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氏一族虽然被曹操全部诛杀,但是却并非没有漏网之鱼,郭图做为袁谭一党,对袁谭的事情了如指掌,袁谭在平原的时候,秘密纳了一位妾侍,并且为袁谭生下了一个子嗣,这个私生子,就是漏网之鱼。
若能将曹操顺利赶下台,郭图、淳于琼便拥立袁谭的私生子继位,郭图掌管政务,淳于琼掌管兵权,两人齐心合力,辅佐袁氏,这是上策。
若是不能将曹操赶下台,也并非攻下邺城,郭图、淳于琼便率领大军转移到渤海郡,那里是袁绍最早的根基,他们可以在哪里号召袁绍的旧部一起对抗曹操,与之形成对峙。这是中策。
下策则是郭图、淳于琼的备用之策,若未能攻下邺城,反被曹操大军击败,他们便率领败军一路南逃,投降张彦,然后蛊惑张彦,发兵攻打曹操。
当然,在郭图和淳于琼看来,他们都不希望出现中策和下策,希望这次行动能够一举成功,并且杀了曹操。
“既然人都到齐了,那我们就开始吧!”淳于琼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朗声说道。
话音刚落,淳于琼便让人请出了郭图。
郭图一经出现,在场的所有人都有些诧异,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有郭图在,他们的心里也就放宽松了许多。
大家都是经常见面的熟人,谁会不认识谁啊?
所以,郭图也就省去了客套,当即开始说出了自己的谋划,准备何时动手,怎么动手,又该怎么行动,计划又是什么,都阐述的十分详尽。
在场的人都听的很仔细,当郭图说完详尽的计划之后,众人都不禁暗叹,郭图不愧是郭图,计划的竟然十分完美。
“好了,既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计划的全部内容,那么今天回去之后,便立刻开始着手办理,我希望明晚子时,能够拿到曹操的人头!”郭图道。
“喏!”众人异口同声的道。
郭图道:“那么,现在就散了吧,各自回去准备……”
“砰!”
郭图的话还没有说完,便听见门外传来了一声巨响,民房的房门被人一脚踹开,身披重铠的曹洪,面色铁青的出现在了民房的院门里,外面火光冲天,竟然将这里全部包围了起来。
“主公有令,这些人密谋造反,全部诛杀,一个不留!”曹洪抽出了腰中系着的佩刀,向前一招,大声喊道。
随着曹洪的一声令下,身后的曹军将士纷纷一拥而上,直接冲进了院子里,见人就杀!
郭图、淳于琼、吕旷、吕翔、牵招等人顿时是一片惊慌,他们在这里密谋造反,一向行事严密,怎么可能会泄密呢?
而且,前来参加密谋的人。都没有携带武器。突然被曹洪等人包围。他们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这时,马延从慌乱的人群中冲了出去,见到曹洪时,立刻喜笑颜开,急忙说道:“曹将军,你们终于来了,这次参加密谋造反的人都在这里,这下可以一网打尽了……”
郭图、淳于琼、吕旷、吕翔、牵招等人看到这一幕。这才弄明白了,难怪曹操会知道这些事情,原来他们之中有内奸,而马延就是那个内奸。
一时间,骂声一片,马延被众人骂的狗血喷头,众人全部龟缩在房间里,不敢外出。
曹洪冷笑了一声,对马延说道:“主公很感谢你,但是主公平生最痛恨卖主求荣的人了。所以,主公给我下的命令是。格杀勿论!”
“啊?”马延顿时惊呆了,他瞪大着惊恐的眼睛,做梦都不会想到,等待他的不是曹操承诺的荣华富贵,而是无情的屠刀!
曹洪举起手中的长刀,便朝马延砍了过去。
“啊——”
马延惨叫一声,直接倒在了血泊之中,浑身抽搐了几下,便一命呜呼了。
曹洪提着带血的屠刀,带着身后的将士,直接冲进了房间,一拥而上,见人就杀。
一时间,惨叫声连连,凡是参加这次密谋的人,都死在了乱刀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过此劫。
除此之外,更让曹洪率领军队,将这些将领满门抄斩,夷灭三族。
家在邺城里的五十多家第一时间便被诛杀殆尽,而家在外地的,责分派军队前去抓捕,以雷霆之速,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一夜之间,冀州军里的中层以上的军官,都被屠杀殆尽,而牵连其中的人更是多不胜数,曹操所诛杀的人数已经高达六千多人,这种雷霆手段,让邺城内外,乃至整个冀州的百姓,都闻风丧胆,人人自危。
曹操以叛变的罪民,将其全部枭首,分别悬挂在邺城的四个城门上,做为警示。
除此之外,曹操将冀州军全部编入自己的军队里,由旧部做为监管,一旦发现任何异常举动,曹洪便可将其诛杀。
一时间,邺城,乃至整个冀州,都笼罩在了白色恐怖当中,百姓更是敢怒而不敢言,官员们更是人人自危。
消息传到幽州,阎柔、田豫、田畴、鲜于辅、鲜鱼银等人都人人自危,内心更是恐惧不已。都感觉曹操在清洗冀州军的同时,下一个目标很有可能是幽州军。
而消息传至黎阳之时,已经投降的高览,也因为畏惧曹操的恐怖手段,于深夜逃走,南渡到黄河之南,再次投靠张彦去了,并把曹操在邺城做的事情告知了张彦。
张彦没有责怪高览,继续任命高览为威远将军,让其和张郃一起统帅投降的冀州军,而把这则消息散步了出去。
张郃所统辖的冀州军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义愤填膺,愤慨非常,更是对曹操痛恨不已。如果说,之前的投降只是为了活命而逼不得已,那么此消息一经传来,这批冀州军便决定死心塌地的跟着张彦了。
不过,对于张彦来说,曹操的雷霆手段,虽然是非常之举,但这种举措,很有可能会物极必反。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李财已经乘船去了辽西,一旦与乌桓人接洽成功,那么幽州就会掀起一股腥风血雨,曹操根基不稳,或将失去幽州。
除此之外,贾逵更是去联络匈奴人、鲜卑人,也打算从西北牵制住曹操,而张彦,则需静静的等待着,那场暴风雨的来临。
翌日,诸葛亮抵达了濮阳,张彦亲自接待诸葛亮,并将缴获来的一支三矢连弩交给了诸葛亮,对其说道:“这是将士们在与河北军交战中缴获来的,这张弩一次可以发射三支弩箭,非常的厉害,你看看能否将其改良一下,研发出来一种一次可以发射十支弩箭的弩机?”
