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三国-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骤见这堆积如山的钱财,包括陈楚在内,所有将士都不禁愣了片刻。不过好在陈楚的征北军军纪极严,并没有发生任何哄抢事件。
陈楚并没有在此多做停留。留下五千人看守国库,然后陈楚便率领其他人马离开了。
征北军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基本清楚留在洛阳的董卓军。此时,洛阳城已经完全处在征北军的控制之下。
陈楚聚集众将在皇宫边上的大将军府邸中。这大将军府本来是属于何进的,董卓进京后,何进被杀,于是这座大将军府便闲置了下来。现在这座大将军府成了陈楚在洛阳的临时驻地。
“洛阳的乱事已基本平定。我决定继续向西追击董卓军。”,陈楚坐在主位上对下首的谋臣武将说道。
坐在右首处的沮授立刻朝陈楚抱拳道:“主公英明。董卓劫持皇帝及朝臣百官,我等不能坐视不理。况且董卓一行人人杂物重,我军以轻骑急赶,应该可以赶上。”
陈楚点了点头,随即下令道;“沮授先生、翼德。”
两人立刻出列,“主公(大哥)。”
“你二人留驻在洛阳,我给你们两万人马。”
“是。”,沮授立刻应诺。但张飞却露出不情愿的神情,“大哥,俺不要留在洛阳。俺要跟大哥去捉董卓。”
陈楚双眼一瞪,“这是军令,二弟莫要胡闹!”
看到陈楚凌厉的眼神,张飞立刻缩了缩脖子,连忙改口道:“大哥你莫要生气,俺遵令就是了。”
众人见张飞这副样子,不禁感到一丝好笑。
陈楚之所以要将张飞留在洛阳,是因为不久之后,其他诸侯都将抵达,留张飞在此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
“其他诸将随我一道领三万骑向西疾行,追击董卓。”
“是。”,其余众将一起出列应诺。
当初,在得知陈楚即将抵达洛阳的消息后,董卓便和亲信带着许多珍贵的能随身携带的金玉珍宝并率领一万五千将士先一步离开了洛阳。被董卓带在身边的还有正身染重病的汉灵帝及一众皇室成员。
董卓离京后不久出洛阳的是押送各部官员朝臣的队伍。董卓军对待这些大老爷可是一点都不客气。由于马车数量有限,所以往往很多人被塞进同一辆车上,这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官员真是苦不堪言,但却敢怒不敢言。因为有抱怨的已经被当场斩杀,然后被遗弃在荒野,那些与他同车的官老爷只得忍着刺鼻的血腥味,不敢再发出任何抱怨声。
这些能上车的还算是被给予特殊待遇了。相当数量的较低级官员及家属连挤一挤的待遇都没有,他们只能徒步前进。董卓军的将士们嫌他们走得太慢,时常对他们拳打脚踢,甚至拿鞭子抽,对待他们就像对待牲口奴隶一般。
于是在从洛阳往西的官道上出现了一道奇怪的风景。一队穿着高尚的官员及其亲属正哭天抢地地在士兵们的拳脚喝骂中前进着。
不过并不是所有官员都遭遇到如此对待,那些与董卓关系好的大臣还是受到相当礼遇的。比如司徒王允和大学士蔡邕等人。对待这些人,董卓军将士非常客气,而且这些人都有独自的马车。
蔡邕乘坐的双辔马车很宽大,蔡邕和妻子、女儿一起坐在其中。车中间放着一张小几,小几上还有一些酒肉及瓜果,他们所得到的待遇与其他朝臣相比真可谓云泥之别。虽然如此,但三人的神色并不如何好,蔡邕坐在那不时的叹气。
蔡文姬将车帘掀开一条缝向外看了一眼,然后放下车帘对采用道:“父亲,董卓如此惊惶地西逃!难不成是关东诸侯打破了汜水虎牢二关?”
蔡邕点了点头,“应该是这样了,否则董卓为何要跑,而且还跑得如此惊惶狼狈。”
蔡文姬露出吃惊的神情,“听说董卓军俱是虎狼之辈!关东诸侯怎可能如此短的时间便击败董卓军打破二关?”
