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执掌好莱坞 >

第169部分

执掌好莱坞-第169部分

小说: 执掌好莱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不论如何,如果真的是利维有了挑战斯皮尔伯格的心思,自己当然得帮着他。
“你说科幻电影不应该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人性上面,那么,科幻电影的内涵该是什么?”带着一些不解,亚历山大开口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电影追求人性,是因为这个是比较永恒,比较全面的话题,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类共同点更加广泛普适了。”
电影喜欢拍摄人性,是因为这个东西人人都有。这个道理,利维不应该不知道——亚历山大虽然不太懂这些,可是他听克拉克他们说起过,利维拍电影前,克拉克还专门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
“别的电影找不到更好的东西,是因为别的电影都需要立足于现实。而科幻电影则没有这个问题。”利维马上就开了口,“至于说科幻电影需要有什么内涵,我想,过去的不少科幻小说,不是都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么?”
亚历山大没有吭声,他对这些不算熟悉,等待着利维的解答。
“首先,科幻电影反映的,得是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追求。任何一个科幻电影,在这一点上都不是不变的,就算是较为悲观的威尔逊,也承认科学的进步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从一开始就站在整个人类社会高度去看待问题,而且执着于追求真理和进步,这个气魄是别的电影无法比拟的。”
对此,亚历山大点点头,确实,要说磅礴大气,现实系永远战不过幻想系……
“其次,是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和影响的思考。当然,这方面来说,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环境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社会比较重视。而这方面来说,也是考虑的对全人类的伤害和损失,这也是别的电影到达不了的广大程度。”
这个也是对的……很多科幻作品都涉及到了科技发展之后的负面影响问题。科学界也许是最为唯物论的了,他们承认科学是把双刃剑。很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虽然他们追求更完美的科技,但是却从来不否认负面影响。
这个没有好争论的:现在的不少科幻电影,都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来展开的。因为科技进步造成了危害,然后人类痛苦。纠结,各种不安,最后主角大开金手指拯救世界……这样的作品,也不算少了。
“而最后一点,就是非人类中心。”利维说到了第三点,“前面两点。还都是在纠缠着对人类的好处和害处,而这一点,不以人为作为中心,跳出人类中心视角,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审视人类这个整体。则是可以看到整个人类层面上的人性。别的电影,只能够通过一个人去反映整体,可是科幻电影,可以直接从整体入手,这也是别的电影比不了的。有了这三点,哪里还需要人性?解剖人性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科幻作品,立足的基本点是人类。”
什么是科幻作品?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有人总是喜欢议论什么是软科幻。什么是硬科幻,讨论科幻故事里的科技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可信的。可实际上。这不是科幻的重点。
科幻的重点是什么?立足于人类,站在全人类的力场上看待科学,两个主角一个是人类,一个是科学,讨论着两者的关系,这就是科幻。
细节注重的再多再合理。可是讲的故事本身和科学无关,和人类整体无关。而是纠结于一两个人的情情爱爱,那不是科幻。细节上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哪怕讲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突破,甚至是无用的小小突破,可是思考的确实科学和人类的关系,这就是科幻。
站的足够高,看得足够远,这才是科学幻想的伟大之处。真正恢弘的,不应该是场面,而应该是思想。
能够把这些做好,就是一部合格的科幻作品。而把这些做好,也肯定是一部出色的电影作品——能够把目光提升到人类高度去看待问题,怎么可能不是好电影?
“你说的这些东西,似乎只有库布里克做到了吧?”亚历山大苦笑道。
利维微微点头,确实,库布里克的奥德赛三部曲,是真正的科幻电影,和他相比,其他的科幻电影,未免都有些羊头狗肉之嫌。
“可是,尼克……我不得不说一句,现在的科幻电影不够好,除了追求商业之外,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电影本身没有足够好的故事。库布里克是几十年前的人了,你也应该知道,现在的科幻小说的市场,有多么的不景气。现在,可不是科幻小说的黄金年代了。”
现在毕竟不是库布里克的那个年代了,比起来过去的时候,科幻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
所谓的科幻黄金年代,指的是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等三巨头当道的时候,那段日子,正是美苏两国疯狂太空竞赛的40年代末至60年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渴望达到了巅峰,美苏对科技的重视前所未有,催发了黄金时代。
在那段时间,出现了无数经典的作品。在科幻电影中位列第一的2001太空漫游,就是那段时间诞生的经典。
可惜的是,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随着苏联的衰落,美国人已经没有了压力,也没有了以往对科学,对宇宙近乎无穷的向往。nasa的作用日益降低,美国人对宇宙的渴望已经衰微了。
这也引发了科幻小说的小说日益衰微。而且,一些评奖者们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还促进了这个行为——在利维的记忆中,明年的雨果奖,就是颁发给了哈利波特的。这让有些科幻作家气的跳脚大骂,哈利波特算哪个宇宙的科学幻想?谁来给解释一下光轮2000的科学原理?
这些是需要考虑的,就算是利维真的想要拍摄科幻电影,有科幻小说让他拍摄么?纯粹自己写剧本?那可太难了啊。
“你放心,剧本我会找到的。”利维摇了摇头,没有就此和他争论,果然,他早就有了准备,“实际上,我已经想好了剧本的来源了——去亚洲的那一趟,我的收获,可是不小呢。”

