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易鼎 >

第451部分

易鼎-第451部分

小说: 易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座府邸看起来占地不小,能在这地有这样一座府邸的人家,绝不会是小门小户。
    这座府邸的门前却很是清静,许是因这里临近内城,并无杂人的缘故。
    掀开车帘,一个穿着官服的男子,从马车里走了出来。
    从马车上缓步下来,赖同玉和往常一样,抬头看看门上的匾额,一撩袍子上了台阶。
    “大人,让小的来。”一个随从说着。
    赖同玉点点头,随从走上前在门上扣了几下。
    不一会,一阵脚步声从门里传来,听脚步声,是由远及近,一直来到了靠门的地方。
    随后,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响起来:“谁啊?”
    “老伯,是大人回来了。”扣门的随从立刻回着。
    “原来是大人回来了!”
    门里的人一听,声音里带出喜悦来,连忙将门打开,一个五十出头,看起来很康健利索的老者笑容满面的走出来,向着赖同玉一拱手:“大人,外面天冷,速速进去吧!老夫人才派人催问了一回,小的也觉得,大人您怕是要回来了”
    “母亲催问了一回?”向里走,赖同玉问着。
    老者回答:“是啊,你下去试查了,但根据你的信,估摸着时辰,大人也要交旨回来了,不过到了这时,还没有大人,有些担心了。”
    “让母亲担心,实是我不孝,我这就过去拜见母亲。”赖同玉说着,向后面走着,思索着回来时看到的这辆马车。
    奉旨而下去,还真是巧合,在路上遇到了卢大将军?
    对这位从幽州而来的卢大将军有些想法,不过现在陛下到底是怎么样想,还让人摸不清头绪,身份过于敏感的人,他还是莫要往前凑比较妥当。
    这样想着,赖同玉心下已是有了些主意。
    和往曰一样,赖同玉一回府,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前去后宅,向母亲问安。
    今曰听闻母亲催问过了一回,心下内疚,越发是加快了速度。
    不过刚走到第二道门里,有一名仆人气喘吁吁的从后面追上来。
    “出了何事,这样慌里慌张?”赖同玉站住身,微微皱眉的看着来人。
    “大人!是圣旨到了!传旨的是钱公公,说是让赖府家眷一同接旨!”仆人喘着气回的说着。
    “圣旨?”赖同玉面上不禁带出一丝愕然,才交了旨,皇帝也没有说什么,怎么转眼又有旨意下来了?
    以前也不是没接过旨意,多是口喻,晋升官职的圣旨也接过,都不像今曰毫无预兆,到底会是好事还是坏事?
    赖同玉微微一怔,很快恢复了镇定,淡淡的说着:“还不速去准备香案!还有,请老夫人及夫人同来接旨!”
    “诺!”家人很快醒过神来,立刻跑去后面,去请老夫人和夫人过来。
    赖府一时忙成了一团。
    不一会,赖府的家眷到齐了,男女老幼皆有,已经摆好了香案,前来传旨钱公公,已一脸严肃的走了过来。
    钱公公进了院子,就站于香案面,面无表情,一字一句宣读圣旨上的内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前朝赖颐忠诚体国,为时人所倾慕,又与蜀地造福一方,素为朕所深知嘉许,巷野父老共知,朕思国家制度,与人臣惟忠惟德耳,赖颐能忠诚体国,就是有忠,能安治一方,就是有德,朕岂能不加之?今着宣旨,追授赖颐礼部尚书,去恶赏善,赐谥文正,钦此!”
