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人生-第4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角钢都生产不出来,还要从日本这个仇敌的手里进口,李逸帆都不由得替那些专家感觉到羞愧。
而现在既然他手里已经有了资本了,他就不打算让这样的情况在继续下去。
未来的十年时间里,华国的房地产行业会膨胀到什么程度,李逸帆可是一清二楚的,在这十年代时间里,而在这十年里,在全国的各大城市里,会建起不下上千座的地标性的高楼大厦,这些大厦会用到多少这样的工型钢和角钢?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甚至是一个价值上千亿的市场,如果不在这个时候提前布局的话,那么今后十年,可就是真的要看着日本人一家独大了。
这种建筑用的特殊钢,不比那种皇冠级的军用特殊钢,虽然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是对华国进行限制性技术输出的阶段,但是毕竟控制的还不是那么严格。
所以想要搞到这样的特殊建筑用钢材的冶炼技术的话,也不是那么特别难,而且最关键的是,新加坡和日本还有澳大利亚的关系都比较特殊。
虽然这个国度也是以华人为主体,可是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流的思想和教育模式,让日本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度,对新加坡人并不是那么敌视,甚至还显得是特别的友好。
而新加坡的电子产业,其实也正是靠着日本人的扶持,才建立起来的,至于澳大利亚方面就更是不用说了,两个国家以前都是英国固有的殖民地,所以这两个 国家之间的感情很是微妙。
所以李逸帆这时候安插李安妮作为自己的棋子代理,来对这两个国家进行渗透,则是在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日本不必说了,本身就是仅次于美国的技术大国,甚至他们现在已经可以和他们一直模仿的老师德国人相提并论了,而澳大利亚更是不必说了,因为宗教和人种的关系,这个国家一直西方强国的附庸。
而美国,日本等国,对澳大利亚的技术限制也不是那么强烈,最关键的是这个国家本身在某些技术方面也是有着自己的一定的长处。
这才是李逸帆最看重的一点,这些国家有的东西,在欧美发达国家看来,也许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这些东西,只要能够拿回国去,那就绝对可以弥补自己国家的某些短板。
“哦?如果要是像和力拓合作的话,这一点我倒是可以理解,可是你就对华国的钢铁需求那么有信心?”
这时候的李安妮已经有点缓过神来了,虽然这些年来华国的经济发展的很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博得了一个世界工厂的名头,可是但凡是对金融和经济有些了解的人就都知道,其实华国的向上空间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对于工业的顶尖行业,欧美等发达国家,肯定会进行技术限制的。
那么这样一来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就一直成了很多人所关注的问题,现在李逸帆所下一届领导人,会押注在房地产市场,可是对于这个问题,李安妮却有点怀疑了。
毕竟那样一个国度,任何的经济政策的影响都是很巨大的,不会轻易就能下结论的。
“安妮,这一点你就放心好了,你去国内的次数不多,对国内的情况不了解,事实上我们对于特殊钢的需求一直都是巨大的,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特殊钢材。”
“可是,逸帆你也要知道,对于这样特殊材料的技术限制,美国人一直是看的很紧的。。。”
李安妮虽然也知道李逸帆说的有道理,可是一想到美国人牵头的巴统协议,就有些担心,如果要是被美国人知道,自己向大陆输出封锁技术的话,那可就要糟糕了。
“哈哈,这一点你就放心吧,咱们要搞的不过就是建筑用材的特殊钢,其实严格来讲,并不属于巴统协议里面的东西,也不是军用级别的特殊钢材的技术,其实这样的特殊钢,很多国家都在用,在这方面日本人做的最好,所以他们的利润空间很大。咱们如果能够搞到日本人的技术,那么在华国,咱们就可以赚大钱,这样的好机会,为什么不试试呢?”
李逸帆这次的说法,确实是让李安妮心动了,确实一想到华国那巨大的人口规模,和那巨大的市场份额,换做任何人,都不可能太淡定了。
而李逸帆所说的这些技术,其实好像并不是特别的难搞,事实上现在在新加坡最著名的南阳理工大学,就有那么几个非常不错的材料科学的研究所。
而这两年,听说他们哪里研究出来了不少好东西,自己倒是可以托人打听打听,看看他们哪里对于这样的建筑钢材,有没有研究。
事实上新加坡,对于特殊钢材的研究也是非常有一套的,毕竟他们是一个主要靠转港贸易为主要经济收益的国度,他们每年在港口建设上都需要投入不少,使用不少特殊的钢材,而这些特殊钢材,他们每每也是需要大量进口的,可是自从前些年新的总理上台之后,加大的对南阳理工大学的投入之后,他们本土的科学学者,对于这种材料也进行的大量的研究。
要知道这些港口用的特殊钢材的材料强度,可不一定会比建筑高楼大厦用的特殊钢的强度和质量要差。
如果能够直接从南阳理工大学的研究所里,搞到资料的话,那又何必跑去澳大利亚或者日本,通过特殊手段来搞呢?
