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神箭无敌-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手下都是民兵,没有人会用而已。
自从分配下内政的任务之后,我便加入到张珏与王坚当中,与他们一起进行城建和兵器的制作。因为我觉得至少在这一方面,凭着我比他们多了近千年的见闻,应该还是大有作为的。
火药的制作我已经放开手让王坚负责,他手下仅存的几百名骁骑军骑军,个个都是信得过的人。火药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重要的就是安全和保密,所以让他们做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火药制作出来后,很快就要面临着如何应用的问题。霹雳火球我是不打算再作了,虽然它在战场上的表现很好,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说重量过大,无法将它抛得远;杀伤力不足;携带不方便等等。这很快就让我想到了现代所使用的木柄手雷,它是靠爆裂开的弹片伤人,而不必像霹雳火球那样要在中间加上许多铁蒺藜,从而可以减轻不少重量;它还有一个手握的木柄。所以它也可以抛得更远;再有木柄手雷也不像椭球形地霹雳火球一样难以携带,它只需一个手榴弹袋,便可以让每名军士都轻松地装备上四枚这样的手雷。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重装步兵装备手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厚重的盔甲使他们在投掷手雷时,会出现许多的困难,作战时也会因此发生许多没有必要的意外。而且我若是能将这种手雷装备到每位骑兵和弓箭兵身上,那数量我想已足够应付任何一场战争了。
当然。这些手雷与现代的手雷还是有一定地差距的,因为我还是没办法制出现代这种拉弦式地手雷。它们还是靠点燃木柄中的引线引爆的。虽然对这点还是一种遗憾,但是这种手雷在宋朝,却绝对是一个高科技产品。可以想像,它在宋朝的守城战、攻城战、巷战还有近身肉搏战中都能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所以我很快就画下图纸,吩咐张珏按照图纸中的比例大量生产这种手雷。
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它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军士们就算有经过专门地掷弹训练,也无法将手雷掷得比弓箭。比抛石车还远,再加上它们必须点燃引线才能引爆,所以引爆时间过长,爆炸时间不确定等缺点,注定了它还是无法在野战中与以弓箭为主的蒙古骑兵相抗衡。
这就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抛石车,当初看到抛石车时,我就想像过一个个炸药包由抛石车发射到蒙古骑兵群中的景像。虽然抛石的机动性极差,但是在一支万人的部队里。若是有百辆这样的抛石车,那么这些抛石车就可以很好地保护着这支部队不受蒙古骑兵的攻击。
只不过……
看着眼前的连在抛石梢上地百根麻绳,我不禁暗自摇头苦笑。这是我首次以研究的心态打量着抛石车,宋朝的抛石车的构造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简单。简单到几乎可以说,就是一辆平板车上立着一根可以旋转的粗木。然后在这根粗木顶端加上一根抛石梢而已。二十名木匠,在木料充足的情况下大约两个时辰地时间便可以制出一辆这样的抛石车。但就是这样看了一眼便能记住构造、知道如何制作的东西,操作起来却是十分复杂。每辆单梢的抛石车都需要近百人拉绳,若是多梢的则需更多。百辆抛石车,真是谈何容易。一百辆抛石车也就意味着我需要一万人来操作它们。如果我要用这玩意对付蒙古骑兵的话,那么以后我所带的兵,也许全都要转型成抛石兵了。
而且要训练这些拉绳的抛石兵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拉绳发力的时间必须一致,而且在战场上抛石车还常常要转向,特别是对付机动性极强地蒙古骑兵。所以就得要求这些抛石兵也要跟着抛石车地转向。而整齐而快速的移动。这些没有一个月左右地训练。是得不到好的抛石效果的。而且就算经过了严格的抛石训练,也无法保证这近百人每次拉绳的力道都一样。这样就会造成攻击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每次石头的落点相差都十分大。所以想用这种抛石车精确地攻击到某个目标,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能不能对这种抛石车做一些改进呢?我皱着眉头想道,用这种抛石车守城、攻城的话还可以,若是要将它拉出城去打野战,那么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操作它的人太多了。比如说我要保护一支万人的步兵在野外不受到蒙军骑兵的攻击,就要派出一万人的抛石兵去保护,这根本就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幕幕在现代看过的古代战争片在我脑海里闪过,在我的印像里,战争片里的抛石车好像都不需要这么多人操作的。不过那些都是电影而已,自然是当不得真的,我也没有办法回到现代去找那些导演理论,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自己的脑袋才成。
根据以前所学的物理知识,我知道眼前这抛石车无非就是一根杠杆而已。动力是人的拉力,阻力就是抛石梢上的石头,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等,为什么不可以用重物做动力呢?以重物代替人力,用辘轳将重物升起,装上石弹后只需将重物一放。一颗颗石弹划过优美的抛物线,往蒙军阵营飞奔而去的情景再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哈……太完美了。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一章 试射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一章 试射
在木工与铁匠的协助下,经过数次失败与改进的过程,三日后,一辆造型奇特的抛石车终于展现在众人的眼前。王坚、张珏和数十名军士、木工聚拢在我身边,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异类”。它的结构大体上与旧式的抛石车相差不大,只是原本该连着百余根麻绳的一端,现在已变成了一块巨石,巨石的后方还多了一套铁制的绞链齿轮。那丑陋的样子,活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村妇。
“置使大人。”王坚这几日都在忙着监督部下制作火药,此次他还是头一回见着这个丑八怪,他略带不信的口气说道:“据说这种抛石车只需十余人便能操作,不知是否属实?”
