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21卷第8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1No。82000年8月
明朝的武官面面观(转)
明朝的武官是明朝皇帝的三驾马车不可缺少的要件,保护皇帝,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能不依靠他们,历朝都是如此,明朝还有不同。
一、品级、爵位偏高。明朝武官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军事机构依次是:五军都督府(中央)、都指挥使司(省级)、卫(府级)、千户所(州)、白户所(县)。都督府的官员高级官员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司长官是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卫的长官是指挥(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相比之下,和他们共事的文官:兵部尚书正二品;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从五品;知县正七品。相比之下,武官级别偏高。
明朝大臣爵位有公、侯、伯。得到封爵很难,但是武官相对容易,文官可就难了。开国功臣六国公只有李善长一人文官,二十八列侯无一文官,一百多个伯爵只有刘基、汪广洋是文官。整个明朝历史上得过爵位的武官不好统计,得到爵位的文官却十个都不到。可见武官级别普遍比文官高。明朝前期武官待遇太好了,以至于宣德年间有一位叫张信的文官本来已经做到侍郎了,还要通过堂弟英国公张辅走后门,调任一个卫的指挥。
二、明朝武官是世袭的。公侯伯多数可以世袭,指挥以下武官都可以世袭。只有都指挥使、都督需要军功升任。都督、都司退休或死后,儿子继任指挥使。这样一来,开国功臣死后,几乎所有武官都是世袭出身。朱元璋为什么规定武官世袭制度呢?有一次他和功臣们喝酒,他说:“你们保着我打下了大明江山,对我忠心耿耿,我还希望我的子孙继续由你们的子孙来保卫,这样,我们不就世世代代共享太平了吗?”(《明太祖实录》第一册)朱元璋的想法很好,却给后世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明朝武官不仅可以世袭,而且可以恩荫,恩荫上任的武官,继续世袭。这样一来,明朝武官的数量越来越多。明太祖时期,全国武官一万多人,明武宗时期就增加到十万多人(《继世纪闻》)。以后的数字没查到,只能更多。起初,军官的儿子要继承父亲的职位要参加严格的考试,骑马、射箭不能含糊。可是后来,明成祖为了酬谢他的功臣,规定他的功臣子孙可以直接世袭,不需要考试。这样一来,其他军官子孙虽然要参加考试,却把考试要求放松了。既然军官子孙当军官这么容易,谁还愿意苦练杀敌本领?于是明朝武官的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宣德后期开始,他们多数除了克扣士兵的粮饷之外,百无一能。嘉靖年间70多个倭寇在南京城下杀死上千明军;蒙古俺答汗打到北京郊区,明朝正规军不敢出战,结果蒙古人抢足了财物和女人,满载而归。明朝不是没有出色的将领,比如戚继光、满贵,可是这样的人一万个里面都挑不出一个。腐败的制度,造成了腐败的军队,这可实在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其实,有腐败的政府,就会有腐败的军队。
三、明朝武官社会地位在王朝中期每况愈下。正统三年(1439),明朝派兵部尚书王骥为监军,监督任礼、赵安、蒋贵三个总兵攻击蒙古大汗阿台。临行前,朝廷给了王骥军队全权指挥,可以处斩二品武官的大权。王骥一到军中就把谎报军情的都指挥使安敬斩首了;然后分派了作战任务。本来都指挥使和尚书级别相同,却可以被他斩首;蒋贵等总兵官职为都督,级别为正一品,却要服从尚书的指挥;这已经说明文官担任的兵部尚书权力、地位已经超过了都督及其充任的总兵。正统五年(1441)兵部尚书王骥充任“总督军务”,指挥麓川战役,从此总督军务作为武官的差遣,变成了文官的专任军事差遣;而作为伯爵的总兵蒋贵对总督王骥惟命是从,说明:总兵就是身为爵爷,也要服从总督调遣。正统七年,右佥都御史(正四品)王翱提督辽东军务,总兵都督佥事曹义以下都要听从指挥;这就意味着文官一旦有提督军务官衔,职权就在总兵之上。正统十三年,明朝授权江西、浙江巡抚指挥本省军队,抵御造反的叶宗留、邓茂七,这是巡抚作为一个省的最高军事统帅的先例。“土木之变”以后,兵部尚书于谦把巡抚统军制度推广到全国,这就意味着巡抚正式成为一省或一镇军事最高统帅。天顺六年到天顺八年间,明朝在松潘设立第一个兵备道,本身官职为按察副使(从三品)、或按察佥事(正四品),可以节制两员参将这样的高级将领。正德年间,兵备道职权超过总兵。万历年间,都督戚继光、李成梁拜见大学士张居正(从一品),名片上写着:“门下沐恩小的某”;有一位姓牛的副总兵拜见张居正自称“走狗扒儿”。至于宦官,更是他们的祖宗。明朝武官地位下降一是由于皇帝为了加强军队控制,派宦官监军,派文官统军;二是由于明仁宗和弟弟朱高煦争夺继承权时候,武官集团站到了失败者朱高煦一边;三是由于武官数量庞大而且腐败,叫人瞧不起。(腐败程度超过宦官。数量太多,贬值了)
武官地位低,为什么大家还愿意当呢?因为要当文官普遍需要寒窗苦读,还要苦干好多年,能不能升到正五品的郎中还是个未知数;当武官只要有个好爹就够了。和平年代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是排自己去前线的可能不多。当武官虽然没什么远大前程,但那毕竟是个官啊;对于不学无术的家伙来说,军队真是一个红色的保险箱。
职官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是时吏、户、兵三部之权为重。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敌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初,领五都督府者,皆元勋宿将,军制肃然。永乐间,设内监监其事,犹不敢纵。沿习数代,勋戚纨袴司军纪,日以惰毁。既而内监添置益多,边塞皆有巡视,四方大征伐皆有监军,而疆事遂致大坏,明祚不可支矣。迹其兴亡治乱之由,岂不在用人之得失哉!至于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详列后简。览者可考而知也。
宗人府三公三孤太子三师三少内阁吏部户部附总督仓场礼部
兵部附协理京营戎政刑部工部附提督易州山厂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適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并以亲王领之。秦王樉为令,晋王㭎、燕王棣为左、右宗正,周王隶、楚王桢为左、右宗人。其后以勋戚大臣摄府事,不备官,而所领亦尽移之礼部。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洪武三年,授李善长太师,徐达太傅。先是,常遇春已赠太保。三孤无兼领者。建文、永乐间罢公、孤官,仁宗复设。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复置三公、三少。宣德三年,敕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各辍所领,侍左右,咨访政事。公孤之官,几于专授。逮义、原吉卒,士奇还领阁务。自此以后,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张居正,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皆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洪武元年,太祖有事亲征,虑太子监国,别设宫僚或生嫌隙,乃以朝臣兼宫职: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三年,礼部尚书陶凯请选人专任东宫官,罢兼领,庶于辅导有所责成。帝谕以江充之事可为明鉴,立法兼领,非无谓也。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惟永乐间,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少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世皆为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
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凡车驾郊祀、巡幸则扈从。御经筵,则知经筵或同知经筵事。东宫出阁讲读,则领其事,叙其官,而授之职业。冠婚,则充宾赞及纳征等使。修实录、史志诸书,则充总裁官。春秋上丁释奠先师,则摄行祭事。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进士题名,则大学士一人撰文,立石于太学。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颁诏则捧授礼部。会敕则稽其由状以请。宗室请名、请封,诸臣请谥,并拟上。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吴元年革参