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三国-第3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杨显艰难地朝关羽一抱拳。
关羽看了一眼伤痕累累的杨显,皱眉道:“你们已经同蛮军相遇了?”
第五百六十六章 对峙
关羽看着伤痕累累的杨显,皱眉问道:“你们已经同蛮军相遇了?”
杨显从战马上滚下来,禀告道:“将军,敌人大队似乎已经过河!末将无能,没能阻止住他们!”
关羽朝身后唤道:“医官!”一名骑兵随即奔了上来,“将军!”骑兵抱拳道。
关羽对杨显道:“此事不是你之过!你现在的任务是回去养伤!带杨显将军他们下去!”后一句,关羽是对那医官说的。
“将军,让末将再回去吧!”杨显跪在地上请命道,显得很激动。
一丝欣慰之色在关羽的眼眸中闪过,随即关羽面色一冷,沉声道:“这是命令!”杨显心头一凛,只得抱拳应诺。
关羽率领两万步卒继续前进,同时派出三队斥候前出侦查。
当关羽率领两万步卒急进到距离那片树林约十里的地点时,其中一队斥候回报,“将军,敌人在树林边缘列阵,他们似乎已经知道我军将到!”
关羽微眯双眼,问道:“周围可有敌军的埋伏?”
斥候道:“没有发现敌人伏军的踪迹!”顿了顿,补充道:“除了那一片树林,这周围草木稀疏地形平缓,大队伏军根本很难隐匿行踪!”
关羽点了点头,对身边的传令官下令道:“传令下去,每一位士兵就地割取一捆干草!”传令官应诺一声,立刻下去传令了。
随即,两万第八军团步卒就地散开,开始割取干草。此时正值盛夏,连日的酷暑使得草木异常干燥,就跟浇了汽油似的,一点既着。
在此同时,关羽对那队返回的斥候下令道:“你们立刻往阳县方向去侦察,同时派出两名快马赶到阳县,让他们严加防备!”斥候队领下命令,随即数十名斥候往西北方向急奔而去。
两万步卒按照关羽的命令割取了干草,随即继续北进。大约半个时辰后,那一片树林便近在眼前了。
关羽命令两万步卒列成四座方阵一字排开向前推进。两万步卒缓缓向前推进着,沉闷的脚步声隆隆如同雷鸣,军阵特有的杀伐之气弥漫开去,远远看去,就如同四头蓄势待发的黑色猛兽。排在最前列的是塔盾手,向后依次是长枪手、刀手,最后面是强弩手。关羽跨坐在绝尘神驹上,行进在中间的一座军阵之中。
在征北军军阵前方数百步处,数万高句丽将士列成线性战阵严阵以待,那绿色的衣甲在同样绿色的背景中显得有点不真实。
征北军军阵推进到距离高句丽人约一百五十步处立定。关羽策马来到军前,一勒马缰,绝尘神驹人立而起,发出一声龙吟般的嘶鸣。高句丽大将李立认出了关羽,不由得心头一跳,当日的一幕幕瞬间在脑海中闪过,一种难以抑制的恐惧瞬间在心头弥漫开。周围的高句丽将士神情也有点不正常,关羽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将军,是,是关羽!”李立身边的一名部将面带惊惶地说道。
李立将心头的恐惧按捺下去,从这名部将一瞪眼,冷喝道:“慌什么!你可是将领!”这名部将心头一凛,面露羞愧之色。
“传令下去,谁敢临阵脱逃,立斩不饶!”李立沉声下令道。
李立的命令很快被传达下去,高句丽将士不由得心中凛然,恐惧的感觉消退了不少。
就在关羽率领两万步卒同李立的五万前锋对峙之时。在西北方向二十余里处,高句丽大将高硫正率领十万主力往阳县方向驰去。
“距离阳县还有多远?”高硫问身边的部将。
部将回答道:“至少还有一百里路!”不用吃惊为什么还有这么远,因为此刻战事的发生地在辽西
郡境内,而阳县却在右北平境内。
高硫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他突然感到这种大规模长途奔袭实在是太冒险了!
