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家姑娘向父母解释说:“郭威现在虽然一无所有,他日必定发展,前程无量。女儿已决心以身相许,天涯相随,海角相伴,虽未同年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日死。将来不管是吃苦受罪,还是享受荣华富贵,都自认了,绝不埋怨父母。”说着,柴家姑娘把宫中带出来的金银珠宝分成两份,一份孝敬父母,一份留作己用。两个人迅速结为夫妻。
天晴了,水未退,情正浓。小夫妻不再过河,双双折返洛阳。
教武识文
柴家姑娘在洛阳为郭威准备了一个幽静的小院,让郭威“进修”,埋头学习,以图将来成就大业。她还画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每日上午读书,午饭过后夫妻二人品茗闲谈。妻子成为丈夫的老师,解释书中的疑难问题,旁通处世之道,讲授用人之法,纵论国家政事与天下大事。一年多的时间,郭威从这里“毕业”了。
柴家姑娘说:“你要追随一位气度恢弘的领袖人物,以图将来有出头之日。”于是,郭威先后跟随石敬瑭、张彦泽、杨光远、刘知远等人。
在一次与契丹人的战斗中,郭威以2000伏兵大败契丹,声名远扬,赢得刘知远的器重。
史书记载:刘知远后来夺后晋建后汉,多方倚重郭威,许多重大事情都由郭威来办。但刘知远在位一年就死去了,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为隐帝。隐帝听信谗言,大杀功臣,当时郭威留在汴京的家人也全部遇害,柴氏也没有幸免。
当时郭威正领兵担任邺都留守,听到亲人被害,气愤悲伤至极,挥军由邺都直指京师,隐帝为乱军所杀。
郭威入京,晋见太后,商议由刘知远的侄子刘斌入继大统。这时,契丹人入侵,太后命郭威率军出征。当军队到达檀州时,将士哗变,拥郭威称帝,“黄袍加身”,郭威也不推脱,之后,建立后周。
郭威建立后周,坐上皇帝宝座时,柴氏早已成了荒山上的一座孤坟。郭威感念爱妻的大恩厚德,深感无以为报,于是力排众议,把死去的柴氏封为圣穆皇后,并收柴氏的侄儿柴荣为养子,以慰藉柴氏游荡在九泉之下的亡魂。
郭威说:没有柴皇后,也就没有我后来做皇帝。
品读:贤良伴侣
远见卓识的眼光,不是每一个有识之士都能够做到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不是每个文臣武将都能驾驭的。柴皇后独到,犀利的目光聚焦在郭威身上,使这个名不经传的穷小子,一步步走向帝王之路。
《晏子春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为晏子赶车的人,因自己是相国的车夫而“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正巧被其妻看到,当他回到家中,“其妻请去”,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要离婚。车夫“问其故”,其妻回答他的话,真可谓警世之言:“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那意思就是说:人家晏子那么大的干部,为人处世还谦恭和顺呢!你一个赶车的,却如此地傲慢张扬,你太让人失望了。我不离开你还等什么呢!车夫听了妻子的话后,幡然醒悟,改变了过去仗势自恃、骄矜傲慢的态度,为人处世变得谦逊、谨慎起来。后来被晏子“荐以为大夫”,做了国家的要员。
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建立政权者大都是武将,他们性极残酷,独断专行,国家大事都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和文人谋士商量,所信任的人即所谓的知己也都是清一色的武夫。一般说来,武夫做皇帝,有勇无谋,总要有一些亲信的谋士相助,如梁太祖时期的敬翔、唐庄宗时期的郭崇韬、唐明宗时期的安重诲、石敬塘时期的桑维翰等。这些谋士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武夫的蛮横和简单就收敛改变一些,判断也就准确一些,决策也就科学一些,国家就稳定一些。刘知远建立后汉,因为不重文治,不过短短4年就灭亡了。而郭威虽然也是一员武将,但他曾受过柴氏的悉心教导,精心培育,从而使他建立的后周政权,重视文治,体恤百姓,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出现了五代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
无怪乎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永远都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这话不假!正如后周皇帝郭威说:“没有柴皇后,也就没有我后来做皇帝。”一个功成名就的男人还能念念不忘自己的妻子,并把自己的成功归于自己的妻子,只能说明妻子的确功不可没。郭威的帝王功劳薄上也因此为柴氏记上重重一笔,落了个“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柴氏与郭威正如西汉的吕氏与刘邦,都是女方出自富贵人家,而不嫌弃贫穷小子,勇敢下嫁,这两位女性的胆识很值得当今女性的借鉴,人们常说不看人一时穷,要看人一生志,刘邦和郭威最后的称帝,证明了这一观点,吕氏跟着丈夫当上了皇后,母仪天下,柴氏早死无法与丈夫同贵,但在自己丈夫的心中却永远保留着重要的位置,以至于柴氏虽死犹生,自己的富贵荫及后代,使自己的侄儿当上了后周的第二代帝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溪亭孤雁:李清照(1)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好看的txt电子书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著名的《一剪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离愁与相思,从遥远的宋朝一直唱到了现在。今人了解李清照多是由读她的词开始,这些词清丽婉约、临水照人,一如她的名字嵌入人心。这位女词人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呢?
快乐童年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她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侍郎,他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据宋史记载,李格非的词章,行文活泼,生动清澈,生平推崇陶渊明,颇有出世之人的意味。可惜他的作品佚失,我们已无缘见到。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所以也知书能文。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使得李清照在幼年时便文采卓然。我们熟知的《如梦令》就是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词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她少女时代的幸福生活:一个冰清玉洁的少女,秀发香腮,情窦初开,略饮薄酒,痴痴地看着袅袅烟波,在荡漾的小舟上吟一阙清词。与众不同的是,作为官家长大的女儿,李清照并没有按封建礼制的约束浅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待字闺中,而是饱览了家里的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虹,而且内秀如兰。她不仅能熟练驾驭诗词格律,品评起史实人物来也是大气磅礴。
唐代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很盛,他曾写诗感慨:“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首诗传到李清照那里,她随即和诗一首:“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着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气势不输浪漫豪放的李白、苏轼。李清照的父亲读完之后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激起文化圈好一阵风浪。文人传诵“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的生活就这种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绚烂光环下铺展开来。
志同道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个人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再延续新的生命。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激烈的火花、柔美的温馨,当然,也有失败的哀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曲,当李清照满载着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经典的爱情。
这段爱情没有惊世骇俗的情节,也无艰难险阻的坎坷路途,但正是它的温婉柔和与李清照的才媛气质交相辉映,才更让人欣慰。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两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婚姻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偶遇而不可强求了。如果说陆游的《钗头凤》讲述了爱的悲伤,那李清照则抒发了爱的甜美。李清照早年的词作大多沉溺于胶漆缠绵的爱情中,尽管思想性不高,但是别有一番风味。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之词。彻骨的爱恋,深深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赵明诚收到后,为情所感,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他要写一首超过爱人才艺的词。
溪亭孤雁:李清照(2)
于是他闭门著词,三天之内共写了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对妻子的词艺自叹不如。
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这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这是她的幸运、却不是国家的福音。如果只让她这样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古代史、文学史将会和她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