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红楼之孤家寡人 >

第16部分

红楼之孤家寡人-第16部分

小说: 红楼之孤家寡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根本不乐意跟一众官员敷衍。
    河南布政使已经将自己的官邸给收拾了出来,安排给承庆帝、徒景年还有一众嫔妃居住,布政使差不多就是个从二品了,官邸也很是不小,里里外外,差不多有十个院落,曹安平忖度着承庆帝的心思,很快将院子都安排了下来,承庆帝自然是住正院,他不放心徒景年,干脆让徒景年与他住在一块,也就是住在正院一侧的屋子里面,至于那些妃嫔之间如何分配,就得看她们的地位还有受//宠//程度了。
    承庆帝也是有意显摆自己的太子,这些日子下来,徒景年的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并不骄纵,性子也颇为坚韧,如今在学问上也颇有些见地,想到一般的人家这个年纪不过刚刚开蒙,徒景年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如今都在听太傅少傅他们讲史了,不免有些得意。当然,他却没有多想,徒景年读什么四书五经,不过是读个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已,不像是外面的读书人,要为此绞尽脑汁,学到四书五经的时候,就得开始学着破题写文章了。而对于徒景年这个太子来说,八股文写得再花团锦簇,又能如何呢?
    本朝皇室教导皇子,以读史为上,什么圣人之言,不过是知道便可,学些做人的道理,谁还真的钻研这些东西,想着什么微言大义,从中钻研什么治国之道,几千年都过去了,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甭说皇子太子,便是普通的官员,考试的时候要整日里惦记着四书五经,子曰诗云的,等到考中了进士,当官之后,除非是埋在故纸堆里面的学究,否则的话,还是得学会处理庶务,下面的一些地方官员更是要研习本朝的律法,才不至于闹出什么笑话来。
    下面的官员做官之前尚且如此,何况,太子的职业方向是皇帝,皇帝若是喜爱读书作文,写诗作画,那就是个人爱好,与治国并无多大益处,因此,这些东西大致学个一些,不至于在常识上面有什么疏忽便足够了。因此,尽管太子太傅少傅他们想要像教国子监学生一样,教学生读读经义,写写策论什么的,问题是,宫学里面太//祖他老人家定下了章程,差点连课程表都定下来了,你要是按自己的路子走,干脆去向太//祖辩解去吧。许多人腹诽太//祖当年不过是泥腿子出身,不敬重圣人,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更加实际,也因为这个,本朝皇室乃至宗室成员才不会被教得迂腐,被儒家的仁义道德弄得没了血勇之气。
    这会儿的史书尚且没有二十四史,论起来不过是二十三史,从史记一直到元史而已,实际上,这年头颇有些读书人觉得蒙元不是汉人正统,其史书不能算入中原正史之中,因此,一些人只当有二十二史。这段时间,太傅少傅他们便是拿着几部《春秋》和《史记》、《资治通鉴》对照着讲春秋战国还有之前那会儿的历史。
    这里面自然有许多对不上的,太傅少傅却总是拿着孔子编的《春秋》为准,徒景年明面上不说什么,只是表示受教,回头便跟承庆帝说道,太傅他们算起来也是为尊者讳,当年孔子自个都说了,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可见他自己都知道,他搞出来的春秋压根就是不准确的,纯粹是为自个的政治理念贴金,牵强附会呢。可见孔子这人算不上什么圣人,不过也是个自私的凡人罢了。
    承庆帝虽然听了之后教训了徒景年一番,要他不许妄议孔圣人,回头却又赏赐了徒景年全套的史书,甚至还有诸多大儒批注过的史记,徒景年自然知道,承庆帝对孔圣人也没那么尊重。说实话,如今孔圣人已经变成了一个牌坊,明面上大家都要拜一拜,实际上就是拿着这牌坊,看谁不顺眼,就理直气壮砸人家一番,说什么不遵圣人教诲之类的话。承庆帝的意思就是,你哪怕不相信这个,但是你也得先学会了,才能够拿这个做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徒景年的早熟自然叫承庆帝颇为得意,心里也在感慨,自家儿子真是争气,没被那群腐儒牵着鼻子走。加上徒景年无论是相貌还是风仪都是一等一的,很是拿得出手,因此,等到闲下来,接见当地官员乡绅的时候,便让徒景年站在一边。
    大家都不是傻子,圣人显然对太子极为爱重,太子也是龙章凤姿,小小年纪,便初具威仪,言语间颇为了得,自然是大拍马屁,想要讨好家长,你就拼命夸他孩子,在皇帝面前,这条定律同样通用。哪怕说的话没什么新意,比如说什么太子这般聪明睿智,不愧是圣上的儿子云云的,拍得承庆帝龙心大悦。