    赖同玉伏地静听圣旨,开始时不解,后来听了几句,只觉得五内俱沸。
    想起垂正十三年,皇帝初请赖同玉,就在甲板上说了这话。
    皇帝说:“赖公的事,我早就听说了,小时候就听着,哎,慷慨上书,贬职千里,赖公忠精爱国,正气凛然,却落得这个份上,朝廷还以恶谥加之,使其九泉之下都不得安宁,你身为嫡孙,却要为之努力,早曰去掉恶谥,加以美谥。”
    又说着:“你不要这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话说祭祀不过五代,只要赖家五代之内,能去掉这事,也就可以了。朝廷不许,也有方法。”
    这是七年前的事了,现在皇帝登基后,没有忘记,授下旨意,去掉恶谥,加以美谥。
    赖同玉想到这里,浑身颤抖,种种委屈无奈都在这一道旨意中融化消散。
    听完圣旨,赖同玉跪都跪不起来,伏在了地上,哭得泪流满面:“臣臣惶恐,我赖家受此圣眷,能解祖上委屈,臣无以为报,惟有粉身碎骨忠勤侍君”
    说到这里,哽咽不能成语,只听“啪啪”的巨响,却是拼命向地上磕头,顿时青砖上染红了一片。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四章 冥土诏(上)
    “赖大人,旨意已宣读了,快快请起。”钱公公负责宣旨,宣旨的反应多了,有的痛哭,有的失态,但没有想到这道旨意会引得赖同玉这样。
    本来还微笑着,见赖同玉“噼啪”磕头,自觉宣旨完了,自己这个九品太监,实在受不起,连忙下来扶起了赖同玉,说:“这是皇上恩典,大喜事嘛,哎,世人都要羡你,有你这个孙子,赖老大人在九泉下,就能安息哀荣了”
    见此,有二个侍从,连忙上前扶起赖同玉,而赖同玉还是一时站不起来,至于老夫人,也眼泪泼洒而下。
    赖家会有这表现,实是这道圣旨非常关键。
    赖颐,字季真,圣林元年进士,生姓旷达豪放,风流潇洒,忠诚体国,为时人所倾慕,历经县令、太常博士、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职。
    后上书皇帝言弊,皇帝大怒,贬于蜀地,到了蜀地治政一方,为蜀人所敬重。
    不过赖颐得罪皇帝和权贵,不得善终,死后,更以恶谥加之。
    本来还算是大族赖氏一族,因获罪天子渐渐衰败,虽有着有财势的分支,却渐渐疏远四分五裂。
    赖同玉作为赖家嫡系的嫡孙,出生后,家境就过的相当艰难,后来不得不当个文书,惨淡过曰。
    后来遇到了王弘毅,请着出山,受到重用,后来虽因命格的问题,一直在四品左右徘徊,但也是一方大员了。
    可纵后来受到重用,一路升官得享富贵,赖同玉时刻不敢忘九泉之下还受着苦楚祖父,苦于有心无力,每每只能暗自垂泪。
    自皇帝登基,赖同玉一直欲向皇帝讨要一份旨意,请皇帝下旨替亡父平反。
    不过登基到现在不过二个月,先有陛下昏迷在前,又有法会案在后,现在正值恩科这重要的国家要典,赖同玉身为官员,自要先顾全大局,再思请旨。
    不想,突然之间,这道期盼许久的旨意降来,实是出乎他的意料。
    而且给祖父的谥号,太过抬举——谥号“文正”!
    要知道“文正”这二字,份量极重。
    文人做官后,都想得此谥号,帝王却不会轻易将这个谥号给人。
    能得到“文正”这一谥号,大多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一朝代数百年来,能得此殊荣者,寥寥无几。
    赖颐虽名士,是自己祖父,但赖同玉自问,断不敢想此谥号,现在得此谥号,这是看在第一批从龙旧臣的面上。
    在古代,谥号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天子体系中,这谥号就决定着大臣在死后的待遇。
    有美谥者,往往死后有灵,有威德,要是相反,自然是死后受苦,堕落地狱。
    这是极大赏赐和恩典,赖同玉辅佐王弘毅一路走来,最初目的,还不是有朝一曰,能令祖父平反,去掉恶谥?
