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e zero-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后,当听到心爱作品的此类情报时,我却总是皱起眉头,胸中满是不安。
当然了,这份不安有时被证明只是杞人忧天,我也借由那些续作得到了美好的追加体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所感到的只有失意、沮丧和心头的珍贵回忆受到玷污时的无比愤慨。
所谓二次创作,到底孰是孰非呢?
希望它“是”的“愿望”至今都在心底回响。
从前希望故事永远不要完结的那份心情,我至今也不曾忘怀。
但是,“感情” 却在高声叫着“否”。肯定没什么好下场。新的制作方只是借用了原作的名气,用来骗钱罢了。不管续作是好是坏,评价和名声都要与原作者平分。这样一来,还有谁愿意对作品倾注热情呢?只要品质说得过去,趁着媒体热炒时大卖一把就好了——这种情况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现在,又有什么理由让我乐观地相信“愿望一定会传达给对方”呢?
“是”,“理性”极不情愿地说道。已经无可救药了。
现在,囊括了动画、游戏、轻小说在内的御宅娱乐形式正作为“产业” 而产出滚滚利润。是的,它已经是一门“产业”了。市场原理正推动着量产和消费这一循环无限加速下去。在这生产者利益至上,消费者以源源不断地供给为理想的系统之中,一部作品仅以单一商品的形式即宣告完结的举动简直愚蠢透顶。数量有限的构思,从游戏化、动画化、漫画化、轻小说化直至手办化,从重制版、新装版、文库版直至剪辑版、重译版和复刻版……所谓生态学就是要回收利用,榨干原作的每一丝利用价值。而fans的信心也在收集这数不胜数的商品过程中受到了挑战。
因为,只有持续进行与原作相关的经济活动才是“不渝之爱”的具体表现。
而回收利用所引起的原料劣化问题,简直像问再生纸纸质如何一样毫无意义。反正买方只是出于惰性而买个不停,卖方就更不会在意了。就这样,经济的活性化得到了激发,无数的爸爸们都靠由此得来的薪水养活了一家人。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吗?
二次创作有钱可赚。二次创作会为形形色色的人们带来利益。如果站出来否定这一公益事业的话,就会遭到众人的声讨,留下痛苦的回忆。就会失去朋友,失去赞助商,甚至丢掉饭碗。理解到这一切的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了。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尊重业界的常识与惯例,掌握了日本人微笑称是的传统美德了。
——二次创作到底孰是孰非呢?
这里面当然倾注着热情。但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打算。
由此派生了大量的续作,也使更多亵渎原作的东西泛滥于世。
走在秋叶原的闹市区,我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身处众多同好的环绕之下,那无时无刻不盘踞在心底的负面情感又是什么呢?
终于,我放弃了深究。嗯,我不善于死抠那些麻烦的东西。与其一味沉思苦想,还是付诸行动更合我的脾性。
其对别人说三道四,还不如来一次自己认可的再创作。比起那些制作商,置身事外只知长吁短叹的家伙更加令人不齿。
当然了,这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就算对原作抱有极大热情,但如果没有支持它的技术和完成它的体力的话,是绝对无法成功的。而一旦失败,风险更是大得惊人。受损的不只是自己的风评,就连自己的心爱之物都会受到亵渎。
不过,我还是写了。
对我来说,写作就像养花一样。
为花朵的美丽所吸引,这份感动在心中结出了果实,撒下了种子。正因为胸中留有种子,所以我才不遗余力地浇水施肥,梦想让曾经的花朵再度盛开,让大家都来领略它的美。
我并没有什么主义主张,也没有什么愤世嫉俗的思想,更没有什么值得褒奖的独创性。只是,我的心中时刻怀着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种子。我喜欢枪战片、武侠片、科幻片、喜欢变身英雄、宇宙怪兽和西部复仇剧。正因为这份喜爱已经几欲破体而出,所以我才选择了这份职业。所以我所做的,每次都是二次创作。这样的我,又怎么容忍她受到否定呢?如果可能的话,我真想挺起胸膛,高声为她叫好。尽管眼下的二次创作产业内容空洞,不知羞耻为何物,寄生虫四下横行,但我还是坚信着,写作的喜悦是一种高贵的感情。
这部仅为高喊“我爱fate”而浪费了整整一千四百余页纸的拙作正谨呈在您的面前。
这是场漫长而艰苦的战斗。说实在的,我在本作中倾注了无数心血。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我的答案,我是时时刻刻怀着这份觉悟进行创作的。
二次创作到底孰是孰非呢……想必我今后不会再为此惆怅了吧。
我要赌上自己的一切,继续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并以此为据,否定一切负面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这样。完成这四册书的经历如此教育了我。
蓦然回首,一度曾想就此封笔的我,又何尝不是被Fate/Zero这部作品所拯救了呢?