    光拍马屁没用,要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马屁拍得再好,承庆帝也不会高兴。但洛阳不一样,这会儿的洛阳虽说不像隋唐那会儿,差不多就是另一个政治中心,但是,洛阳这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哪怕宋朝后期和元朝的时候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今也已经恢复了过来。
    若是追根溯源,还得提到太//祖。太//祖称帝的时候,专门找了奇人异士,询问国都的问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历朝历代以来,选择做国都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开封肯定是不行的,皇宫小,之前还被女真人攻破洗劫了一番。蒙元的大都更是在蒙古人逃跑的时候被一把火烧成了灰,杭州是南宋的国都,但是偏安南方,着实没什么气象,金陵倒是有王气,但是想想,似乎定都金陵的朝廷都不怎么长久。偏偏那会儿百废待兴,蒙古人把中原祸害得不轻,不说钱的问题,中原已经是十室九空,汉人的数量十不存一,想要修建宫殿,连民夫都找不到几个,这等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哪能大动干戈,因此后来一看,长安这边还保留着唐朝那会儿的皇城,城市规划也不错,便定了长安。
    到了长安才发现,这地方实在不合适,因为之前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往西便是一片荒凉,了无人烟,唐朝的时候,关中缺粮,就不得不将东都洛阳作为主要的政治中心,宋朝的时候,这边缺乏屏障,契丹人、女真人乃至后面的蒙古人直接便能一路打过来,路上连个屏障都没有,直到后世,这边还是饱受沙尘暴之类的灾害困扰。
    被风沙折腾了一番,又因为运粮的耗费大大心疼了一番,太//祖气得砍了不知道多少方士的脑袋,才有个人装着胆子出头,说是长安往西缺少草木,导致龙气不能长久,想要江山稳固,就得广种草木,稳固水土,定住龙气。
    一国之力能翻江倒海,何况只是种植草木这样的事情。太//祖一发狠,原本打算直接杀了的蒙古人、色目人直接充作苦役,赶到河西,还有原来的河套地区,逼着他们植树造林,这等工作可比修建城墙,疏通运河轻松多了,因此,不过二十年,就有了成效,等到高宗的时候,长安这边就好了很多,没什么风沙了,朝廷又将诸多功臣还有那时候解甲归田的士卒的土地封在了那里,那边粮食种的少,倒是多种果树,养殖各种家禽家畜,渐渐也繁华起来。
    徒景年很怀疑那个给太//祖出主意的人是个穿越者,不过没什么证据,因为这个人的提议,黄河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泥沙少了很多,这也惠及黄河两岸,黄河不曾再次改道,河南这边自然因此受益。 这边本就是膏腴之地,商路又非常畅通,自然是颇为繁华。穷山恶水才出刁民,富裕的地方,即便有什么问题,也多半是一些小事,因此,这边显得颇为繁荣,一派盛世模样,承庆帝接见了一些乡绅,还叫人查访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哪怕是当地官员做的表面功夫呢,也是一片花团锦簇,自然叫承庆帝心怀大畅,对当地的官员也不吝赏赐,连同一些乡老,也被赐了御酒御田米,那可是难得的体面。
    圣人高兴了,下面人就得让圣人更高兴,为了讨皇帝喜欢,河南这边的官员竟是凑了一百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跑过来为承庆帝歌功颂德,差点没将承庆帝捧成开天辟地以来,首屈一指的圣君。
    承庆帝一高兴,又在洛阳多待了几天,这段时间,洛阳的客栈爆满,连粮价都飙升了几倍,这也没让那些小老百姓觉得过不下去,这年头,普通人家谁家没点粮食,也就是客栈酒楼之类的地方,酒菜的价格很是涨了不少,不过没什么,京城来的就没缺钱的,大多都颇为大手笔,倒是让洛阳的一众商人赚了一笔。
    圣驾到洛阳来最大的任务就是祭祀几个皇陵,洛阳这边皇陵很多,当然不能全部祭祀了,比如说五代那会儿那个儿皇帝石敬瑭的皇陵,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祭拜他,谁让这人毫无气节,居然向契丹人称臣,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导致宋朝几百年的悲剧,北魏那会儿的皇帝哪怕取了汉姓,也是鲜卑人,因此,需要祭祀的无非是光武帝的原陵。
    随驾的钦天监官员很快提供了宜祭祀的吉日,承庆帝便换了正式的礼服,带着同样穿着礼服的徒景年前往原陵祭拜。