当李安妮把这个消息告诉李逸帆的时候,李逸帆可是乐翻了,他完全没想到,居然还能捡到这样的大便宜,这绝对是个意外之喜。
正所谓是踏破铁鞋无匿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自己怎么就把新加坡这个在世界科研行列里名列前茅的科研小霸给忘了呢!(未完待续。。)
593。 核心产业
“哦?真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真是太好了,你先去南阳理工大学那边问问,如果他们要是有这样的生产技术的话,咱们就一定要搞到手,有了这样的技术,咱们就可以直接在国内投资建厂了。”
李逸帆的心思一下就活了,他起家的资本,在国内无非就是老家的正阳酒店,还有酒厂, 再加上那个奶粉厂,这些个企业,都是未来他非常看好的企业。
还有王腾手里的那个四十大盗网站,还有捡漏网,再过几年也就该成气候了,这些企业在未来几年,都会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可是这些钱该进入到那个行当,也是他一直所头疼的问题。
未来几年搞房地产无疑是最赚钱的,可是搞这玩意的风险也比较大,因为但凡是沾上房地产的 生意,就必须要和官员打交道,而如果你要是背后没有特别强硬的关系网络的话,那么将来肯定会面临被清算的下场。
想想十年之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有多少官员落马,又有多少搞房地产的大亨,最后落得个黯然离场的结局,能不进炮局都已经算是万幸了。
而他背后现在有杨玉河,还能够和国家未来的太子爷搭上线,其实李逸帆到并不是特别怕,但是影响总归是不太好,在他的意识里,搞房地产不是不可以,但是要适可而止。
而房地产这个行当,虽然是来钱比较快,但是说到底毕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行业。只要资金到位。入门的门槛那是相当的低的。
而且这个行业。对于国家的经济走势也是相当依赖的,而华国又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度,国家政策的调整对于经济走势的影响相当大。
想想看十年之后,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之后,有多少房地产企业的老总,都陷入了一阵迷茫?
他们手里空有天量的资金,可是却寻找不到合适的投资行业,当时那股迷茫的劲头。可是弥漫到了国内的诸多行业,制造业因为没有核心技术,一度陷入疲软,而房地产行业,又因为国家的打压而没了前几年的势头。
想要找一个合适的有前途的投资领域,是多么的困难?
但是只要你手里掌握有一定的核心技术,那可就不一样了,就在别人在为未来的发展而迷茫的时候,可是国内却又很多特种行业,一直发展的很好。
就比如一些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比如xx轴承厂,即便是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不振的情况下。人家却依旧是能够接订单接到手软,原因无他,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另外一方面,则是人家手底下确实是有硬货。
而自己如果手里掌握一家特种钢材厂的话,那么情况就绝对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要知道不管是什么年头,特种钢材的市场,总是不会那么差的。
就算建筑行业不争,可是机加工行业,和汽车制造业,对于特种钢材的需求也是会源源不断的。
一想到这里,李逸帆脑子里突然想起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可是上辈子他去日本的时候,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搞来的,甚至可以说是出生入死也不为过。
那次他是奉命去日本搞几种特殊钢材的生产工序和资料,里面主要是包括日本的潜艇,舰船的特殊钢的冶炼资料。
维持他还特意打进了日本人的一个特种金属材料研究所,可惜人家也是早有防范,后来搞来搞去,虽然那些资料没搞到手,但是却搞到了一些其他种类的特殊钢的生产资料。
就比如其中的一种冷轧钢,众所周知汽车是冷轧钢的最大用户,因为汽车需要使用的钢材的强度不需要像舰船钢对强度需求的那么变态。
而一般的高强度特殊钢, 其实都是需要特殊的热处理的,而热处理往往就是控制钢材成本的关键。
如果需求量不大的话,那么生产那种热处理的特殊钢的成本会很高,可是如果使用冷轧钢的成本就会很低。
而这种冷轧钢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后期的热处理,但是强度却可以大大的提高,甚至达到和经过热处理的钢材强度相接近的程度。
当时日本人就是用这种真的假材料,把李逸帆他们都给骗了,让他们以为搞到的这种钢材就是可以用作舰船用钢材的。
可惜资料搞回去之后,经过多次试验,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毕竟经过热处理之后的特殊钢强度钢材的很多特性,不是这种冷轧钢可以比拟的。
所以那个任务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了,这种钢材对于求钢若渴的华国军方来说,就是一种无用的废物。
可是他们却没想到,这种钢材,对于民用钢材来说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突破。
要知道后世的汽车为了节能减排,节省能耗,可是会大面积使用特殊钢材的,一方面是因为特殊钢的重量轻,但是强度却够高,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既减轻车身的重量,保证节油,又能够保证车身的安全性,加强车身的强度。
当时任务的最终目的失败之后,这些费尽千辛万苦搞来的材料,就被上面的榆木脑袋们锁紧了保险柜,束之高阁了。
可是几年之后,人家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却拿到了这项技术,并且专门申请的专利,把这种特殊钢大规模的用在了汽车之上,这时候咱们的某些官僚才反应过来,可是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已经晚了。
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市场了。
汽车用特种钢,使用冷轧钢的技术,当然会比使用热处理的特殊钢大大的节省成本啦?按照每年生产销售三十万辆车来计算,如果大规模的使用这种钢材的话,哪得节省多少成本?而如果是那些年生产销售都过百万辆的汽车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