第二一二节 科幻作家

“你从亚洲买剧本上瘾了么?还是说,你这么做,是为了照顾一下你说的宏大题材的问题?”
听到利维再次提起亚洲,亚历山大也立即想到了什么。
科幻电影有些时候需要注意到的是一个种族问题:因为科幻电影往往是以‘人类’这个形象出现的,既然是全人类,那就不能只是白人。所以,星际迷航中,必须得找个黄种人,找个黑种人。而在第二部里,为了表示‘各大工业国都参与’了,还要找个毛子——虽然这么做就让人很想吐槽如果这样找个黑人干什么,黑人的工业国哪来的——有些时候,科幻电影必须得这么做,得找来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人出演才可以,题材宏大了,规模自然就也得宏大。
“有这方面的考虑,如果我拍摄科幻电影,肯定是需要大量的黄种人演员的,而且还得是很好的黄种人演员,确实需要亚洲的电影公司的帮助。”利维点了点头,“不过,更大的理由,还是因为那边确实有好作品。”
利维没有否认这一点:他不拍摄和中国有关的东西也就罢了,只要拍摄和中国有关的电影的话,那么他就很难容忍那些好莱坞的华人演员了。
那帮家伙长相猥琐也就罢了,说出来的汉语就不是普通话也不是粤语,那种东西,是让人蛋疼。美国人认为他们找来的演员算是华裔的了,可实际上,这样的演员根本无法吸引中国的观众。
如果利维拍摄电影的话,这个肯定是要改变的。以前那是没有办法。现在则不同:东亚的几个国家的电影都在搞改革,自己想找他们拍戏有什么难的?
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
“好作品……铳梦还是攻壳机动队?”亚历山大想了想之后,得到的只有这两个答案。
日本的科幻作品并不少,可是要是能够符合利维说的几点的。并不是很多。例如生化危机,最终幻想等作品,虽然称得上是非常出色的题材,但是距离科学两个字都太远了——后者基本上就是一个蒸汽朋克的东西,脱离现实很远,而前者玩的是末世流。根本和科学无关:世界上要是真的有了那种可以没有任何动力源就无限工作的丧尸,那不是危机,简直是无损耗新能源,人类新希望……
那种东西可以用来拍摄商业片,但是要说科幻片?亚历山大相信那不是利维要的。
当然。其实亚历山大对于科幻作品不熟悉,他也不知道铳梦和攻壳机动队到底是怎么样的作品。但是他知道,这两个人作品在美国有很多人都提到,很受推崇,所以利维提及说自己从亚洲的所得,他自然就想到了这两个作品。
可他的问题,只是让利维微微苦笑了,“你觉得可能吗?那两个作品的版权那么好买么?”
果然没有买到……亚历山大耸耸肩。没有说什么。他想了起来,似乎铳梦的版权在卡梅隆手里,攻壳机动队的版权则是在梦工厂。利维要是没有买来,也并不出乎他的意料,“那你想要拍摄什么?”
“在亚洲的时候见到了一个不错的科幻作家的作品,我认为他能够写出来我想要的剧本……”
亚洲的别的作家的作品?
如果这话是以前说,那么亚历山大也许只是会嗤笑一下:亚洲哪里来的足够好的作品?除非是攻壳机动队那样得到了全世界承认的东西,亚历山大才不肯相信亚洲会有好作品。
可是现在。谜团公司刚刚拍摄完了无间道,他的想法也变了。他也得承认亚洲确实是有些不错的作品。因此,他也不急着嘲笑了。
“是的。亚洲作家的作品……我那里有些小短篇,回到公司后,我可以给你看看。”
“那还等什么?现在就回去好了。”亚历山大马上斩钉截铁的开了口,“对于能赚钱的大投资电影,我可一秒钟都不想耽误!”
…………………………………
“你确定,写这玩意儿的,真的是个电工?”
翻看着手上的小说,亚历山大带着些许惊叹的语气,开口问着话。他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亚洲的电工写的小说,会震惊到他——这样出色的小说,如果是美国人写的他还可以接受,但是外国人……亚历山大有些惊讶。
“我很确定。”利维笑笑,虽然他知道,这个作家不是个电工……不过他没心情去揭破。看着亚历山大吃惊,也蛮有趣的。
坐在他的对面,利维带着一丝得意开了口,“写的还算是不错吧?我找人帮忙翻译的,翻译的水平很高,润色的也算是不错……”
亚历山大摆摆手,示意利维先不要说话。
对于亚历山大的态度,利维只是笑了笑:他很理解亚历山大的态度:他敢于把它给亚历山大看,就是因为他相信,亚历山大会被打动。
现在,也果然如此。在翻看着利维递给他的小说之后,过了很久,亚历山大才长出一口气。
“难怪你想让他写东西……我发现他的东西,和你的电影的题材,倒是也能贴上。一个流浪的地球,在孤独中接近迷茫的人类……这就是你说的更加宏大的思维么?不再去执着于一两个人的孤独,而是把这种孤独,上升到全人类的孤独的层次上?”
如果说在利维刚刚谈到科幻片的时候,亚历山大还不理解利维的想法,翻看着手里的东西,亚历山大也有些理解了利维的想法了。
以前的时候,利维的电影虽然也是注重每个人都有的普适的孤独感的,但是,这种心情,未免有些过于纤细,总让人觉得是悲春伤秋,不够厚重。可是,如果把这种思维和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让孤独者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类,那么,利维电影的主旨一下子就可以深化很多。
人类的孤独对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