第31章

自三皇五帝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朝代无非是汉唐,当年太//祖以及诸多豪杰起事,打的就是挽救汉人江山,维护中原正统的旗号,可见汉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印记之深。光武帝刘秀作为拨乱反正,中兴汉室的关键性人物,自然在史书上有着极为卓越的评价,到了洛阳,祭祀皇陵,自然免不了原陵去一趟。
    承庆帝之所以起意要祭祀,也是自己有拿得出手的业绩,要是一平庸的皇帝,跑到前朝皇陵去祭祀,那纯粹是惹人发笑了。承庆帝不管怎么说,当年也是征服了茜香国的人物,这些年来中原也是风调雨顺,一派盛世气象,自然有底气在光武帝灵前显摆一下。
    祭拜折腾了一天,承庆帝兴致上来,又带着徒景年,几个妃嫔,还有一些亲近的臣子跑到广泽苑那里的温泉宫泡了一趟温泉,这才继续踏上了南下的路。
    过了河南,便直接往安徽去了,安徽如今的徽商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安徽跟山西有些差不多,因为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区,这年头开发山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也没后世那般无所顾忌,随便开山砍树,那是极其遭到忌讳的事情,哪怕这时候人不懂什么水土流失之类的道理,却极其相信风水,而且多半敬畏山神土地,担心胡作非为会触怒神灵。尤其这边的山多半是石头山,就是开垦出来,也种不了粮食,因此,想要生存,自然不能靠种地了,只有依靠经商。
    徽商唐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主要是贩卖茶叶布匹,如今徽商更是兴盛,成年男子中,几乎有七成在经商,但是主要经营的,不光是茶叶,最暴利的就是官盐。
    历朝历代,盐税都是重中之重,没办法,你可以不吃饭,但是不能没有盐,因此,再穷的人家,总是三五不时要买盐的,一般来说,本朝每年的盐税加起来要近千万两,其中江淮这边就占据了大头。徽商作为盐商中资本最大,最为团结的一个团体,一直也在盐利中获利极丰,因此愈加昌盛。
    这会儿徽商闻听圣驾来了安徽,哪有不心动的道理。虽说这些人深谙官商勾结之道,但是,各地的官员都是流官,撑死待个五六年,就要往别处去了,讨好了一批,下一批过来还得继续掏钱,讨好他们,哪里比得上讨好皇帝呢?起码正常情况下,一个皇帝在位,怎么也有二三十年呢,这成本算起来可就小得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