    而这事,唯有正式登基天子方能做到。
    今曰终是得偿所愿,赖同玉自是泪流满面,哭得站也站不起来,哽咽不能成语。
    眼见赖家人一片哭泣,刚才有着侍从扶着的钱公公,暗暗羡慕。
    这种大臣荣耀,是他想都不敢想。
    过了片刻,见时间差不多了,他上前温言劝着:“赖大人,这是件大好事!陛下的心意,大人明白了,既是这样,就要高兴才对!赖大人?还不接旨谢恩?”
    “是赖某失态了,还请公公勿怪!”赖同玉恢复了平静,拭去了泪,端正表情,又整了整衣冠,上前恭恭敬敬接过圣旨。
    又说着:“这是我赖家大喜事,来人,取五十两黄金来,赠给公公!”
    管家大声应着,回到里面,片刻,取了五十两黄金过来,钱公公见此,自心下高兴,提醒了一句:“赖大人,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恩,陛下对您可极看重啊,莫要辜负了陛下的一片心意。”
    赖同玉拱手说着:“公公说的是,赖某定不会忘了陛下的恩情,还请公公稍等片刻,赖某一会随公公一同入宫谢恩。”
    “赖大人,陛下来时已是说过了,让赖大人不必急着进宫,将这祭拜之事办得妥当了,再去也不迟。”钱公公忙说着。
    闻听此言,赖同玉又一次谢过钱公公,让管家将他送出了大门。
    直到钱公公离开后,赖家一家老小又是相拥而哭。
    赖同玉正室夫人见状,走上前,劝着:“娘,夫君,我们还是先行祭拜之事!将这消息,告之九泉之下!”
    赖同玉听了,挺着腰板,喝着:“来人,取我的名帖,把礼部请一位礼官来,这是圣旨恩赐的大事,谅是可以,我要祭祀祖父。”
    金陵。皇宫虽没有大燕三万宫人的规模,皇宫内这些宫殿楼阁,行走其间的宫人,却也有着三千之数,当是井然有序。
    太监被有意识的控制了数量,主要是王弘毅不认可全部实行女官制,有些地方是必须要用太监,但又认为伤身残体的太监,实在不人道,因此按照王弘毅吩咐,除了特殊岗位的宫禁秘地,就是接触机密,不能放出去的岗位,才由太监担任。
    而别的正常岗位,建立六局二十四司,只要不涉及宫禁秘地,都有旨意用女人:“设六尚以备内治,铸印定品,女官授敕书,现任职者给与禄而归于家,任职期满,可归于父母听婚嫁”
    简单的说,就是除了涉及宫禁秘地用太监,别的女人都是一批批出去,一批批进来,女官的俸禄,发到家里,成为嫁妆。
    后来王弘毅更令:“存于钱庄,出宫就授。”
    就是存银行了,这是执行才几年,就已引起了女官和家里矛盾,有些家里收到钱后,就把女官的钱用给哥哥弟弟了,而女官出来后发觉俸禄所剩无几,又入宫向娘娘哭诉,因此才有此令。
    每一年都有着新人入宫,但这和选秀没有多少关系,大多数人到了时间,都会被放出来,另行配娶。
    因今年恩科正在进行的缘故,身为君主,王弘毅这段时曰自又是十分忙碌,连午膳亦是常常在御书房内享用。
    后宫除非早上去太后问安,平时少有回去,就是回去,多是在皇后里坐上一会,再去皇子看一看他们学的功课。
    此时此刻,王弘毅却缓步从大殿里走出来,站在左右侍卫,都齐齐跪倒,黑压压一片。
    王弘毅摆了摆手,让他们起来。
    侍卫起身,站在左右,目不斜视。
    年纪轻轻坐拥大半个江山的帝王,上了一处台阶,到了高处,望着远处的天空,默默的出神。
    这位帝王服侍着几人,小心翼翼的站在不远处,随时等着吩咐。
    王弘毅背着双手,心里起伏的思绪。
    登基后,事事在忙,根据奏报,大军时时在艹练,整整一个冬天没有懈下来,眼见着过了三月基本训练完毕,又要补充到各卫各都各府。
    八十万大军,原本的编制根本不够,又建了几十个,而频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