    司马迁唤来女儿女婿,将史记副本托付给他们。
    女婿杨敞面露难色,司马迁细细给他解释,这份副本中毫无违逆不敬之语,杨敞听后才放心,命仆人将简册全都搬到车上,等到天黑,悄悄载回家中'《史记》后来正是由司马迁外孙、杨敞之子杨恽传播于世。'。
    送走女儿女婿,司马迁和妻子继续商议史记正本的藏处,正在为难,韩嬉来了。
    韩嬉身穿素服,头上不戴钗环,面上也不施脂粉,如秋风秋霜中一株素菊。明天是硃安世周年祭日,韩嬉是来取司马迁为硃安世所作祭文,明日到墓前去焚。柳夫人忙请韩嬉入座,三人谈起硃安世,又不禁叹惋悲慨,韩嬉眼中顿时泛起泪光。
    司马迁叹道:“硃安世为孔子后裔和孔壁《论语》而献身,虽然最终人书俱灭,但我想一部《论语》不过‘仁义’二字,硃兄弟这番豪情义气,足以抵得上半部论语。”
    一番感慨之后,司马迁言及自己心事,韩嬉听了,略想一想,道:“我倒是想到一个好地方。”
    “哦?什么地方?”
    “这地方有五处可选,地方倒是好挑,难的是怎么把书藏到那里。这件事我办不到,得请人来办,该选哪一处得由办事的人来定,而且这事越隐秘越好,我不知道最好。但我可以帮先生找来能办这事的人。”
    司马迁夫妇越听越迷惑。
    韩嬉又道:“我要找的人先生其实也认得——樊仲子和郭公仲。这两人,先生应该信得过吧?”
    “他们二位?当然信得过。只是我这史记和孔壁《论语》一样,一旦不慎,又是一场杀身灭族之祸,怎好牵连他们?”
    “这一点先生倒不必过虑。先生书中不但有硃安世的事迹,还写到了他们两位和赵王孙。仅为此,赴汤蹈火他们也一定乐意去做。此事不能拖延,明天他们也要去祭奠硃安世,我约他们一起来,取了书,尽快去藏。”
    第二天傍晚,韩嬉果然带来樊仲子和郭公仲,驾了一辆车,趁夜将史记正本偷偷载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均言《史记》有正副两本,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正本下落,至今未明。'
    一连几日,司马迁夫妇惴惴不安。
    正在焦急,韩嬉来了,她的双眼哭得通红。
    柳夫人忙上前牵住她的手,连声询问。
    韩嬉言未出口,泪珠便滚了下来:“樊仲子和郭公仲一起自杀了……”
    “啊!?”司马迁夫妇一同惊呼。
    韩嬉流泪道:“他们临死前,让我来转告先生,说那书按照说定的地方,已经藏妥当。他们一死,世上就只有先生一人知道藏书之处,先生可以放心了。”
    司马迁夫妇惊痛至极,一起冻住。
    又过了几日,司马迁正在宫中查阅古简,近侍的小黄门忽然跑进来悄声说:“宫里捉到了一个刺客,是一个美貌女子,她妆做宫女,意欲行刺天子,被侍卫发觉,乱戟刺死——”
    司马迁一惊,竹简掉落,散乱一地。
    他一猜便知,那美貌女子定是韩嬉……
    
    第四十四章 天理不灭
    
    司马迁早早起来,穿戴整体,走进书房,打开墙角的柜子,在里面翻找。
    “你是在找这个?”身后忽然传来柳夫人的声音。
    司马迁转头一看,柳夫人站在门边,神情悲戚,伸着右臂,手里拿着一个小瓷瓶。
    司马迁一愣,随即歉然一笑,答道:“是。”
    那是一瓶鸩酒。
    昨天,任安被处斩。任安临死前,司马迁曾写了封书信,托人递进牢狱,传给任安,向挚友倾吐心中悲郁,并告知任安史记已经完成。任安死后,这封书信被搜出,呈报给了天子。
    司马迁知道:自己死期已到。今天上朝,恐怕再回不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