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香江-第7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一对恋人则永远地葬身于大海,成为这场悲剧的缩影和注脚。
吴雨森默默地听着林宥伦的讲述,在故事的侵染下,忍不住心潮起伏,心中倒是更坚定了要把这部电影拍好的打算。
在林宥伦讲完整个剧情故事之后,吴雨森开口问的第一个问题就和角色人选有关。
“林清霞是否就是出演那个和恋人活着分离,最后去了台湾的女主角?”
根据《太平轮》的剧情故事,吴雨森其实已经很肯定这种猜测,这时候只不过是想再确认一下。
林宥伦点了点头。
吴雨森跟着就问:“那么去后面去了香港那位女主角,林先生准备找谁来演?”
林宥伦心里倒是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不过他还没有最终拿定主意,所以就想先听一听的吴雨森有什么好的人选建议。
吴雨森这边则是按照剧情来考虑,所以林宥伦千方百计要找林清霞来出演那个最后去了台湾的女主角,就是因为林清霞是台湾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女演员。
在这一点上,就是名气和林清霞相差不大的王组贤都不能和她相比。
林清霞是成名在台湾,后面又在香港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功,而王组贤虽然是台湾人,但她只在台湾拍过一部电影,真正成名是在香港,甚至在演员分类的时候,大家都习惯性地忽略她的籍贯,而将她归类于香港演员而不是台湾演员。
按照这样的选角思路,剩下这两个女主角的人选,也必然要是香港、大陆这边比较有代表性的演员才行。
考虑来考虑去,吴雨森心中就只想到了一个人,但是在说出对方的名字时候,他却犹豫了好一阵。
吴雨森这番表现落在林宥伦眼中,他不觉有些好笑。
“怎么,吴导演还担心香港有我请不动的演员吗?”
吴雨森赶紧摆摆手说:“林先生误会了,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这个人选情况有些特殊,我担心”
林宥伦打断了吴雨森。
“吴导演就直说是谁就好了!”
“钟楚虹钟小姐!”
吴雨森的回答让林宥伦顿时间愣住,停顿了足足有半分钟,他这才苦笑着对吴雨森摇摇头,一开始吴雨森还以为他不答应,可没想到林宥伦接下来说出的话却让他大感意外。
“其实我也想找红姑来演这个角色,本来是想听听吴导演还有没有其他的人选推荐,没想到我们却想到了一块儿!”
吴雨森也跟着笑了起来。他选钟楚虹的原因很简单,从《黑夜传说》到《纵横四海》,钟楚虹和他合作过好几次,彼此都很熟悉,在一个钟楚虹身为两届金像奖影后和一届金马奖影后,从《黑夜传说》这样的商业片到《人鬼情未了》这样的文艺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要选出香港近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女演员,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把票投给钟楚虹。
林宥伦选择钟楚虹的原因则更加简单,在所有女人当中,钟楚虹是最让他感到愧疚的一个,虽然钟楚虹在影坛的成就基本上都是林宥伦为她铺的路,但这些都不能弥补林宥伦对钟楚虹心中的那份愧疚,而这次正好是一个机会。
自从生下女儿之后,钟楚虹复出拍戏的心思已经越来越淡,尽管她之前在影坛取得的荣誉和代表作都不少,但林宥伦还是想让她在演艺生涯中落在完美的一笔。
当然林宥伦这么打算,同样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私心,理由就和找林清霞出演差不多,以钟楚虹在港台地区的号召力,足以为《太平轮》增加更多的份量。
林宥伦有这样的想法,钟楚虹出演《太平轮》就再没有阻碍,吴雨森在感到庆幸之余,也更加关心起最后一个女主角的人选。
林宥伦依旧是先征求吴雨森的意见,但在这个问题上,两人终于有了一些分歧。
吴雨森按照之前的标准,认为巩莉是出演最后这个女主角最合适的人选,但林宥伦却觉得巩莉的形象气质和这部电影并不契合,她更适合出演现代大陆女性形象,而不是那种传统的民国时期的女子。
林宥伦更倾向于让陈虹来出演这个角色,而吴雨森一听他这么说,自然也就被说服了。(未完待续。。)
第953章 误会【四更】
林宥伦和吴雨森才在美国将《太平轮》的女主角名单敲定下来,香港那边突然就有一家报纸披露关于这部电影的部分信息,然后一石惊起千层浪!