是的,我已经得出了答案。
各位读者们,放心吧。虚渊我,今后也会继续努力的。
解说
奈须きのこ
就这样,他的旅程结束了。
太漫长了——算不上大奸大恶,仅以司空见惯的平凡心愿为目标的某人的漫长旅途,终于回到了原点,落下了帷幕。
过失满路。
没有得到救赎的他夙愿得偿时,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啊啊——写得好,虚渊玄。”
读完全四卷,以沉重的心情合上书本后,我仰面向天,吐出了发自肺腑的感谢之词。
太残酷了。
太沉重了。
没有任何人,得到救赎。
但是——在这些牺牲之上,仍有一丝光辉残存于心。
破坏和创造是一对双生子。万物均为红莲所噬,诸事纷纷随风而去,本应仅剩无限悲哀的荒野之上,新的生命正破土而出。
与失去的一切相比,这丝光辉无比渺小,但也因此而无比尊贵。而只能作壁上观的我们,只能为之侧目动容。
唯愿为他的故事增添一抹价值。
就算他本人没能成功,但继承其意志的人终将现身——
我坚信,读完此书的读者们肯定和我心境相同。
压倒性的速度感。
终局如同雪崩一般接二连三地袭来。英灵们那几如定格的激突使人忘记了呼吸,众多角色接二连三地逝去。
前三卷的激斗不过是准备活动。虚渊玄的本领在第四卷方始发挥得淋漓尽致。想必您方才也体会到了,尽管内心在重压下无助地挣扎,但手却情不自禁地翻动着书页的轮回地狱。
尽管如此,这份清凉感、满足感又是从何而来呢?胸中虽然悲伤尚存,但却没有丝毫留恋。
大志未酬的故事也有其意义所在。那就是在绝望的深渊中呼唤奇迹的坚强。连接了后续故事的这份坚强,已经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中。
有了这第四卷,《Fate/Zero》已经不能称为外传,而是真真正正地承接本篇的故事了。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如果能互相补完,互相加深的话,“Zero”就不再是0,而成为了,甚至超越了有血有肉的1。
请容我多说一句,《Fate/Zero》发生在pc游戏“Fate/stay night”的十年以前,描述了一位正义的伙伴是如何踏上征途的。
这是一个以“正义”这一冠冕堂皇到极点“场面话”为主线的故事。然后,这一既麻烦又土气的名词在虚渊玄的笔下却变成了这样一道跃然纸上的视觉盛宴。
作为小说的Zero。
作为视觉小说的stay night。
二者的形式与风格迥然不同,连剧本的作者都不是同一个。
原著作者和本书的编者虚渊玄。
二人在兴趣上有些许相通,但在本质上却有极大的不同。文风、思想、擅长领域、吃肉吃素、睡眠时间、直至对女孩子的喜好!啊、不、后半部分和本文没什么关系。嗯,真的。
由虚渊玄写成的“zero”自然与“stay night”在文风与笔风上大不相同。
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却惊人的相似。
“zero”发表之时,恐怕多数读者都满怀着期待与不安。正因为虚渊玄是个优秀的作家,所以才有可能在借用他人世界观时产生不和谐的音符。
但是——结果如大家所见,虽然乐器不同,但二者的音高完美地调和在了一起,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合奏。
在这里,我既要感谢如此著名的奏者能来演奏“fate”这一乐谱,也希望诸位能喜欢这一奇迹的产物。虽然身为解说的我不应该表示感谢,但我还是想借这个场合对虚渊玄表达我的谢意。
而且,我也庆幸自己稍稍打消了虚渊玄心头的苦恼。
“我无法投身于作品之中。”虚渊玄常这样对我说。
据他本人说,这才是致使他无法顺利创作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他那冷静、透彻地观测、解析文章的异能所导致的。
如果说我是沉浸在故事里的潜水员的话,那他就是在水面上测定水深的测量员。他的解析力与理解力在只会潜水的我看来,无疑是一种威胁。
“何谓二次创作呢?”
近年来,常听到虚渊玄把这一烦恼挂在嘴边上。
我敬称他为大哥,但却常常毫不客气地指使他做这做那。在我看来,他与自己比起来,别有一番纯真。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虚渊玄在跨媒体创作的问题上,曾这样回答过:
“~话说回来,把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东西改编成动画游戏真的好吗?只有你坚信它已经完成了,才会把它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希望你好好想想,如果换一个媒体,又会怎么样呢?它只会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与业已完成的形态渐行渐远。希望你能注意到这一点~”
这就是众多“原作者”们虽然隐隐感到不妥,但还是拜倒于其脚下的所谓“扩展的喜悦”。就算心下生疑,但在这份喜悦面前,个人的矜持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就这样,大家都把疑问咽了回去。
虚渊玄是如此纯真,纯真到能够发觉“与业已完成的形态渐行渐远”的这一事实,这与武士的高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抱有所谓“二次创作的苦恼”。
虚渊玄也曾这样说过:
“~商业性的二次创作是不好的,非商业性的二次创作是好的~”
正是这样。在创作“Fate/Zero”的时候,他的心中并没有丝毫的商业性打算,一心只想写出“自己理想中的Fate”。那纯粹的愿望并没有掺杂任何不必要的东西,也没有任何迎合时代的要素。当然,他本人比谁都清楚,自己所向往的生存方式与现今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自己的这份价值观,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吗——
幸运的是,“fate”是部广受好评的作品。在众多读者的支持下,虚渊玄得以借由“自己心爱的fate”走上了坦荡的正途。
不,应该说他没有误入歧途。
《Fate/Zero》成为了卫宫切嗣在鲜血中前进的血泪史,这或许是一种必然。
无数人意识到了自身的伪善,打算就此封笔。
更多人相信着自己对原作的爱,选择了继续写下去。
唯愿为这部作品增添一抹价值。
就算他本人未能成功,但唯愿继承他遗志的人早日现身。
虽然嘴上说得轻松,但回想起深夜一点,虚渊玄轻描淡写地一句“这种情结怎么样”,就铺陈开一系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