诸葛亮接过连弩看了一眼,随即抱拳说道:“启禀摄政王,孔明只怕会辜负了摄政王的厚望,孔明根本不会这机关之术,如何研发十矢连弩?”(未完待续。。)
319乌桓铁骑
张彦听到诸葛亮的这句话,顿时傻眼了,急忙问道:“你不懂?”
诸葛亮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确实不懂!”
张彦心中无限的纳闷,既然诸葛亮不懂这机关之术,那他的诸葛连弩到底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想了片刻,张彦最终还是决定将研发诸葛连弩的事情交给诸葛亮来做,既然历史上有过记载,这诸葛连弩是诸葛亮发明的,那么诸葛亮必然能够发明出这种武器,剩下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于是,张彦便对诸葛亮说道:“孔明,你既然不懂这机关之术,我也不勉强你,不过,我相信,以你的聪明才智,绝对可以研发出这种连弩来。现在,我就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你,事成之后,我就会给你封官加爵,如何?”
诸葛亮抱拳道:“孔明不懂机关之术,摄政王却一定要让孔明来完成此种任务的话,就请摄政王调给我几个能工巧匠。”
“这个不成问题,你需要什么,尽管跟我说,我会给你一个十分优良的研发环境的。”
诸葛亮沉思了片刻,当即说道:“启禀摄政王,这种弩机既然是从河北军缴获而来,那么河北军里一定知道这支连弩的情况,到底是谁制造了这样的连弩,摄政王若是能将此人找来,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张彦听完诸葛亮的这句话后,倒是觉得诸葛亮说的极有道理,但是诸葛亮连弩要研发。他人也要找。
于是。张彦打发了诸葛亮后。便让人将张郃、高览二将给叫了过来,询问他们知不知道三矢连弩是谁制造的。
张郃、高览二将对于三矢连弩并不陌生,曾经张郃率领过那支连弩军队。
据张郃提及,制造这种连弩的人,姓马,叫马均,是扶风人,只知道当时马均是被袁绍邀请来到冀州的能工巧匠。起初。这种三矢连弩是研发出来对付公孙瓒的。公孙瓒的军队以骑兵居多,而且所部精锐白马义从更是所向披靡,为了能与之对抗,才有了三矢连弩。
但是,三矢连弩的做工非常精细,且步骤繁琐,所需要的弩箭也是特制的,当时袁绍急于对付公孙瓒,只做了一千张弩机,三万支弩箭。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后,袁绍才又让马均加紧赶制。
但后来。马均父亲病故,马均不得不回到扶风守孝,所以连弩制造的计划,也就此搁置,目前在河北军里,只存有一万张这样的弩机,十万支箭矢而已。
所以,在战争中,不到万不得已,袁绍一般不会用这支队伍。
张彦得知了这个信息后,喜出望外,当即下令雍州刺史钟繇寻找马均,一旦找到马均后,立刻把马均送到濮阳。
另外,为了加强河北的防范,张彦调遣徐晃所部,前往河内黑山一带驻守,黑山地处冀州、并州、河南、兖州的交界之处,算是一个四不管地带,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将徐晃调动到这里,也是为了以后进攻河北而打下基础。
一方面,张彦让诸葛亮研发连弩,又寻找大发明家马均,精心研制战争武器。另一方面,他则派人四处收集硝石、硫磺、木炭等物,而且越多越好,他也准备自己研发秘密武器。
两件事,同时进行,互不耽误。
同时,张彦做出调动命令,让右大将军于禁,率领李典、毛玠奔赴庐江,与张辽、高顺二人进行换防。
这则调令,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是张彦对于禁、李典、毛玠等人的不信任。毕竟,于禁、李典、毛玠都曾是曹操的旧部,如今曹操当上了河北之主,张彦担心于禁、李典、毛玠等人会和曹操有联系,这才听信了贾诩的意见,以正常的调动,让于禁、李典、毛玠等人与张辽、高顺换防。
张辽、高顺都曾是吕布的部下,吕布死在了曹操的手里,张辽、高顺一直很想报仇,更视曹操为仇敌,所以调动过来,以后对河北开战,利大于弊。
除此之外,张彦又调动赵云、许褚的两支大军赶来濮阳回合,责令太史慈、徐晃加强防范。
等到张彦的秘密武器研制成功,他就会率领大军进攻河北,然后步步为营,一点一点的蚕食河北,直至消灭曹操。
……
李财带着张彦的命令,再一次来到了辽西,会见乌桓大王蹋顿。
此时的乌桓,已经今非昔比了,由于蹋顿与张彦做了几次贸易,其兵器、战甲都十分优良,远远高出身为世仇的鲜卑人,所以这几年内,蹋顿利用自己军队的优势,东征西讨,统一了乌桓各部,让乌桓各部都对他俯首帖耳。
此外,蹋顿更是果断出兵击败了东鲜卑,迫使东鲜卑西迁,控制了塞外的大草原,然后又向东北进攻扶余,使得扶余人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