因为不是相关当事人有意泄露,而是媒体无意中发现,已经和丈夫刑李源返回香港的林清霞在得知事情始末之后也有些哭笑不得,最后只好在媒体面前大方承认了这件事,本以为这样可以平息事态,可没想到却引起了更多人对这件事的关注兴趣。
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此时正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太平轮》在这个时候传出开拍的消息,不禁让人产生出各种的联想。
太平轮事件死难者的家属、当年运营太平轮的中联轮船公司都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关注这部电影的消息,港台媒体更是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获得关于这部电影的更多消息。
而在林清霞承认将出演这部电影之后,接着作为林宥伦好友的王京又爆出猛料,声称这部电影计划投资2亿美元,将会真实的还原太平轮沉没全过程。
这个消息一曝出,立刻引起了舆论轰动。
去年横扫全球电影票房市场的《侏罗纪公园》连上后期的宣传费用,总投资都不到2亿美元,《太平轮》光是拍摄制作就要花去2亿美元,消息的真实性真的有些让人怀疑。
香港媒体甚至就《太平轮》究竟能不能花掉2亿美元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后面美国媒体也跟着凑热闹,因为他们从消息人士口中得知了詹姆斯…卡梅隆将会在一部亚洲电影里担任监制。负责影片的特效制作。虽然那部电影的名字没有被透露出来。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就只有《太平轮》最符合条件。
当然美国媒体也不相信《太平轮》这样的电影可以花去2亿美元,甚至放话说这样的电影如果拍出来,投资人铁定赔本。
卡梅隆对美国媒体就《太平轮》得出的亏本结论是认同的,但他对美国媒体质疑他花钱的能力感到很生气,在后面接受媒体的采访的时候,他很高调的宣布会用《太平轮》来想所有人证明他怎么花掉这两亿美元的,而且一定会让大家大吃一惊。同时他还透露《太平轮》之后自己将会开拍一部投资规模更大的电影,相比之下《太平轮》只不过是一道开胃菜。
不管怎么说,卡梅隆的这番表态也从侧面佐证了《太平轮》投资2亿美元的说法,消息传回香港,很多之前猜测林宥伦拍摄这部电影是出于某种政治意图的人都感到很迷惑。
林宥伦搞出这么大的动静,看这样子应该是真的要拍一部大制作的灾难片,既然是商业大片,肯定不会存在太浓重的政治色彩,难道之前大家的猜测都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除了林宥伦之外,估计再没有人能够真正的解答。所以媒体的关注焦点,也从《太平轮》这部电影本身。一下子转移到了林宥伦身上。
一个星期之后,林宥伦从美国返回香港,却在机场被记者堵了个正着,要不是他身边带了足够多的保镖,估计就得被困在这边好一阵时间。
即便是这样,为了离开机场林宥伦也费了不少的力气。
坐上车,林宥伦都没有来得及擦一擦汗,就一脸歉意地向与他同行的斯皮尔伯格解释说:“史蒂芬,先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会将我们这次行程泄露的原因找出来,以后绝对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尽管刚才被香港记者围堵得也有些狼狈,但上车之后斯皮尔伯格就把这一切都抛到了脑后,林宥伦提起这件事他也只是笑笑,耸耸肩表示自己无所谓。
坐在副驾驶座的上阿杰打了几个电话了解情况之后,转过头来向林宥伦汇报。
“林先生,事情已经查清楚了,我们这次的行程并没有泄露,这些记者从三天就开始在机场蹲点,反馈过来的消息是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时候达到,所以这次的事情应该只是一个意外。”
对于这样的结果,林宥伦也有些哭笑不得,守株待兔的办法虽然很笨,但有时候却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就在林宥伦感慨香港媒体记者的耐心真好的时候,阿杰接着又告诉了他一个消息。
“因为史蒂芬先生和我们同行的缘故,媒体那边应该是产生了一些误会,他们以为史蒂芬先生就是《太平轮》的导演,估计这个时候,有些记者已经开始发新闻了。”
斯皮尔伯格听到阿杰提到自己名字,好奇地转过头看着林宥伦,因为阿杰说的是中文,斯皮尔伯格并不知道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只是本能地觉得这件事应该和他有关。
林宥伦把阿杰的话给斯皮尔伯格转述了一遍,斯皮尔伯格听后哈哈笑了起来。
“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误会,其实我对《太平轮》这个故事真的很感兴趣,可惜影片已经确定了导演,而且以卡梅隆那家伙的性格,他肯定不会愿意和我合作!”
这些年美国媒体没少把斯皮尔伯格和詹姆斯…卡梅隆放在一起做比较,本来两人关系并不是很差,但是因为这个缘故,反而没有在一起合作的可能。
自嘲完之后,斯皮尔伯格跟着又补充说:“当然了,《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也很出色,希望我这次来真能够像林你说的那样挑选到一些足够优秀的演员。”
在拿到《金陵十三钗》剧本之前,斯皮尔伯格很担心这个剧本的立场会过于偏向中国这边,这样会他在拍摄的时候会很为难,同时也会召来一些质疑他是否坚持客观立场的质疑,因为在美国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而斯皮尔伯格也不是中国人,他不可能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将自己的情感完全地偏向于犹太人这边。
最后他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金陵十三钗》虽然是以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为背景,主题已经提升到了人性的救赎上,这就避免了斯皮尔伯格身份带来的尴尬,同时这部电影在开场时候还会有一段长达十多分钟的激烈战争场面,而这段时间斯皮尔伯格正好在构思着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他觉得自己对拍摄战争场面的一些想法,可以现在这部电影里实践一下。
要是林宥伦知道斯皮尔伯格的这个想法,肯定可以猜到斯皮尔伯格正在构思中的那部作品是哪部电影,当时林宥伦在剧本大纲里加入这段剧情可没有想这么多,他只不过是想在电影中表现中**队守卫南京时候的惨烈,根本没想到这个设计会成为斯皮尔伯格检视自己对战争场面驾驭能力的一次实践。
在林宥伦的认真建议下,斯皮尔伯格决定实地造访南京,同时也为自己这部电影挑选合适的演员。
媒体误会斯皮尔伯格是《太平轮》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并不在意,但林宥伦却觉得这件事要进行一下澄清,免得引起更多的误会。
斯皮尔伯格远来是客,自然一切都听林宥伦的安排,送他到酒店下榻之后,林宥伦就让阿杰去联系媒体,他准备立刻召开一场关于《太平轮》的新闻发布会。
虽然时间很紧促,但闻讯赶来的媒体依旧有上百家,偌大的会议室被坐得满满的,后来的记者就只能站在两旁的过道和最后面。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