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神农 作者:旺家家-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旁边的人听了呵呵大笑。
“要不灭老鼠?”有人提议。
刘宇摇摇头:“老鼠怎么灭,只能从粮食保存上面想办法。”
“我倒是有一个办法,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粮食都是宝贝一样的,为了不让老鼠偷吃就放到大陶瓷缸里,农村那种陶瓷大缸造的很粗糙,不能装水,但是成粮食很好,装进去,上面盖上木头盖子,什么老鼠都进不去。只是宣传又是个麻烦的事情,又要每个村的跑喽。”
下午回到了将军府,王豪来了又邀请了大牛他们,几个人少喝了一点。酒饭过后,刘宇一个人躺在椅子上面想事情,洋子和小猴在门口斗嘴呢,金兴霸在院子里检查亲兵执勤的情况。
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传播信息呢?报纸,不错,可是仅限于一小部分人,在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情况下看报纸的基本上都不是农民。这两年推广南瓜、红薯、高产水稻。可是每次推广都要在田间地头、农村集市等等地方,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不但浪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效果也不是特别的好。
“用什么办法呢?”刘宇想着,忽然响起买车的时候那个销售人员说,开车的司机要经常听交通台,以便随时掌握路况信息。
“对了,收音机。”刘宇一下子从椅子上面跳了起来。“小猴,洋子,随我去府衙门。”
两人看刘宇高高兴兴的样子,也不知道有啥好事情。
来到府衙的时候陆文机正忙着处理政务呢,“将军来了,有什么急事吗?”
“有,有,把李永勤、苏廷方,唐小虎、还有搞文艺宣传的陆齐都找来。”
“好的,立刻。”
不得不说,现在的府衙是个很高效的政府机构,普通的办事员在城里都是骑行车的,出去城外都是骑马,没有人会摆谱坐轿子。半个小时候大家聚集在会议室里,刘宇居中而坐。
“唐小虎,你先来通报一下咱们大理的教育情况。”刘宇先问。
唐小虎主管教育,这些情况还是很清楚的,张口就来:“目前已经完工的小学有五十六座,在校生共计六万三千二百人,只是老师的数量还有些少,总共才两千九百来人,而且质量上很差,不少的老师只是认字而已,我还是建议咱们继续对老师进行培训。”
“嗯,学生已经不少了。”刘宇说完又转头问陆文机“咱们整个大理郡,五十户以上的村子有多少个?”
这个陆文机可记不住,不过有资料,“目前整个大理郡是八个县,另外还有大理城直辖的农村,五十户以上的村子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三个。”
刘宇点点头,又问陆齐:“目前咱们有固定场所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有几个?”
“只有十二个,大理城四个,其他的每个县城一个。咱们直接掌握的歌手、说评书的,演小品的共计八十三人。”
这个情况刘宇知道一些,文艺方便投资一直没有体育大,而且不管是文艺还是体育都要为农业让路,所以文艺发展的比较缓慢,但是他陆齐在大理也成了大明星,走到哪里都有人要签名。
“老李,老苏,目前咱们宣传农业知识的有没有说话声音比较清楚,口才比较好的呢。”刘宇问。
苏廷方笑道:“口才好的不一定懂技术,懂技术的不一定口才好。不过不要紧,可以让技术好的,编写好资料,交给口才好的人去说。咱们现在一直是这么办理的。”
刘宇一拍头,倒是自己落伍了。
“将军不知道问这些是因为什么呢?”陆文机问。
“呵呵,知识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的。你看,这两年咱们推广的种田方法让老百姓增收了不少。可是宣传人员少,报纸效果好,可是老百姓又认识字,我想出来一个好办法,每个村里放一个话匣子,通过这个话匣子給老百姓传播培训农业知识,甚至可以听歌,听戏曲等等。”
刘宇这话一出听的大家目瞪口呆,“什么,天下会有这种东西?”反映最大的是苏廷方,显然是不信。
陆文机也是没见过:“真的能有那么神奇吗,要知道电报传播的只是文字,对讲机的范围又很小啊。”
“这个大家不用管了,我想办法。文机先准备一下,在每个村的治安执勤房子的外面修建一个小棚子,草棚也行,没必要搞多么的好。唐小虎找几个讲课好的老师,试着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和诗歌的。陆齐要准备的是一些好听的歌曲、评书戏曲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农业宣传的,把养殖技术种植技术还有粮食保存方面的注意事情多多的准备一些。”
大家虽然不解刘宇说的是什么神奇的装备,但是还是快速的开始准备了。
刘宇也在准备,傍晚的时候,一大车铜、锌、锡等等制造收音机的材料拉近了将军府里。后院巨大的密室里,刘宇用指纹打开密室的大门,亲自把材料推了进去。
万能制造机制造虽然现在还是处于一级的阶段,但是制造收音机还是如同小孩子吃棒棒糖一样容易。
收音机品种很多,刘宇选择了非常古老的一种,大木头匣子的,有电脑的主机那么大个头的,其实里面大多是空的,音箱很响亮,要用四节一号电池。
很快第一台收音机出来了,可是还不能试试,因为信号台还没造。出于对万能制造机的信任,刘宇一口气造了五百台收音机,可一个傻瓜式的电台,功率挺大的,能覆盖整个大理地区。
试验很简单,把陆齐叫来,让他播音。派出一百个骑兵拿着收音机出去,跑的远远的看能不能听的道。不是不知道,一试验把骑兵都吓了跳,如果不是刘宇说好了木头盒子会发出声音,他们肯定会以为是妖怪呢。陆齐的一曲大海听的大家如痴如醉的。最后刘宇说:“我是将军,所有骑兵听到都回来。”