“董卓军虽是虎狼之辈,但关东诸侯却是英雄聚集。每一个诸侯都不是省油的灯,其中袁绍四世三公,麾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而征北将军陈楚更是以善战闻名于天下,麾下吕布、张辽、张飞、关羽等皆是万人敌之猛士。此二人若是联手,要攻破二关想来也不是太困难!”
听到陈楚的名称,蔡文姬没来由地心头一颤。他不明白自己这是怎么回事,也许是这段时间听这个名字听得太多了吧。
一行人又走了一个时辰,天色已经晚了下来。于是队伍便在官道边的小树林里停扎下来,燃起篝火,董卓军的士兵开始烧水做饭。
第九十五章 深夜突袭
晚饭准备好后,蔡邕被从马车上请了下来,不过蔡文姬和她母亲却没有下车。那个负责保护蔡邕一家的小军官眼巴巴地希望能看到蔡文姬曼妙的身影,但却未能如愿,不禁低低地叹了口气。
蔡文姬的美貌,这些董卓军的将士们闻名已久,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在之前逃出洛阳时,包括这个小军官在内的许多董卓军将士终于有幸得以亲眼目睹,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那曼妙的身姿和如花的容颜却使所有看到的董卓军将士惊为天人。这些董卓军将士在惊艳之余又感到有些遗憾,他们每个人都在心中暗想:如果这蔡琰不是蔡邕的女儿该多好啊!他们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董卓对这个蔡邕极为重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些如狼似虎的董卓军将士恐怕早就按捺不住将蔡文姬轮了一遍又一遍。
蔡邕先让丫鬟给马车中送去食物,然后在篝火边坐下,接过小军官恭恭敬敬呈上的食物。
就这这时,不远处响起一片哀嚎哭闹声。蔡邕抬头一看,只见那些昔日的同僚像牲口一样的被赶到一堆,然后士兵在每个人的面前丢下一个木碗,随即又有士兵提着木桶来到每个人面前,从木桶中舀了一瓢不知什么东西甩进木碗中。
看到这一幕,蔡邕不禁叹了口气。他有心相助,但却无能为力。同时,蔡邕的内心深处还隐隐有一丝担心。在这些朝臣及百姓的眼中,他蔡邕根本就是董卓的同党,将来董卓一旦失势,只怕蔡邕的处境会相当不妙。
蔡邕心不在焉地吃着,一面同那名小军官套近乎。小军官见对方待自己亲切有加,顿时感到受宠若惊。
说了一阵废话之后,蔡邕开始将话题不着痕迹地转移到一些敏感问题上。此时,这名小军官已经乐昏了头,基本上蔡邕问什么,他就立刻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在不远处,一名朝臣端着一碗稀的不能再稀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煮的汁水。看着这碗灰蒙蒙的东西,闻着那一股难闻的气味,这名年过半百的朝臣是一脸的苦相。抬头看了一眼远处被董卓军士兵精心服侍着的蔡邕,他的脸上顿时浮现出浓烈的恨色。
咕!肚子又叫了,这名朝臣和大多数朝臣一样,已经饿了一整天了。没办法,他只得皱着眉头以慷慨赴义的气概准备将手里面的这碗东西灌进口中。
就在这时,他惊讶地发现木碗中荡起一圈波纹,同时他还感到好像有轻微的振动似的,而且这振动似乎越来越强烈。
正当他诧异地东张西望之时,却发现周围的董卓军将士顿时乱了起来。只见那些正在进食的董卓军将士慌忙丢下手中的食物,拿起身旁的兵器,随即满脸惊惶地注视着树林外的黑暗。
“蔡大人,快上车!咱们得立即离开!”,蔡邕身边的小军官一脸焦急地将蔡邕拖到马车边,然后将给推上了马车。
蔡邕感到非常诧异,坐在马车上问那个小军官道:“为何这么急?究竟出了什么事?”