大军继续前进着。突然,后方有斥候赶了上来。
“将军,李立将军急报,关羽已经率军抵达树林外围!”
高硫一惊,急声问道:“你是说征北军大将关羽亲自率领大军赶到了树林外围?”“是的!”
高硫紧皱起眉头。“立刻传令,大军放弃西进,回转!”高硫突然下令道。对于高硫这个命令,几位部将都未感到惊讶,因为他们自己也是如此想的。如果此刻率领两万征北军赶到树林外围的不是关羽,而是另外一名征北军将领,高硫只怕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而正是这个命令使整个战场的态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一阵紧张的命令中,十万原本准备突袭阳县高句丽大军放弃了他们的原计划,调头回转。
十万高句丽大军在高硫的催促中急速朝树林方向赶回去。
不久之后,关羽收到斥候禀报。“启禀将军,高句丽的十万大军正从西边赶回来!”
关羽先是一惊,随即松了口气。他惊的是高句丽人竟然还有十万大军已经渡过了滦河,松了一口的原因是,高句丽的这十万大军显然已经被他给吸引了回来。
“将军,咱们,咱们是不是……?”一名第八军团的校尉面带恐惧之色地对关羽道。
关羽眯着的眼眸猛地一瞪,冷声道:“若再敢妄言,立斩不饶!”
校尉心头凛然,连连应诺。
关羽看了这个校尉一眼,扭头扫视了一圈周围众将士,多数人的脸上都流露出紧张之色,更有一些人面露惧色。关羽不由得皱起眉头。
“传令下去,斩杀一名敌人,赏银五十两;斩杀一名校尉级敌酋,赏银两百两并且官升一级!”关羽突然道。关羽想用这种方式暂时拧合这支乌合之众的战斗意志。
关羽的命令更快被传达下去,这支乌合之众的气势竟然突然为之一变,一种狂躁的气氛弥漫开来。
关羽发现这一情况,不由得心生感慨。他一直就在奇怪,这第八军团虽然是袁绍军的降军整编来的,但是其成份基本上都是袁绍军的精锐部队,而袁绍军的精锐部队在同征北军交锋时,表现得并不是很弱,可为什么成为征北军的他们却表现得如此不济呢?现在他终于找到了原因。
“列成圆阵!”关羽下令道。
两万第八军团步卒随即开始变阵,不到一刻钟,一个巨大的圆阵形成了。关羽并不打算即刻朝树林发起攻击,因为树林中的敌人数量比己方要多得多,并且树林中的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另外高句丽的十万主力不久之后就将赶到。征北军现在要做的是等待,等待高句丽大军攻阵,因为高句丽人更加等不起;等待另外三万步卒赶到战场。
在焦躁的气氛中,双方军队顶着炎炎烈日对峙着。士兵们汗如雨下,沉重的呼吸声远远听去就如同一群不安的野兽;目光注视着对方,隐藏着一种狂暴的情绪。
高硫的十万主力终于回到了这里,战场的气氛陡然一变。
高硫并未即刻就下令对关羽的两万步卒展开进攻,谨慎的他先率领大军回到靠树林这边列阵开。
“将军,你怎么回来了?”李立面带喜色地问道。
高硫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征北军的圆阵,眉头一皱,问道:“什么情况?”李立立刻简要介绍了一遍目前的情况。
高硫稍作思忖,断然道:“我们不能再等了!准备进攻!”
关羽跨坐在绝尘神驹上,静静地注视着高句丽人的动静。突然,高句丽人动了。约三万高句丽军分成三队分别从左中右三个方向朝征北军圆阵推进过来,同时,数十架轻型车弩跟进。
“强弩手准备!!”关羽扬声喝道。
塔盾后的长枪手、刀手立刻蹲下身子,近四千名强弩手引弦上箭,瞄准着前方。
敌人的脚步声越来越响,眼中的图像越来越大,每一个士兵都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喘息声。
“冲啊!!”高句丽人猛发一声喊,随即三万高句丽步卒嚎叫着发起了冲锋,那沉闷的脚步声猛然间急骤起来。
“放箭!!”