一百个骑兵全部回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听到。
又忙活了一天,一共造了两千个收音机,每个村一个,其他的分发到环宇农场,工厂等等地方,还剩下了一些暂时保留着了。
刚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收音机台,早上是文化类的,老师讲解一些文化知识,中午是文艺类的,评书歌曲等等的。晚上才是农业知识类的。
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全大理都震惊了。农民们大忙的不去干活,赖在治安室那里听广播。不得以,刘宇通过广播告诉大家,干好工作是第一位的。没事的时候才能听广播,而且说了,晚上才有农民们的养殖种植的知识。
这下农村的生活也不在那么枯燥了,晚上下地回家拿着饭碗到治安室门口一坐,边听广播边吃饭。那劲头比现在是网瘾少年都足啊,太稀奇了,很多老头老太太很想把木头匣子砸开,看看里面有人不。
街面上开酒楼茶馆的老板们纷纷找到知府衙,想购买一台收音机放到店里,好招揽生意。陆文机哪里有啊,让他们到环宇商行里购买,商行也不过只有二百台的存货,卖给谁不卖给谁的,没办法好参加摇号,选到号码的才能购买,没有号码就不能购买。不过刘宇说了,三个,只要三个月收音机敞开了购买。
第335章 百年大计
每天早上六点钟,各村的收音机就开始广播了,当然听的人很少,因为六点农民们刚刚起来要下地。倒是工厂的工人都在收听,播音员美妙的声音说:“各位听众朋友大家早上好,这里是大理广播电台,我是主持人xx。每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
歌曲过后就是扫盲了,电台扫盲比较费劲。但是会讲解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乘法口诀表,这在当时都是传男不传女的秘密,还有各种文书的写作、简单的医疗知识等等,都是通过收音机去普及的。
紧跟着中午就到了娱乐的时候,评书联播,上老百姓格外的喜欢。晚上就农业知识,想增加收入的老百姓更是喜欢这个的。
闲暇之余,陆文机和刘宇聊天,感叹道:“大哥,真的不敢想象,咱们三年之间的时间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三年前大理土匪遍地,豪强欺压百姓,民不聊生。每年一到冬天冻饿而死的人大有人在,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今天,虽然还是朱门酒肉臭,但是没有冻死饿死的人了。前段时间做了个调查,普通一个五口之家,每年收粮食最少三千斤,红薯南瓜七八千斤、家家都能养一头猪了。”陆文机说不出的自豪,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陆文机从小的梦想就是报效朝廷,可是根本没有人用他,如果不是遇到了刘宇他恐怕还在哪个商行里做师爷呢。
“吃饱穿暖这才只是开始,工业也要慢慢的发展。”刘宇悠悠的叹道。
“将军的意思是推广蒸汽机?”
“必须的,不过不会太厉害,发展工业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明年开春咱们要多多的植树造林,美化生活环境。百姓开荒也不能无度,只能是适当开荒。最重要的是教育,每个孩子必须读五年的书。”这是刘宇的梦想,工业不用太发达,尤其是化工行业,能不用就不用了,化工发达了等于往自己饭碗里加毒药,想想后世的那些癌症村都让人头皮发麻,钱是好东西,可是为了钱不择手段就不好了。所以汽车、柴油机都不会去普及,当然现在还没有能力生产,更谈不上普及了。
“每个孩子要读五年书?那可能吗?”陆文机有些不信,“很小的孩子都去放羊了。”
“不会的,红薯玉米的普及让大家都能吃上饭。别以为老百姓都是傻子,谁不喜欢自己家的孩子多读些书呢。更何况咱们采用的是义务教育,书费、学费一概不收。孩子才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那咱们去学校看看吧。”陆文机说。
“走,去吧。看看学校的老师教学的咋样。”说走就走。刘宇和陆文机是最反对拖拉的人了,要是去学校检查之前还要通知学校,这样学校就会应付检查。
刘宇和陆文机卫队带了不少,可是进学校的时候只带了洋子和小猴,这是大理第一实验小学。兴建了有半年多了,学生一千五百多人,目前只有两个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
“几位有事。”一个身穿门卫服装的人拦住了刘宇等人。
四目相对的一瞬间刘宇愣住了,“这不是格子吗?你怎么来这里了。”
“将军,原来是将军。”被叫做格子的人热泪盈眶,格子是乡勇军的第一批老兵,在石门关大战红半天的时候丢掉了一条胳膊,后来退役了。
“军部不是给你们发了高额的抚恤金和修建了房屋了吗?”刘宇第一反应是军部的工作不到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将军还记得我的名字,抚恤金和房子都有了。那些钱够我吃到老死,可是我在家里闲不住,虽然说断了一只胳膊,可是当个门卫还是搓搓有余的。”
“辛苦你了,兄弟。”刘宇拍拍格子的肩膀。
格子转过头去,擦掉了眼角的泪水。
“将军和知府大人来有事情吗?”
“嗯,我们要视察一下学校的情况,你不要通知学校领导。”陆文机说。
“好好,没问题。只是我是门卫,来客登记。知府大人填写个表格吧。”格子居然让知府大人和将军大人填写表格,旁边的一个门卫都为格子捏了一把汗,谁知道刘宇并没有生气,认真的填写了一份表格。
来到教务处,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