小军官跨上马正要回答,这时地面的振动更强烈了,而且隐隐还有雷鸣之声。
小军官面色大变,连忙示意马车开动,自己则带着二十几名骑兵护在马车周围。
“蔡大人,是敌人的追兵到了!刚才的震动想来你也感觉到了,那是对方的骑兵群全速奔驰才能发出的响动!”,小军官一面护着马车疾行,一面对车门处的蔡邕解释道。
蔡邕退到车中,神色复杂地看了女儿和妻子一眼。而蔡文姬则是一脸激动的神情,她在心中想:关东十九路诸侯,究竟是那一路英雄进军如此迅速呢?
雷鸣般的响声越来越大,就像是远方的雷迅速移动到了头顶一般。在这响动最大之时,无数的黑甲骑兵突然从黑暗中冲出,那景象就仿佛从九幽中出现的恶魔一般。
董卓军松散的防御阵线根本无法阻挡这如同山崩海啸般的冲击,瞬间便被冲得七零八落,有许多倒霉的士兵还被强大的冲击力给冲上了半空。
董卓军的士气立刻崩溃了,所有幸存的董卓军将士开始溃散。
然而黑甲骑兵并没有放过他们,一队一队的黑甲骑兵在树林中往来绞杀,惨叫声此起彼伏地响起。
看着杀气腾腾在光暗间往来奔杀的黑甲铁骑,看着篝火映照下的血光与寒光,听着耳边不断响起的凄厉的惨叫声,在沙场中央的这些个朝臣及家属们一个个都心惊胆颤面色惨白。
这一面倒似的屠杀很快便结束了。黑甲骑兵开始打扫战场。
一队骑兵将这些可怜兮兮的朝臣及家属围成一圈,没有人说话,这让所有朝臣及家属们分外忐忑。
就在所有人的内心七上八下之时,一个身着全身式黑甲相貌颇为俊朗的年轻人在一名身着重甲的光头巨汉的护卫下排众而出,在他身旁还陪同着好几位将军模样的人。
“你们是什么人?可是董卓的亲属?”,那年轻人一脸威严地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虽然知道对方是董卓的敌人,但好半天都没有人出来回话。他们已经被董卓吓破了胆,生怕先冒出头的要遭殃。
就在那黑甲青年快要不耐烦之时,一个人站了出来。
“这位将军,我们不是董卓的什么人。我们都是朝中各部的官员,我是司徒杨彪。”
第九十六章 救援
所有人都紧张地注视着那名黑甲青年,等待着他的反应。
只见那黑甲青年闻言后,面色顿时缓和下来。他朝司徒杨彪抱拳一礼道:“原来是杨司徒,刚才多有冒犯,还请见谅。”
杨彪顿时感到受宠若惊,连忙双手抱拳深深一躬回礼道:“不敢不敢!还未请教将军尊姓大名,官居何职?”
黑甲青年笑道:“在下陈楚,现任征北将军。”
杨彪闻言顿时露出惊喜的神情,连忙追问道:“可是灭黄巾平乌丸的征北陈楚将军!”
陈楚笑着点了点头。
杨彪立刻跪了下去,“陈将军,你可来了!”,杨彪老泪纵横地说道。
“杨司徒,你这是干嘛?快起来。”,陈楚连忙将杨彪扶了起来。
杨彪站起来抹了一把眼泪,然后转身对身后的众人道:“这是征北将军!我们得救了!”
现场静了片刻,随即爆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这会儿,他们又有力气了。他们实在是太激动了,本来他们所有人已经不抱获救的希望了,却不想竟然绝处逢生。
现场闹了好一阵才安静下来。这时,陈楚问杨彪道:“杨司徒,陛下可在此?”
杨彪脸色顿时一变,随即又跪了下去,“陈将军,请一定要将陛下救回来啊!”
陈楚皱了皱眉头,“究竟怎么回事?”
“董贼将陛下挟持在身边,此时恐怕已经快到函谷关了!陈将军不用管我们,立刻去追董贼吧!”
陈楚郑重地一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