“试试便知。”我轻笑一声答道。
在众人的期待的眼神和齿轮的咯吱声中,四名军士转动辘轳,巨石缓缓升起,抛石梢的另一端慢慢降至地面。很快就有两名军士转动主轴调整好方向,另有两名军士抬着一枚百余斤的石弹,将它固定在梢尾的金属挂钩上。石弹已磨得很圆,但表面非常粗糙。这种石弹是投车专用石弹,在成都的军器库中便存了许多。石弹有三十斤、七十斤、一百斤之分,分别用于旧式的单梢炮、双梢炮和多梢炮。而我则为这新式的抛石机选择了最重的一枚,它之所以打磨成这个样子,是为了在发射时增加它的摩擦力,使它不容易从抛石车上脱落。
一切准备就绪。我点了点头,张珏便大喊一声“放”。随着轰隆一声,巨石被迅速放下,巨石的质量和下落速度产生地巨大冲量,让抛石梢瞬间便将那百余斤的石弹发射了出去。石弹在众人惊叹的眼神中,骄傲地旋转着飞向蓝天,然后再带着风声呼啸而下。“轰”。又是一声闷响,众人吃惊地望着远处像水花般飞溅而起的泥土。再定睛一看,石弹已有如打入豆腐块一般整个不见了踪影。
“二百三十步……”负责丈量距离的军士的高喊声,再次让在场的众人惊愣当场。二百三十步,这个长度只有旧式地单梢炮发射三十斤重的石弹才有可能达到,而这新式地抛石车竟然将百余斤重的石弹抛射出二百三十步!而且还只需八个人的操作!在场的众人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呵,呵呵……”良久,身旁才传来了王坚的一阵傻笑。王坚有如看着自己的情人一般,目不转晴地盯着那辆抛石车,眼里有充满了一种说不出地温柔。其它人也都为这次成功的试射,而且距离又创新高而雀跃不已。
我脸上也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只不过,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
本来我做出这东西是想在野战中对付蒙古骑兵的,却没想到原来的抛石车经过我的改进后,操作人数大大减少了是不错。但是用作动力的几百斤重物,再加上用来拉起重物的滑轮组,足足让这家伙地重量增加了一倍有余。这样改装的后果,便是让这外表看起来像孕妇的玩意,走起路来也跟怀胎八月一样。用这种蜗牛速度的投石车,到野外去对付高速机动性的蒙军轻骑?我想都不敢想了。
但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新制的这种抛石车虽然离我所期望地还有些距离,但它却有足够的优点将那旧式的抛石车汰淘了。
首先,最大的优点便是操作它的人数由原来的百余人减少到了十五人,其中八人是负责控制发射的,另加七人是协助推动抛石车和输送石弹的。
其次,这种抛石车由于是用重物做动力,所以它每次发射的动力大小都完全一样。只要控制好巨石的高度,就可以大略地估算出石弹地落点,即可打近也可打远。这样无疑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射击地精度。只要我愿意。我甚至还可以在抛石车上标注瞄准的刻度。
最后一点,便是这种抛石车堪称抛石车中地傻瓜机。使用它的人无需经过什么专业训练,只要有足够的力气转动辘轳便会用了。换句话说,有了这种抛石车后,成都之战空有抛石车而无人会用的情形再也不会出现了。
再加上这家伙那令人恐怖的射程,已足以让它登上这时代最具威力的十大远程武器的冠军宝座了。若我再将它的石弹换成铁制的炸药弹,呵呵……
“属下参见置使大人。”李庭芝的叫声让我清醒过来,只见李庭芝不解地望着我身旁还在围着抛石车跳着笑着的军士,不解地问道:“置使大人,这是……”
“哦,没事。”我随口回答道:“适才王统领讲了个笑话,此时他们正高兴着呢!”
“笑话?”李庭芝满面不信地望着我说道:“王统领会说笑话?”
“所以才好笑啊!”我呵呵一笑,说道:“李统领来找郑言可有什么事吗?不会也是来听王统领讲笑话的吧!”
“自然不是。”闻言李庭芝轻声一笑道:“自从得置使大人的教诲之后,属下这几日一直都在制定着治军的计划,今日终于已初具规模。是以属下想与大人参详一番,听听大人的意见。”
“嗯,不错。”为了不致于被那群还在欢呼的军士打扰,我带着李庭芝走向一边,同时心里暗赞了李庭芝一声。
做实事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不用头脑,接到任务埋头便干的。这种人的精神可嘉,但这种人做事大多都要经过很多次失败后,才能总结出经验成功地完成任务,而且往往还会将事情搞砸。另一种是先制定计划,然后在动手做之前,认真地分析每个计划的可行性。这样做通常都会少走许多的弯路,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而李庭芝显然便属于后一种。
“李统领不妨将计划……”
“轰”的一声巨响毫不容情地将我的话打断。
我苦笑了一声,知道这又是那群还不过瘾的人,在“折磨”着那辆新研制的抛石车了。我转头望向李庭芝,却见他已是目瞪口呆地望着那冲天而起的巨石,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二章 治军之道1
第四卷 西川经略 第二十二章 治军之道1
“属下认为,治军之道,首在将帅。”当我与李庭芝在一间军舍中坐下时,李庭芝才从刚才的情景中缓过神来。他恭敬地为我敬上一杯清茶,然后垂首对我说道:“所谓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