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九大阶层调查-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其级别就只能是一般办事人员,社会地位降低,产生向下流动,这种情况在深圳尤其突出。深圳在特区建设初期,大批军人干部成为特区的拓荒者,随后很多人就地转业,分配到各基层工作,成为一般工作人员。就他们而言,其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向下的趋势。其次,人员的地域流动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如从前。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特区,由于其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充满活力的特区精神,吸引了内地大量的人才,大批在内地已经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不惜放弃优越的条件独闯特区,从头开创事业。然而如果按照阶层划分的标准,他们很多人的职业结构是向下流动,社会地位反而不如从前。例如,原来在内地是国家及社会管理人员的很多人来到深圳后脱离政府机关而下海经商,成为私营业主或经理人员,社会地位下沉,产生向下流动。这是深圳社会阶层流动趋势与全国悖逆、与现代社会流动潮流相反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特殊现象。
代内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2)
3、80年代后向上流动超过向下流动
一般认为,社会进步,经济蓬勃发展,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岗位,但是我国两个因素对社会流动率和流动类型发生强烈影响。一个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变动,另一个是主导意识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中国社会的代际和代内流动的研究成果证实,政府政策调整对流动率高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意识形态决定了社会流动的特殊类型。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力在经济改革开始之后仍然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它们对社会流动的消极作用正在受到现代工业化的冲击和剥蚀。
单纯观察80年代以后的流动情况,我们发现结果有所不同。在80年代后的就业流动率表(表 70)中,55。28%的总流动率由28。76%的向上流动率和15。96%的向下流动率构成,向上流动率与向下流动率之比上升到1。80,向上流动的群体接近向下流动人员的2倍。与表 69进行比较,说明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向人们提供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增加,中国正在向着开放性社会迈进,开放社会的职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高级化过程,其基本特征是:较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在职业结构过程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低层次职业的比重则呈现下降,较高层级职业的增加为多数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也符合中国职业结构趋高级化的特征,也符合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趋势。
二、代内流动的原因
社会流动是通过个人的需求和社会诸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社会行动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是下列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宏观上的社会结构因素。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相互因果关系。一方面,社会结构的性质——开放或封闭程度,决定着相对社会流动率,决定着上升流动机会在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分布状况,同时还决定着不同群体的流动类型。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发生巨变,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迁是中国社会流动尤其是上升流动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因素。社会结构变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流动动力因素,同样也是目前中国城市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的主要动力因素,它所引起的社会位置的增减将导致社会成员在不同位置上的新的分布;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特殊性也由于市场过渡时期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结构动力因素对社会流动率和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都表现出与其他许多国家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流动又是社会结构分层的一种过程,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过程中,社会流动是定型新的结构的关键因素。有学者对结构性的流动和非结构性的流动作出划分,将结构性流动称为强制流动,将非结构性的流动称为纯流动。
二是社会开放性程度。社会流动与社会开放程度成正比(1),因为开放性的增加会减少流动的障碍,增加流动的空间,提供了个人或群体改变社会位置的机会。
三是个体层面因素。这是指的获致性因素。获致性因素相对于先赋性因素而言,它包含文化程度、专业训练水平、技能学习水平、技能掌握、个人抱负等内容。在现代社会,各种获致因素与个人的社会位置密切相关,尤其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对于进入社会的青年来说获致性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远比先赋性因素强烈,各种涉及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能力素质对个人的社会位置和向上流动的机会获取都有强烈影响,尤其文化程度的作用特别明显,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地位,同时它与职务和职称等级也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专业和技能训练水平对职业地位有明显影响,但对于流动机会的影响则更明显一些,另外心理素质——个人抱负和风险意识——对社会地位和机会获得也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个人抱负对职业地位与职务职称等级之间相关,风险意识与流动机会也有显著关系。个体层面因素能增加流动的主观能动性,如个人通过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抽样调查中,我们把结构流动与社会结构变化相对应,把纯流动与获致因素相对应进行数据分析。