征北军四千强弩手猛地扣动扳机,四千支利箭飞蝗般朝已经发起冲锋的高句丽军飞去。
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阵对决
箭雨飞蝗一般在空中飞舞,高句丽军纷纷中箭倒地,不过这并没能阻止高句丽军的前进步伐,高句丽士兵呐喊着,气势汹汹冲向征北军圆阵。在此同时,跟在高句丽军后面的车弩也开始朝征北军的圆阵发射,枪箭带着沉闷的呼啸声与箭雨交错飞过,砸在最外围的塔盾上发出一片沉闷的巨响。十几面塔盾碎裂倒下,其后的塔盾兵口鼻喷血倒在地上,后面的士兵连忙将受伤的塔盾兵拖到圆阵中央;有塔盾兵迅速将缺口补上。
双方远程部队交互对射,在接战肉搏前的这段时间里,双方士兵不断有人在对方的箭矢下倒下。
高句丽军从三个方向冲到圆阵前,随即高句丽军冲在最前面的刀盾手突然顿住,结成一道临时阵线,几乎同时,手持三米长枪的高句丽长枪兵朝征北军圆阵涌了上去,他们显然是想使用长枪突破征北军最外围的塔盾墙。
高句丽长枪兵呐喊着冲向圆阵。数千征北军强弩兵猛地扣下扳机。
飞蝗般的箭矢在极近的距离内扑向高句丽长枪兵。
密如飞蝗的箭矢在高句丽长枪兵中呼啸穿过,惨叫声此起彼伏,高句丽长枪兵连片栽倒在地。
这一波箭雨刚刚过去,高句丽长枪兵便近在咫尺了。
“接战!!”关羽身旁的一名部将扬声喊道。
赫!!两万将士齐声高喊,同时整个圆阵缓缓行动起来,向高句丽军方向移动,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移动的堡垒。
高句丽长枪兵使用手中的长枪猛戳塔盾间的间隙,叮叮咚咚的戳击声响成一片。不时有长枪从间隙透出,刺入征北军士兵的身体,士兵惨叫一身倒下,立刻有士兵接替他的位置,同时这个受伤的士兵被拖入阵中的一小片空地。
征北军并没有坐以待毙,在圆阵向敌人推进的同时,阵中的强弩手拼命地放箭,飞蝗般箭矢在敌军中飞过,敌军士兵被接连射倒在地。征北军的长枪手也没有闲着,他们使用长枪抽杀着,虽然征北军长枪手所使用的长枪没有高句丽军长,但是,借助圆阵先前的推动力及塔盾的防护,他们的杀伤效率反而更大!长枪不断从塔盾间隙吐出,高句丽人的鲜血不断喷洒在塔盾之上,一批批高句丽长枪手倒在圆阵之前长枪之下。
数千高句丽长枪手被征北军的圆阵压迫着缓缓后退,整体来看,高句丽军落了下风。
“结阵!!”一名高句丽将军突然扬声喊道。高句丽刀盾手立刻也结成圆阵,不过高句丽军所结的圆阵同征北军的迥然不同,征北军是一个整体的大圆阵,而高句丽军则是十几个小圆阵,刀盾兵在最外围,长枪手具内,倒也显得法度严整。
与征北军圆阵交锋不利的数千高句丽长枪兵退了下去,战场上已经倒下了超过两千具高句丽军的尸体。
“围击!!”在其中一个圆阵中的高句丽将领大喊道。随即高句丽人结成的十几个小圆阵呈弧形缓缓朝征北军军阵压去。高句丽人不停地低喊着,整齐的踏步前进,显得气势不凡。高句丽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表现气势,更是一种协调一致的手段,仔细听,高句丽人喊的很有点像纤夫们的号子。
“征北军恐怕从来没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