在总流动率表中,结构流动率为46。31%,纯流动率占14。86%。由于该表中最早参加工作的样本时间是在1938年,记载了60多年的职业风雨变化,跨越了几个历史性的阶段,除了经历解放前11年的重大社会变革外,还主要经历了50多年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化和流动历史。不难看出,一方面,社会结构、阶级阶层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宏观的制度安排、政策规定及其变化对社会流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代内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3)
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于是工业化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造成了职业流动空间的大规模扩张,迅速改变了就业结构。80年以后就业的流动率表(表 70)显示的结构流动率为24。85%,纯流动率为30。44%,说明在80年代以后,个人的社会流动和经济地位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领域分割因素的影响已经减弱。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流动规律来看,工业化的水平越高,就越是需要现代科技进步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持。在国家逐步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学历证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证明和实现向上流动的文化资本。
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过去,所占比例超过20%的有办事人员、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在目前,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变迁,某些过去社会需求较多的职业正在慢慢衰退,例如工人行业,相反,过去社会结构中存在少数的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在逐渐成长而变得庞大的队伍,如经理阶层,从而引起人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重新择业,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抽样调查,深圳社会阶层流动的结构流动率为46。31%,即在61。17%的总流动率中,由于社会结构引起的流动就占了总流动的75。70%,人们在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
其次,个人由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或者由于经验的积累,不满足于当前的职业状况,侍机寻求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职务,从而发生向上的流动;同时也有部分人员由于自身的因素不能胜任当前职业,或者未能保住当前的职位,为了生存,只能选择一些地位不如从前的职业,导致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下降,发生向下流动。个人因素导致的流动为纯流动,抽样调查的纯流动率为1486%,只占总流动率的四分之一。二者比较可知,社会阶层的流动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个人因素只占小部分的比例。80年以后就业的人员情况则发生较大变化,纯流动的因素凸现,结构流动率为30。44%,即在55。28%的总流动率中,由于个人因素引起的社会流动占了总流动率的55。07%。比较而言,从80年代以后社会流动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开放,获致因素——由于个人经历和努力而获得的一些个人禀赋、特征和能力——对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更加明显。
从表 69 和表 70的比较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第一,深圳是一个已经走向开放的城市,社会结构的调整使职业结构处于一个动态的高级化过程,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密切相关,而且向上的社会流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融合。第二,获致性规则在深圳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流动规则,因为获致性规则能够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中低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实现上升流动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的愿望。这种流动,将在客观上推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提供越来越大的空间,推动社会的发展,建立公平、合理和公正的社会流动机制。
各阶层的流动性及其互动性(1)
在第一节里,我们对深圳各阶层的流动分别作了粗线条的勾勒,这一节我们将对各阶层的流动进行归类,并揭示各阶层之间的互动性。
一、阶层的流动性分析
中国正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种转变下的社会流动,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过度性。由于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赋予的价值不尽相同,而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追求对不同资源的占有和不同的占有程度,这就更加彰显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在所有阶层中都存在流动的趋势,有的阶层流动性强,流入率和流出率都很高,有的阶层则较为稳定,流入率和流出率都较为低,而有的阶层流入率高、流出率低,有的正好相反,说明各个阶层的活跃性不一样。我们知道,流入率高的,表明该职业社会需求大,普遍受到择业人员的青睐,社会声望也高;反之则呈现需求萎缩,社会声望较低,是人们不愿意或者难以选择的职业。
1、流动性无明显变化的阶层
从流入率/流出率表(表 71、表 72)我们看出,在总流动时间上和80年代以后的流动时段上呈现的职业动态有共同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一些行业流入流出的动态趋势在80年以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有经理阶层、私营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阶层、工人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它们的特征如下:
经理阶层的流出率分别为26。97%和11。11%,流入率为90。20%和88。14%,流入率分别是流出率的3。34倍和7。93倍,远远超过均数1,说明该行业流入多过流出,人员在急剧增长,是被人们看好的职业之一,而且这种趋势在80年以后更是明显,随着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